“我們班最特殊的地方應該在于,,每一個別人口里的‘牛人’都還能回到班級貢獻力量,。”大一時曾任自動化系15班團支書的門暢如此總結她剛剛離開半年的班集體。2015年夏天,,她和另外22個同學告別了共處四年的集體——自15班,,踏上了新的征途?;厥卓慈?,他們作為班集體共同收獲了很多榮譽,大一到大三連續(xù)三年的清華大學甲級團支部,,大一,、大三兩獲“優(yōu)良學風班”,大四這一年更是榮獲清華大學優(yōu)秀班集體和北京市優(yōu)秀班集體,。自15班堪稱同期清華班集體中的典范,。
那么,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是怎么打造的呢,?班主任王煥鋼老師說,,大一抓“習慣”,促使大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幫助他們建立“課下小組討論”和“集體復習”制度,叮囑他們遵守作息時間,、堅持鍛煉身體,,教他們寫郵件、發(fā)短信要注上自己的名字,,逢節(jié)假日要給家里打電話問候,;大二抓“興趣”,,激發(fā)每位同學探索自己是否適合做學術研究或科技開發(fā),或更適合從事管理工作,;大三抓“目標”:對于要出國深造的同學,,鼓勵他們積極申請各種海外交換或研修機會,對于想在本校讀研的同學,,敦促他們積極聯系導師,,盡早進入實驗室。
大一時擔任班長的唐彥嵩也說:“這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過程,。”班級內部同學們給同伴施加的影響都是“正能量”,,大家才能共同進步,班級才有凝聚力,。大一學年結束,,自15的成績居年級第一。從大二開始,,班主任和班委們就開始鼓勵同學們進行個性上的探索,。就如唐彥嵩說:“先保證成績,再發(fā)展個性,。這樣才能既保證每個人的個性都得到足夠的發(fā)揮,,同時也能保持整個班級的凝聚力。”
在個性的發(fā)展上,,自15班是“各按步伐,,共同前進”。唐彥嵩解釋道:“不管你在哪個方向發(fā)展,,只要是向前就可以,。”當大一同學們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和專業(yè)素養(yǎng)之后,班主任和班委就放松了對學習成績的限制,,鼓勵同學們在專長上有所發(fā)展,。四年下來,這個班走出了1位本科生特等獎學金得主,、1位自動化系學生會主席,、1位自動化系學生科協主席,還有多位學生工作骨干,。
到了大三,,推研、留學,、就業(yè)的未來選擇迫近,,自15班創(chuàng)造性地邀請有過相關工作經驗的同學組成“支書工作團”來共同承擔團支書職責。在學術牛人的提議下,同學們把班級活動的主題定在學術上,,一個23人的本科班級,,開起了一場學術沙龍。
大四這一年,,同學們逐漸確定了未來去向,,又緊張地投入了畢業(yè)設計中。在清華大學先進班集體的最后答辯上,,自15班全體同學選擇集體穿正裝出席,他們飽含深情的展示在現場掀起了高潮,。這應該算是自15班的同學們在清華最高調,,也最自信的集體亮相;他們每個人都從集體獲益,,也為了集體付出,,這應該是一個優(yōu)秀班集體的核心內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