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家庭而言,四世同堂,是兒孫滿堂、膝下承歡的天倫之樂,是血脈的延續(xù);而對一項事業(yè)來說,四世同堂,則意味著后繼有人、濟濟一堂的桃李天下,是精神的傳承。中國有句古話:“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雖然這句話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其中的封建思想,但它體現(xiàn)出的尊師重道精神一直是中國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清華園中,同樣不乏這樣的“四世同堂”,四代師生勠力同心,向著科研的高峰不懈攀登。
2014年9月,在清華大學第十四屆“良師益友”的頒獎晚會現(xiàn)場,年屆九旬的黃克智院士拿出了中國科學院給自己配發(fā)的高齡院士專用手機,說這部手機只要按一個特定按鈕,就會給緊急聯(lián)系人撥通帶有定位信息的緊急電話,“手機上僅有兩位緊急聯(lián)系人,第一位是我的夫人,另一位就是莊茁。”黃院士所說的莊茁,就是清華航院的莊茁教授,他1995年從國外回到清華,在黃院士的指導下進行博士后研究。回想當時經(jīng)歷,莊茁仍非常感動,黃院士不僅在工作上給予他及時的指導,在生活上也非常關心他們一家,甚至為幫他的女兒借課本,免去了他的后顧之憂。
此后,莊茁自己也在清華教導培養(yǎng)了眾多的優(yōu)秀人才,航院柳占立副教授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從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本科畢業(yè)后,柳占立就成為莊茁老師指導的博士生,并于2009年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學位論文還在2011年被評為“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柳占立一提及莊茁老師,仿佛打開了話匣子,“莊老師常說清華培養(yǎng)的學生需要走向國際舞臺,需要增加國際視野。”在博士即將畢業(yè)時,柳占立被莊茁老師推薦到在計算力學領域國際頂尖的美國西北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臨行前,莊茁對柳占立說,“出去是為了更好的回來”;在其即將博士后出站、面臨著去留選擇的時候,柳占立收到了莊老師的郵件,內容簡短而又有力——美國還是中國?“莊老師常說,我們要為每一個學生設計出最適合他的發(fā)展軌跡,我深感這句話的分量,心里也下定決心,要把莊老師這種對學生的全方位培養(yǎng)思想給傳承下去。”現(xiàn)在,這個科研團隊的第四代,是2015年開始在柳占立老師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的李想。
像這樣四代傳承的課題組,在清華園中還有不少。例如工程物理系的童德春、唐傳祥、杜應超,化學工程系的金涌、魏飛、張強,他們的團隊都已經(jīng)有了數(shù)量眾多的第四代學生,并且還在不斷地壯大。
水木清華幾代人,亦師亦友亦同事。一代代清華人在不同的時代秉承的是一樣的精神,將科研成果不斷逼近甚至超越世界前沿,用言傳身教培育更多的祖國建設者。是他,她,和他們,幾十年持續(xù)的奉獻與求索,才有了今天世界矚目的成就和更可期待的未來。
注:本文改編自微信公眾號“清華大學小研在線”的文章《黃克智院士:手機緊急聯(lián)系人是我學生|清華里的四世同堂》(刊載于2016年5月13日),根據(jù)欄目需要有刪節(jié)。
自7月4日至9月11日,清華映像欄目進入暑期運行,每周更新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