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凌晨,我國著名作家、翻譯家、戲劇家、外國文學研究家,清華大學1933級研究生校友楊絳,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病逝,享年105歲。
楊絳,原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恰與清華大學同齡。她1932年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同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1935年與錢鐘書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1938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1949年后調(diào)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絳先生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在小說、散文、戲劇創(chuàng)作、文論及外國文學翻譯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受到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喜愛;早年創(chuàng)作的劇本《稱心如意》在舞臺上演多年,受到劇作家和觀眾認可;她創(chuàng)作的散文隨筆《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小說《洗澡》等在海內(nèi)外都擁有廣泛的讀者。此外,她還創(chuàng)作了小說《倒影集》,譯作《小癩子》、《吉爾·布拉斯》、《斐多》等大量文學作品或文論。
楊絳先生一生與清華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她和錢鐘書先生結(jié)識于清華,志趣相投,相濡以沫,是一對令人稱羨的學術(shù)伉儷;特別是他們在學術(shù)上的執(zhí)著,生活上的淡泊,在喧囂世界中帶有一份穿透歲月的平和力量。至今,清華大學的后輩學子仍然受惠于兩位學長。2001年9月7日,楊絳先生代表她自己、已經(jīng)去世的錢鐘書先生和他們的女兒錢瑗向母校清華大學捐贈稿酬現(xiàn)金72萬元及其后出版作品獲得報酬的權(quán)利,設(shè)立“‘好讀書’獎學金”。此后,楊絳先生所得稿酬直接寄給母校匯入這筆獎學金,至今已累積近2000萬元。
今天,讓我們重溫楊絳先生在獎學金捐贈儀式上給清華后輩的寄語,以此緬懷這位與母校同齡的學長,并將她的期望化作前行的激勵:
“在錢鐘書的病床前邊,我們一起商量好了一件事,將來我們要是有錢,我們要捐助一個獎學金,就叫‘好讀書’獎學金,不用我們個人的名字。宗旨就是要鼓勵、幫助這些家境貧寒的學生。自強不息是一個起點,厚德載物是‘止’,就是‘止于至善’的‘止’。清華的校訓呢,正好是這八個字,這也是‘好讀書’獎學金對于得獎學生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