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高考剛剛過去半個多月,考生們陸續(xù)進入填報志愿的環(huán)節(jié)。在清華的歷史上,也有諸多為后人傳誦的大師們的高考故事,至今仍然值得回味。今天再去回顧這些故事,給人們帶來的絕非僅僅是樂趣,更有感慨與啟示,讓我們去思考如何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發(fā)展特征,更好地設計人才選拔制度。
1929年,清華大學外文系招生時爆出一條新聞,一位數(shù)學只考了15分、本應被退回的考生卻被破格錄取,這個人就是錢鐘書。他自己后來回憶,“我數(shù)學考得不及格,但國文及英文還可以,為此事,當時校長羅家倫還特地召我至校長室談話,蒙他特準而入學。我并向羅家倫彎腰鞠躬申謝。”其實,羅家倫校長本人當年報考北大,也是作文滿分、數(shù)學零分,被蔡元培校長以“偏怪之才”錄取。在看到錢鐘書的考卷后,時年32歲的羅家倫立即定奪:此為奇才,破格錄取。其實,不僅是錢鐘書,1930年報考清華歷史系的吳晗,數(shù)學考了0分,但中文和英文竟是兩個滿分。同樣是羅家倫力主,將吳晗也破格錄取。后來的事實證明,羅校長沒有“看走眼”。錢鐘書、吳晗,后來都成了著名的學者。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時年15歲的楊振寧跟隨在清華擔任教授的父親楊武之,輾轉數(shù)千公里來到昆明。1938年,鑒于戰(zhàn)爭期間大量中學生從戰(zhàn)區(qū)遷往內地,政府教育部門遂決定所有學生不需文憑,可以憑同等學力報考大學。楊振寧就在父親的鼓勵下讀了半年高二,就在兩萬多名考生中考了第二名,進入了清華、北大、南開三校組成的西南聯(lián)大。此時,他報考的是聯(lián)大化學系,但物理系教授吳有訓在翻閱入學試卷時,發(fā)現(xiàn)楊振寧更適合學物理,便向他講述了物理學對促進人類科技發(fā)展的重大作用,引導他入學后轉到了物理系。于是,跟隨著周培源、葉企孫、吳有訓、趙忠堯、張文裕等名師,楊振寧很快步入物理學的殿堂,后來取得了很高的學術成就。
2012年,95歲高齡的歷史學家何炳棣在美國逝世。他是1938年清華的畢業(yè)生,可他當年也是一名“復讀生”。1932年冬,他被南開中學開除,但于1933年夏考入山東大學,一年后他通過考試,轉學到清華大學。何炳棣在山東大學的一年,其實類似于今天的復讀,他最大的收獲是英語成績的提高,同時還研究了不同高校入學考試的風格,最終決定報考清華。1934年,他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在全部4000余考生中位列第21名。進入清華后,他的研究興趣逐漸轉向史學研究,最終成為中國史學研究的大家。
注:本文參考諸多歷史資料。重點參考微信公眾號“看歷史”(EYEONHISTORY)于2016年6月6日發(fā)布的文章《大師們的高考:沒你想的那么任性》(作者:黃小凡),其余不一一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