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葉企孫先生(1898-1977),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也是我國現(xiàn)代科學事業(y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科學事業(yè)的奠基石”。他于1911年入清華學堂,于1923年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于次年歸國,先后在東南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北京大學任教授。他參與或主持創(chuàng)建的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理學院、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中國物理學會,先后培養(yǎng)出50多名院士。他是楊振寧、李政道、王淦昌、趙九章、錢三強、鄧稼先等著名學者的老師,在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半數(shù)以上是他的學生。本文記述的,是發(fā)生在葉企孫和李政道之間的故事。
1938年9月,葉企孫來到西南聯(lián)大所在的昆明,后去往重慶公干,1943年7月回聯(lián)大教書,居住在昆明北門街的聯(lián)大教授單身宿舍。那時的他40多歲,留在照片上的樣子,表情有點兒木訥,無論穿長衫還是西裝革履,好像都沒為他增色,總之人顯得厚道憨直。學生們說他有點口吃,講課時語調又沒有特別吸引人之處,還帶著難聽懂的上海口音,在西南聯(lián)大《除夕副刊》主編的《聯(lián)大八年》里,學生們對他的印象是,講話“不大順暢,心腸卻極好”。
1945年,葉企孫為聯(lián)大物理系大二年級學生上電磁課,觀察到李政道這名從浙江大學轉來的插班生,雖然不缺課,可是在課堂上自己低頭看自己的書,一副沒聽課的樣子,對他有意無意提問時,他又能對答如流,理論水平在同學們中顯得出類拔萃。有次下課,葉企孫來到這位學生面前問他看什么書?李政道回答后把書遞給老師。葉企孫見是電磁學的高級教程,把書遞還給李政道時說:“你念這本教材又來聽我的講課,不是浪費時間嗎?以后你就不用來聽我的課了。”
李政道聽老師這么說話,愣了。“但是,”葉企孫繼續(xù)道:“實驗課你不能缺。實驗非做不可。”葉企孫識出李政道是位天才學生后,對其的要求到了“苛求”程度。
這年,電磁學課程結束考試,李政道的理論題考得好,全對了,卻被扣掉兩分,只得58分(滿分為60分)。李政道拿著試卷,委屈地問葉老師為什么要扣兩分?
“你的實驗不行,理論分數(shù)不能得滿分!”原來李政道的實驗考試只得了25分(滿分為40分)。葉企孫在李政道試卷上寫下:“李政道:58+25=83”。
對這個天才學生,葉企孫“苛求”得學生本人受不了,又“寬”得旁人不能理解。1946年春,民國政府委托華羅庚、吳大猷、曾昭掄三位教授推薦數(shù)學、物理、化學方面的優(yōu)秀青年助教各兩名,到美國讀博士。物理方面,吳大猷教授推薦了西南聯(lián)大助教朱光亞,請擔任西南聯(lián)大理學院院長的葉企孫推薦另一名人選。葉企孫推薦的人,不是什么助教,正是還在念大二,一位經他允許不用聽課的學生——李政道。可以想象,葉企孫推薦李政道在聯(lián)大引起的轟動有多大。到了美國,李政道學歷不夠的問題仍然存在,經吳大猷和葉企孫再次舉薦后,這年秋天才得以進入芝加哥大學讀書。11年后,李政道與西南聯(lián)大的師兄楊振寧一起在美國獲得了華人的第一個諾貝爾獎。
1998年,李政道在上海敬業(yè)中學紀念葉企孫誕辰100周年大會上說:“他(葉老師)對我說,你的實驗不行。若實驗不行,則理論分數(shù)絕不給100分。葉師這番話給我的印象極深。葉師不僅是我的啟蒙老師,而且是影響我一生科學成就的恩師。”
葉企孫的性格不只是話少,留下的文字也很少,身后遺留下的有限文字材料里,完好保存了3張昆明土紙,這3張土紙就是那份批寫著“李政道:58+25=83”幾字李政道大學二年級理論考試的試卷。
注:本文節(jié)選自《住北門街時的葉企孫》(作者:黃豆米,原載于2014年5月11日《云南日報》),根據(jù)欄目需要略有改寫。
自7月4日至9月11日,清華映像欄目進入暑期運行,每周更新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