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通過影像,,讓更多的人看到真實立體的人與社會,。
每年,,都有這樣一些清華的學生,,走出校園,去到中國的角落,,用鏡頭去記錄,、回憶中國正在或已經(jīng)經(jīng)歷的故事,。他們組成團隊,寫分鏡,、做場記,、扛相機、拍故事,,在記錄他人的同時,,每一個人也收獲了成長。
本文由學生紀錄片導演王靜,、陳天,、柳浩元口述,她們2013年在新疆石河子拍攝的作品《新娘》獲得“第二屆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賽”的最佳短片,。
去年七月,,我們十一位新聞學院的小伙伴經(jīng)歷三個半小時的飛行,從北京抵達烏魯木齊,。站在地窩堡機場的門口,,第一次呼吸到新疆的空氣,是我對于從未涉足的紀錄片的憧憬,。
到達石河子后,,我們分組開始找拍攝對象。
石河子的經(jīng)歷和我們在北京的預(yù)想大相徑庭,。經(jīng)歷了找不著理想采訪對象的萬念俱灰,,到各組齊心協(xié)力,在相互扶持中一一化解困難,,最后到半月時間結(jié)束,,各組心照神交,默契已成,,難分難舍,。
我們五組小伙伴找到了五個完全不同的人物——石河子老街的理發(fā)師的故事變成了作品《老葉的街》、天山上的牧民成就了作品《搖籃》,、國民黨“九•二五起義”的老兵誕生了作品《老九》,、維吾爾族大學生阿卜杜拉的齋戒生活是作品《阿卜杜拉》的主題,我們小組的作品《新娘》的主人公,,是1954年從山東到新疆參軍,,并一直扎根在這里的老奶奶劉華。
我們拍攝的地方距離石河子市區(qū)有大概兩小時車程,,交通物流并不方便,。整個村子只有一條街道,僅有一家小賣部,。每隔十天,,流動的商販帶來必需品,,當?shù)厝吮愣诜e一些。
拍攝期間,,我們小組的三個人和劉奶奶一起吃住,。因為人數(shù)的增加,劉奶奶家囤積的食物不夠吃,。于是,,我托市里的同學買來一大袋吃的送到奶奶家。他拿著食物,,站在路邊等我們的背影,,成為了我記憶里最深刻的畫面。
劉奶奶是我們的作品《新娘》的主人公,,她1954年從山東到新疆參軍,,并在新疆成婚安家。在一起生活的這么多天當中,,劉奶奶跟我們回憶了自己的感情故事,、初進疆時的情感變故,以及扎根新疆后的經(jīng)歷,。在她的口述中,,我們也深切了解到了新疆這么多年來的發(fā)展和進步。這一批女兵是軍墾的第一代母親,,是“戈壁母親”,。她們是偉大的,也是值得紀念的,。
拍攝結(jié)束后,,我們又回歸到了熟悉的大學生活。我和小伙伴帶著《新娘》的成片,,踏遍北京各大劇院,。在一次次的候場和來回交通里,在擁擠的地鐵中,,我們交換著彼此對于未來的設(shè)想,。
2014年的夏天,我跟著學弟妹們再一次踏上黑龍江伊春,,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伙伴,,不變的還是紀錄生活帶給我們的溫暖與感動。
一年的時光讓我明白,,溝通是一場曲折但終會明朗的經(jīng)歷,。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能讓理解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