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清華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相關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校美育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踐行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持續(xù)、深入推進學校美育向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域化的方向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
清華大學2022年藝術教育具體工作情況如下:
一、清華大學藝術教育相關機構(gòu)
承擔清華大學藝術教育相關工作的機構(gòu)目前包括: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承擔美術學、設計學和藝術學理論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同時也開展全校美術類公共課程教學工作。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承擔藝術類公共課程教學、學生藝術團業(yè)務指導、學生文化活動指導、演出場館服務以及藝術教育和美育研究。
共青團清華大學委員會,緊密圍繞人才培養(yǎng)根本任務,切實服務青年成長成才。負責學生藝術團、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工作。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作為面向廣大師生和社會公眾的藝術平臺,舉辦常設展覽及特展,并開展一系列學術及公共教育活動。
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基地,主要負責協(xié)調(diào)各單位的文化素質(zhì)教育工作,培訓相關的師資隊伍,承擔全校文化素質(zhì)課程建設工作。
清華大學音樂圖書館,可提供高品質(zhì)音樂賞析、音樂圖書閱覽等服務,組織音樂類講座或現(xiàn)場演出等,并為相關教學活動提供支持。
其他相關院系還包括新聞與傳播學院、建筑學院、人文學院、社科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等,主要承擔相關課程教學工作。
此外,教育部于2020年7月成立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簡稱高校美育教指委),秘書處設在清華大學。
二、師資隊伍建設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師資主要包括在編專任教師、合同制任課教師、外聘兼職教師等,負責藝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公共選修課程教學、學生藝術團指導以及群體文化活動指導等工作。截至2022年底,師資隊伍情況如下:
目前,藝術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和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全職教師179人,其中,教授75人,副教授 93人。行政及教學輔助人員、場館運行保障人員總計200余人。同時,聘用合同制教師承擔部分實踐類、實驗類課程教學。聘請專業(yè)院校教師、社會藝術團體藝術家、行業(yè)專家擔任外聘兼職教師開設公共選修課程、二學位、輔修課組教學以及指導學生藝術團實踐活動等。2022年,聘請合同制任課教師及外聘兼職教師近50人。此外,另有來自校內(nèi)多家單位的15名教師參與藝術類公共選修課程的教學。
三、公共課程教學資源
2022年清華大學開設全校性藝術類選修課程總計230門次,具體課程類別包括名家講座、藝術理論、藝術賞析,藝術實踐等,選課學生7607人次。開設藝術類二學位1門次,選課人數(shù)5人。
面向普通學生的藝術名家講座類課程匯集了中外知名專家、學者,表演藝術家等。系列講座立足于通識教育理念,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向?qū)W校師生及社會公眾開放,擴大課程受益面。本學年,學校舉辦各類型名家講座40余場,王玉明、李零、張夫也、揚之水、杭春曉、賈方舟、張堯、金浩等專家、學者與清華師生共同探究藝術及人文發(fā)展的新思路、新方向、新模式。同時,支持、鼓勵多元的美育課程建設,大力開發(fā)藝術與人文、科學等跨學科交叉融合的美育課程。如建筑學院鄭曉笛團隊開設“風景之道:自然·設計·人”;新聞學院梁君健開設“鏡頭中的國家與社會”;藝教中心肖薇為日新書院定制課程“《霸王別姬》的藝與魅”。
此外,清華大學從大類培養(yǎng)、通識教育、線上教育等多個方面共同推進藝術線上課程建設,利用“學堂在線”平臺開設26門次藝術類慕課,累計選課人數(shù)111589人。
四、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與學科建設
2022年世界大學學科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2022)藝術與設計分類,清華大學排名20位。截至2022年6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10個專業(yè)系的全部重點專業(yè)全部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yè)建設點。
1. 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
截至2022年12月,美術學院各年級本科在校生1089人,其中中國學生1032人,國際生57人,另有數(shù)字媒體藝術和產(chǎn)品設計二學位在讀學生8人,數(shù)字媒體藝術輔修學生1人。碩士、博士研究生在讀1111人,其中碩士研究生663人,博士研究生448人。“音樂工程與技術”輔修專業(yè)12位同學完成培養(yǎng)方案。繼續(xù)開設“音樂工程與技術”“戲劇方向”課程證書項目,1位學生完成“音樂工程與技術”課程證書項目,80%以上的證書項目課程以任選課方式供全校本科生選修,推進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深入發(fā)展。
2. 新項目拓展
“雙培計劃”是由北京市市屬高校與在京中央高校共同培養(yǎng)優(yōu)秀學生的一項舉措,市屬高校輸送優(yōu)秀學生到在京中央高校進行為期2至3年的中長期訪學。2022年,接收來自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工業(yè)大學共10名雙培生。目前在校雙培生共計30人,與美術學院錄取的本科生同質(zhì)化培養(yǎng)。
2022年,美術學院“高參高”項目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主題脈絡設計課程內(nèi)容,共派出5名研究生助教對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將臺路校區(qū)初三和高一、高二的12個教學班展開教學,開設美育先導、編織裝飾藝術、陶瓷藝術、木版年畫、油畫與認知五個版塊的綜合美育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
3. 教育部京昆藝術文化傳承基地建設
2022年開設理論類課程13門次,表演實踐類課程4門次,選課學生超過1000人次。開設京劇工作坊64次,參與人員覆蓋在校生、教師、中小學及校外京劇愛好者。邀請高水平京昆專業(yè)演出4場,累計受眾1500余人次。依托京昆基地,清華大學第六年舉辦“戲曲進校園-校園戲曲節(jié)”系列活動,涵蓋高水平演出、演前導賞、大師課、基地校優(yōu)秀劇目展演等活動,通過更加鮮活、參與性與獲得感更強的方式讓年輕人感受到古老的藝術在當下所迸發(fā)的活力。本年度,新購置演出、練功服飾100余件,道具近50件,京昆圖書、音視頻資料費用累計投入5萬元為基地的建設和發(fā)展打下扎實基礎。
五、學生文化藝術活動
學生文化藝術活動主要包括:學生藝術團和藝術社團的實踐活動以及群眾文化活動。
學生藝術團現(xiàn)有11支隊伍,共1395人,在專業(yè)指導下每周進行系統(tǒng)訓練、定期舉辦專場演出,在穩(wěn)定規(guī)模中不斷提高藝術水準和管理水平,積極參加國內(nèi)外比賽、展演和交流活動,充分發(fā)揮文藝代表隊輻射帶動作用。2022年,藝術團藝術團舉辦各類型活動74場次。積極參加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志愿服務工作,并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創(chuàng)作了一批反映校園特點、奧運精神、時代特色,兼具藝術水準的文藝作品,如相聲《我與冬奧》。在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發(fā)布原創(chuàng)歌曲《強國新一代》,從青年視角唱響清華學子奮進新時代的蓬勃朝氣,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上線一周播放量超90萬次。舉辦“為你而來”迎新特別節(jié)目,實現(xiàn)2022級新生全覆蓋。舉辦原創(chuàng)話劇《馬蘭花開》獻禮黨的二十大專場暨2022年迎新專場和專題展覽,目前已完成19輪共90場演出,累計覆蓋觀眾超過12萬人次。完成六場高水平專場演出錄制并通過清華大學官方宣傳平臺播放。面向全校師生推出藝術普及項目,并依托課間藝術沙龍、草坪音樂會、公開排練等形式,多場景、常態(tài)化開展美育工作,覆蓋觀眾逾10000人次。此外,多院系合作開展“一二·九”美育工作坊,以創(chuàng)新形式深化主題教育成效。
藝術興趣類學生社團共有26家,會員3000余人次,涵蓋音樂、舞蹈、樂器、設計等多種形式,本年度籌辦各類社團專場10余場,百人以上參與的活動100余場,極大地構(gòu)建了校園群眾文化藝術的深度和廣度。學生阿卡貝拉清唱社參與《人民日報》中秋特別節(jié)目錄制;學生吉他協(xié)會參加中央電視臺五四青年節(jié)特別節(jié)目錄制。學生社團活躍于迎新晚會、馬杯開幕式、草坪音樂會等校內(nèi)外大型演出中。
除此之外,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在校內(nèi)蓬勃發(fā)展。舉辦校園原創(chuàng)歌曲大賽、校園歌手大賽、“師生夜話”音樂會、院系學生節(jié)、藝術體驗沙龍、藝術工作坊等文化活動。面向院系開展文藝晚會舞臺培訓、技術支持以及美育專題班團資源支持計劃。為普通學生提供低成本、高價值的藝術學習平臺。開展學生原創(chuàng)作品支持計劃,培育《星火燎原》《光》等優(yōu)秀原創(chuàng)文藝作品,結(jié)合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發(fā)布原創(chuàng)歌曲《尋找》,播放量達100萬次。
六、教學設施與場館資源
目前,清華大學用于藝術教育的專門場館共有7個,包括大禮堂、學生文化活動中心、新清華學堂、蒙民偉音樂廳、藝術博物館、美術學院教學樓、音樂圖書館。總面積逾120000平方米,配備學生演出、藝術實踐和藝術創(chuàng)作所需要的劇場、美術圖書館、畫室、排練室、多功能教室、社團活動室等教學資源,承擔面向全校的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藝術專業(yè)學生實踐、學生藝術類社會活動和校園師生藝術文化活動等。
大禮堂,面積1840平方米,觀眾廳現(xiàn)有880個座位。擁有全新的音響系統(tǒng)與燈光設備、3D高清電影放映系統(tǒng),為學校大型教學講座、重要會議、學術及文化活動、學生文化節(jié)演出及電影放映等提供支撐和保障。
學生文化活動中心,建筑面積4071平方米。樓內(nèi)設多功能廳、多媒體教室、舞蹈排練室、合唱排練室、琴房等,用于學生藝術課程教學與學生藝術團排練,以及服務師生文化藝術活動。
新清華學堂,面積17860平方米,觀眾廳共有2011個座位,適合舉辦交響音樂會、歌劇、芭蕾等大型專業(yè)演出和學術交流、校園文化活動及大型會議。2021年進行集中修繕,按專業(yè)要求配置燈光、音響、舞臺機械及專業(yè)配套設施。
蒙民偉音樂廳,面積4600平方米,觀眾廳共510個座位。按專業(yè)演出要求配置燈光、音響和舞臺機械及配套設施,主要用于舉辦音樂會、戲劇、話劇等中型演出和各類大中型會議。另有兩間教室用于小班研討課教學。2022年完成座椅更換。
藝術博物館,建筑面積30000平方米,展廳面積9000平方米,現(xiàn)有館藏近24000件,包括書畫、織繡、陶瓷、家具、青銅器及綜合藝術品等六大類。舉辦常規(guī)展覽及特殊展覽,并開展公共教育活動。
美術學院教學樓,建筑面積63690平方米。內(nèi)有藝術與設計實驗教學中心,設有藝術設計、工業(yè)設計、工藝美術、繪畫、雕塑、動畫、攝影及信息藝術設計等共29個實驗室,總使用面積13160平方米,用于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及公共藝術課程教學。
音樂圖書館,面積約1000平方米,包括綜合區(qū)、音樂研討間及音樂講堂。綜合區(qū)共有100個座位,配置專業(yè)視聽設備,提供無損音樂賞析、多媒體電子閱覽、團體音樂視聽等服務;音樂講堂有63個坐席,可舉辦音樂講座、小型音樂會等。
此外,校內(nèi)可用于藝術類學生社團實踐活動的場地還有學生服務樓317、觀疇園地下D02、觀疇園地下南1室,總計建筑面積147平方米,可容納110人。除專門場所外,擁有鋼琴24架、學生藝術團樂器(管樂、弦樂、民族管弦樂等)400件左右、演出服裝約700余件,用于教學及學生藝術團排練和演出。
七、校園文化氛圍
清華大學的藝術活動始終注重審美教育、藝術品質(zhì)和文化內(nèi)涵,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與發(fā)揮藝術教育的美育功能緊密結(jié)合。2022年,清華大學引進高水平演出25場次,涵蓋音樂、戲劇、戲曲等藝術類型,電影放映59場,受眾覆蓋校內(nèi)師生超過1萬人次。
3月,第六年承辦北京市教委“戲曲進校園—校園戲曲節(jié)”活動。共呈現(xiàn)高水平演出8場,涵蓋京劇、昆曲、曲劇以及黃梅戲四大劇種,舉辦演前導賞大師課10場,同時聯(lián)合北京大學、同濟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十所高校,開展兩輪“教育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基地優(yōu)秀劇目線上展演”,線上及線下受眾近百萬人次。其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于魁智、李勝素領銜主演京劇《鳳還巢》拉開戲曲節(jié)演出序幕;昆曲《長生殿》特設后臺探秘環(huán)節(jié),帶領學生探訪服化道各部門,開展一堂生動的戲曲美育課堂。此外,4-5月圍繞新清華學堂啟用十周年舉辦專場慶典音樂會和系列線上專題報道,9月聯(lián)合物理系復系四十周年,就話劇《哥本哈根》專場演出開展系列特色活動,拓寬演出的美育價值。
2022年,清華大學推出新展11個,接待現(xiàn)場觀眾14.23萬人次,開展展廳公眾講解3190余場。積極策劃實施“展覽導賞”“學術講座”“藝術沙龍”“手作之美”“云朗讀”“云征集”“專題活動”等7個系列、80期教育課程與活動,線上線下累計覆蓋837.1萬人次。
其中,“共育未來——奧林匹克科技藝術展”“未來派的宇宙:意大利馬西莫和索尼婭·奇魯利基金會收藏”等展覽與美術、設計學科關聯(lián)緊密,提供直觀性、實物性的教學案例;“紅燭頌:聞一多、聞立鵬藝術作品展” “李伯安水墨人物畫展” “向美而行——祝大年、吳冠中館藏精品展”等展覽展現(xiàn)中國藝術家的風骨和風貌,以展覽帶動收藏,為學術研究與教學積累了資源。
2022年,開展音樂資源推介4期,涉及12種資源,訪問量3.3萬人次;音樂館綜合區(qū)共25342人次使用,總使用時間89723小時;音樂研討間 2209人次預約,時長1646小時。在音樂館綜合區(qū)舉辦“明月青松”——館藏蔣風之先生音樂資料展,展出樂器實物、書籍、唱片、曲譜等多種館藏資源,受到師生廣泛關注。此外,與腦與智能實驗室開展合作,探索搭建腦科學音樂平臺,在音樂講堂、音樂研討間多次開展實景試驗研究。
八、國內(nèi)外交流與合作
2022年,清華大學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線上、線下國際交流活動。截至年底,學校與63所國際知名院校簽署藝術教育領域的合作協(xié)議。本年度,新增與17家外國博物館、美術館、3家外國駐華使領館(政府間組織駐京代表團)的聯(lián)絡。聘請4位外國專家(藝術文化領域)為清華大學杰出訪問教授、訪問教授,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建言獻策。接待外國機構(gòu)代表、使領館、國際學者來訪團21組,約113人/次。接待來訪人員包括德國新任駐華大使傅融博士、瑞士新任駐華大使白瑞誼、意大利駐華使館公使銜參贊迪羅任、聯(lián)合國開發(fā)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法國駐華使館文化、教育與科學事務公使銜參贊裴國良等人。邀請28位外國專家、學者舉辦線上講座及授課。主辦國際交流演出項目、國際會議及涉外展覽共5場次。舉辦有國際藝術家參演的演出項目6場。
2月至5月,魔術協(xié)會與無障礙協(xié)會及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駐京辦合作,拍攝關愛殘障兒童相關系列視頻。
3月,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學生藝術團交響樂隊參加了“不‘疫’‘樂’乎”文藝云匯演活動,加深了高校之間的濃厚情誼,帶去了內(nèi)地師生對香港師生的濃濃情意和深切問候。
12月,主辦“2022清華國際藝術與設計教育大會”,以“萬物互依”為主題,邀請12位國內(nèi)外院校長參加論壇、組織7場高水平學術研討會、5個賽道的跨界工作坊、舉辦1個專題展覽、2場學生論壇。在2021年首屆大會基礎上,本屆大會逐漸形成一定的學術品牌和口碑,提升了國際聲望和學術影響力,加強了與其他院校合作以及校內(nèi)不同專業(yè)之間的交流,同時也探索了一些有益的新型教學模式。
九、獲獎情況
清華大學榮獲2022年教育部“中美青年創(chuàng)客大賽”最佳組織獎、2022年北京大學生音樂節(jié)優(yōu)秀組織獎。美術學院榮獲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集體表彰。
藝術博物館榮獲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chǎn)品與技術博覽會”最佳展示獎,并在“全國博物館百強榜”躍升至第12位。展覽《棟梁》入選“2022年度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華夏之華》特展榮獲“2021年度北京市博物館優(yōu)秀展覽”獎項。
學生藝術團合唱隊、交響樂隊、軍樂隊、民樂隊選送的五個節(jié)目均在2022北京大學生音樂節(jié)系列活動中榮獲最佳表演獎,根據(jù)話劇《馬蘭花開》主題歌改編的混聲合唱《大漠英雄》獲得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強國新一代》MV獲得網(wǎng)絡展演優(yōu)秀獎。軍樂隊榮獲“喜迎二十大”全國優(yōu)秀管樂團優(yōu)秀視頻展播獎。
陳雷動畫作品榮獲SIGGRAPH(計算機圖形學會)大會電子劇院三個大獎之一的評委會獎,此為中國動畫在SIGGRAPH電子劇場的首次獲獎。美術學院學生團隊榮獲“拉各斯:洪水之城2022國際建筑競賽”榮譽獎;美術學院學生榮獲INDIGO(靛藍)全球設計大獎賽金獎;“宇宙八音盒”項目獲2022年教育部“中美青年創(chuàng)客大賽”全國總決賽冠軍(特等獎)。
楊帆、沈暉《高等院校美育課程體系建設理念與實踐——以清華大學為例》,羅薇《綜合性大學音樂通識教育中的多元文化觀——以清華大學通識榮譽課<多元文化中的音樂現(xiàn)象>建設為例》,張偉《大學通識舞蹈創(chuàng)作課程的美育潤心之道》獲2022年北京市學校美育科研論文征集評選活動甲類二等獎;閻博、于朔《高校美育與德育協(xié)同育人經(jīng)驗探索——以清華大學紀念“一二·九”運動主題教育活動為例》獲三等獎。
王明旨獲2022年度國際設計教育成就獎;馬賽被授予“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杜異、陳洛奇榮獲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北京市“先進個人”表彰;丁毅、趙洪、劉欣欣、張柏赫、呂建強獲2022年北京大學生音樂節(jié)優(yōu)秀指導教師獎,丁毅、張柏赫獲優(yōu)秀指揮獎。
王悅主編的《服裝設計基礎(第三版)》教材獲評2021年北京高校“優(yōu)質(zhì)本科教材課件”。
《外國工藝美術史及設計史》課程獲清華大學2022年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中國工藝美術史》《活版印刷與手工書實踐》《服飾賞析》《古譜詩詞與中國音樂文學》《京劇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我啟示劇場》入選清華大學優(yōu)質(zhì)通識課程建設計劃課程。其中,《自我啟示劇場》入選清華大學第四批通識榮譽課程。
張茫茫、馮崇利、劉平、劉振生、張雷、肖薇、羅薇獲得2021年度清華大學年度教學優(yōu)秀獎;馬文甲獲得2021年度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yōu)秀獎;吳妮妮、張偉獲得青年教師教學大賽文科思政組一等獎;王小茉獲評2022年清華大學課程思政示范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