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0月18日電 10月13日,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lián)盟秘書處組織召開全球融合式課堂專題研討會。清華大學副教務長、教務處處長歐陽證及國際交流與合作處副處長肖茜,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副部長周曼麗,上海交通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處長陳科以及三所高校具有實踐經驗的多位教師參與研討,圍繞全球融合式課堂中的課程組織、線上線下師生互動、教學內容設計、學生能力培養(yǎng)等話題展開交流分享。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lián)盟秘書長、清華大學在線教育中心主任汪瀟瀟主持會議。

參會教師云合影
歐陽證表示,面對疫情對全球高等教育的挑戰(zhàn),借力快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與信息技術,三所高校積極構建全球化課堂,探索實現(xiàn)海內外學生“同上一堂課”,保障并擴大了學生跨地區(qū)、跨文化學習的機會。全球融合式課堂讓學生的交流更為便利,更多學生可以通過課程了解一所大學乃至一個國家,滿足了不同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同時,此項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工作給教師教學內容、組織方式帶來了許多挑戰(zhàn),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促進學生的學、教師的教,促進人才培養(yǎng)。
來自三所高校的一線教師以及管理部門的教師就不同的主題分別進行了交流和討論。關于全球融合式課堂的教學組織方式,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朱效民結合他所教授的傳統(tǒng)太極拳課程分享了經驗,他認為課程的中心問題是找到傳統(tǒng)文化的表達空間,以中西對比的多元視角來引導學生理解太極拳傳達的理念,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循序漸進的實踐方式,引導學生感悟和體會。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劉瀟以博弈論課程為例,談到了在教學組織過程中結合“田忌賽馬”“圍魏救趙”等傳統(tǒng)案例,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博弈論的特點,并結合中國互聯(lián)網經濟、數(shù)字經濟的發(fā)展案例,啟發(fā)學生了解中國特色和中華文化。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張瑞表示,課程組織主要從學生學習效果出發(fā),需要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做好學情分析、換位思考,再進行全面的教學設計。她認為要從細節(jié)處見匠心,進行循序漸進的能力培養(yǎng)和全方位、多方式的溝通交流,消除學生們的空間距離感、時間距離感和實踐能力差異。
與此同時,教師們還就全球融合式課堂的教學內容設計這一話題進行了分享和討論。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劉亦師談到,全球融合式課堂進一步促進了教學相長,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可以根據(jù)各自家鄉(xiāng)城市建設的特點及發(fā)展進行展示分享,擴充了學生們的知識結構,豐富了課程內容和全球化視角。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教授唐豪談到“量子信息技術及實踐”課程的目標是全面系統(tǒng)性地構建量子計算相關知識,帶給學生新視角并鼓勵他們活學活用,課程內容設置注重課內課外衍生,根據(jù)不同的專業(yè)背景,結合多元化的實際問題進行課程實踐。
周曼麗認為,以教育數(shù)字化推動教育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全球融合式課堂意義深遠。她表示,后續(xù)希望深入了解學生反饋,開展國別研究,進一步把融合式課堂發(fā)展起來。肖茜表示,全球融合式課堂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新平臺,同時提升了中國學生的全球勝任力以及語言能力,增加了外國留學生的歸屬感,大力發(fā)展全球融合式課堂也是清華大學2030全球戰(zhàn)略中的一項。陳科談到,融合式課堂進一步促進了國內外高校的雙向交流和合作,更多國外學生可以感受到中國的技術發(fā)展和文化氛圍,國內外學生相互帶動、相互促進,他希望后續(xù)幾所學校間可以共建課程及證書項目,讓學生獲益更多。
在圓桌討論環(huán)節(jié)中,與會教師們相互交流啟發(fā),分享了教育教學新形勢下,融合式課堂的挑戰(zhàn)與困惑、實踐與經驗,并對未來發(fā)展提出了建議和展望。希望未來更多高校及師生能參與到融合式課堂項目中,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的國際合作,并依托全球融合式課堂這個小舞臺,推動不同國家在國際大舞臺上的交流與對話,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自2021年起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lián)盟國內成員高校紛紛面向海外學習者開放實時同步課堂。北京大學推出“全球課堂”項目、清華大學推出“全球融合式課堂”項目、上海交通大學推出“交?通全球課堂”計劃,通過在線的方式讓國內外學生“同上一堂課”,至今超千名國內外學生實現(xiàn)了在線訪學。
供稿:教務處
編輯:陳曉艷
審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