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6月2日電 5月26日下午,清華大學第26次教育工作討論會“美育課程建設研討”專題報告會通過騰訊會議和雨課堂同步的方式在線舉辦。五位任課老師圍繞美育課程理念及教學實踐,分享了各自課程的建設經驗。

青鋒分享通識榮譽課“建筑與城市文化”的建設經驗

王毅補充分享通識榮譽課“建筑與城市文化”的相關情況
通識榮譽課“建筑與城市文化”由建筑學院的王毅教授、青鋒副教授兩位老師合作開設。青鋒表示,課程旨在使非專業(yè)學生感受、理解、體驗建筑與城市文化,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他表示,“輕”“重”結合是通識課程的關鍵:“輕”指充實的課程內容、多元的教學方式、充沛的現(xiàn)場體驗、游戲式的漸進學習;“重”指教學資源重投入、密集的實踐訓練、高標準的作業(yè)要求,注重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審美判斷以及思維深度。
王毅表示,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榮譽感特別重要。課程希望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知力,提升學生審美思考的能力。談到課程評價,王毅表示,美育課程不應以本專業(yè)視角的評判標準去衡量學生思考的高下,而應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專業(yè)特色結合到課程思考中。

羅薇分享通識榮譽課“多元文化中的音樂現(xiàn)象”的建設經驗
藝術教育中心羅薇副教授回顧了通識榮譽課“多元文化中的音樂現(xiàn)象”開課14年的心路歷程。她認為,在知識獲取非常便捷的信息化時代,大學教育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探知欲。羅薇表示,課程基于多元文化觀的音樂通識教育理念,鼓勵學生從文化出發(fā)了解音樂現(xiàn)象,通過音樂媒介透析文化內涵。課程設置分四個維度——歷史根因、地域人文、藝術思潮、文化內涵,旨在培養(yǎng)跨文化、跨學科、貫古今的發(fā)散性思維模式。

李睦分享通識榮譽課“藝術的啟示”的建設經驗
美術學院李睦教授從講授、實踐、討論、寫作、閱讀五個方面介紹了通識榮譽課“藝術的啟示”的育人理念和課程內容。他表示,高校教師有責任進行通識教育,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可以促進雙向的影響和啟發(fā)。課程旨在促進感性與理性平衡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追問與思辨的能力。李睦重點解讀了課程的過程性評價方式,他認為,教師需要對每位學生進行縱向比較,并做到相對客觀、絕對仔細。

呂暉分享“光電子學視角下藝術與科學的融合實踐”的建設經驗
“光電子學視角下藝術與科學的融合實踐”是藝術與科技交叉融合的特色美育課程。課程負責人電子系呂暉工程師把它定位為“種子課”,希望用光電科技為媒介實現(xiàn)學生的新型藝術創(chuàng)造表達。課程由電子系和美院教師合作開設,包含科學哲學、藝術欣賞與創(chuàng)作、光電科技、攝影藝術等內容,通過講授、討論、體驗、實踐等多元的教學形式,引導不同視角的認知,通過創(chuàng)作實踐激發(fā)學生的內生性領悟和創(chuàng)造力。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清華大學,首站到訪美術學院時指出:“我們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流大學,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清華大學美育傳統(tǒng)深厚,近年來,學校大力建設內容多元、形式多樣的美育通識課程。在學校第26次教育工作討論會的背景下,組織本次專題研討會,分享優(yōu)質美育課程建設經驗,促進美育通識課程高質量發(fā)展,推動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體系。
供稿:教務處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