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wǎng)4月26日電 4月24日上午,,校慶日第一位觀眾走進校史館,。掃碼,、測溫、登記后,,他收到了一份意外的驚喜——校史館特意為校慶當天第一位觀眾準備的紀念品《春風化雨錄·2022清華大學周歷》,。這份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是由清華大學校史館、檔案館和招辦共同策劃制作,,集中呈現(xiàn)了50余位清華“大先生”的行思語錄和精美的校園風光,。

第一位觀眾走進校史館

范寶龍為第111位觀眾贈送紀念品
受疫情影響,來京,、出行和進校都有很大困難,,但仍有不少師生和校友來到校史館參觀,,學習清華悠久的歷史,重溫求學清華的時光,。為了感謝大家對校史工作的關(guān)注與支持,,校史館特別向4月24日111周年校慶日當天前111位進入校史館參觀的觀眾,贈送新出品的校史館文件夾和簽字筆等文創(chuàng)紀念品,,其中第1~10位和第100位觀眾,,還有特殊紀念品——校史館館長范寶龍書寫贈語、蓋有清華大學校史館篆刻印章的《春風化雨錄·2022清華大學周歷》,,第111位觀眾獲得了校慶精美郵折,,并與范寶龍合影留念。

“習近平總書記關(guān)心清華大學”專題展

“清華人 奧運情”專題展

“我愛清華”111周年校慶插花展

第七屆“清華史料和名人檔案捐贈精品展”
校慶期間,,校史館在辦好“清華大學110年校史展覽”基本展陳的基礎(chǔ)上,,還展出了“習近平總書記關(guān)心清華大學”專題展覽、“清華人 奧運情”專題展覽,、第七屆“清華史料和名人檔案征集精品展”,、清華大學創(chuàng)新成果展、“我愛清華”111周年校慶插花展等,,涵蓋校史黨史,、科技創(chuàng)新、體育文化,、插花藝術(shù)等,,內(nèi)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多樣,,互動體驗豐富,,受到廣大師生和校友的喜愛。

捐贈人(中)親自來看展
由清華大學檔案館,、校史館聯(lián)合推出的第七屆“清華史料和名人檔案捐贈精品展”于4月22日起在校史館二層大廳與廣大校友和各界觀眾見面,。本次精品展由12個展柜組成,共展出30位清華名家,、校友及其親屬以及各界收藏家捐贈的筆記,、手稿、講義,、照片,、證書、獎?wù)?、徽章以及學生學習生活資料等各類展品100余件,,主要來自于過去一年間的檔案史料捐贈。其中有清華學校時期校友孫承諤、黃人杰赴美留學時的老照片以及孫承謨,、薩本棟簽名的藏書,;有《楊絳日課全唐詩録》手稿,這是錢鍾書先生甄選,、楊絳先生抄寫了六年的唐詩集成,;有馬識途先生105歲時為電影《大學》題寫的片名;有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的王大中院士為信研院建院五周年的題字,,有著名天文學家,、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的學生證、出入證,、畢業(yè)證書及1965年繪圖競賽成績優(yōu)秀紀念獎品,;有1929級校友、外交家喬冠華的德文藏書《黑格爾文集》,;有建筑學院教授高冀生的手繪建筑畫“清華十景”等,,吸引了不少校友凝神觀看。
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清華史料和名人檔案征集工程”從2015年啟動,,至今已實施七年,檔案館,、校史館收到來自海內(nèi)外各界200多位人物捐贈的史料與實物萬余件,。這些史料保存在檔案館恒溫恒濕庫房中,極大地豐富了清華的歷史文化庫存,。

央視頻直播“珍藏在高校里的國家記憶”
因疫情影響,、現(xiàn)場觀展受限,為了讓更多師生校友能夠通過網(wǎng)絡(luò)平臺了解校史,、學習校史,,校慶日當天上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央視頻”平臺和“國家記憶”欄目,,聯(lián)合清華大學,,推出清華111周年校慶直播特別策劃——“珍藏在高校里的國家記憶”。范寶龍帶領(lǐng)大家云端探訪校史館的珍貴館藏和展示陳列,,講述珍藏在清華園里的歷史記憶,。當天,通過央視頻,、清華大學微信視頻號,、抖音號、快手號以及清華大學校史館視頻號等平臺,,共有359.65萬人次觀看了直播,,清華校友和社會人士通過直播學習清華校史,了解清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共同祝福清華111歲生日快樂,!

戴上紅色校友胸簽,,坐著輪椅“回家”看展

離退休志愿者精彩講解
4月23,、24日兩天,校史館共接待了800多位觀眾現(xiàn)場觀展,,20多位學生和離退休校史講解志愿者輪班值守,,提供隨時的講解服務(wù),給校友們溫暖的回家的感覺,。
今年是校史館完成提升改造,、清華大學110年校史展覽開幕一周年。一年來,,校史館采取多種形式為師生員工提供服務(wù),,不斷加強校史宣傳教育,提升服務(wù)能力,,吸引更多師生,、校友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走進校史館,“讓校史成為每一位清華人的必修課”已成為一個響亮的口號,。

觀眾留言
“走近清華,,感受歷史”“感受清華,夢想清華”,,留言簿上充滿了對清華的感恩和對校史展覽的認可,,字里行間溢滿濃濃的祝福。難忘校慶日,,打卡校史館,!
供稿:校史館
編輯:覃霞
審核: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