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張光斗先生與密云水庫
谷兆祺
張光斗先生從20世紀50年代末起就和密云水庫結下了不解之緣,。從設計、施工,,到運行,、加固,四十多年來,,他始終關心,、指導著水庫工程的安全運轉與效益發(fā)揮。密云水庫建成四十多年來,,一直是北京市非常重要的水源地,,為北京市的人民幸福、城市發(fā)展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而張光斗先生也為密云水庫做出了極其重要的奉獻,,在此我們謹記下一些感人肺腑的小故事。
一,、實事求是,,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
1958年,北京市先建造了十三陵水庫,,接著又建造了懷柔水庫,,全國水利建設在一片躍進聲中,到處搞得轟轟烈烈,。這時又提出要盡快建造密云水庫,,中央有關部門先把密云水庫潮河部分交給了清華水利系,沒多久又把包括白河部分的整個水庫工程設計交給了清華水利系,。全國各行各業(yè)到處都是敢想敢干,、大放"衛(wèi)星"。反"右傾",、反保守,,作為兩條路線斗爭來考慮。作為工程設計總負責人的張先生一直處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做工程設計,,尤其是這樣一個極為龐大復雜的水利工程是不能單憑一股熱情和良好的意愿來完成的。群眾的熱情不能潑涼水,,但科學的規(guī)律更不能違背,,張先生處在兩難的境地。當時水利系的個別負責人以及一批不太懂事的年青師生更是推波助瀾,提出許多不切實際的設想,。個別負責人提出要把密云水庫白河主壩做成過水土壩,,從而取消幾座造價昂貴的溢洪道。依據(jù)是既然蘇聯(lián)已建成了幾座過水土壩,,我們?yōu)槭裁床桓易龈蟮倪^水土壩,?他把是不是采用過水土壩上綱為是否執(zhí)行"多、快,、好,、省,力爭上游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上來考慮,,不執(zhí)行"總路線",,自然就是反黨、反社會主義了,。張先生仔細考慮利弊,,搞過水土壩在經(jīng)濟上是有優(yōu)越性,但在科學技術上,,既無先例,,也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土壩做好之后,,必然有較大的沉陷,,尤其是白河大壩地基的砂卵石覆蓋層最深達44m之多,沉陷量將很大,。而白河大壩最大壩高達66.5m,,水若由壩頂溢流而下,最大流速可以達到30m/s以上,,稍微有一點點不平整,肯定將發(fā)生空蝕破壞,,整個大壩就很危險了,。萬一大壩失事,后果將極其嚴重,,甚至不堪設想,。張先生經(jīng)過科學的分析,認為不可冒然行事,,必須實事求是,,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堅決頂住不切實際的壓力,。
而正是這個緊急關頭,,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洞察一切,召集工地黨政指揮機構領導人,,當著張先生的面制定約法三章:1. 施工期間,,請張光斗先生常駐工地,,隨時解決各種疑難問題。2. 技術上要尊重張先生的意見,,不得勉強張先生做他所不同意的事,。3. 密云水庫的重要設計圖紙必須經(jīng)張先生審查簽字才有效,否則一律無效,。周總理的堅決支持,,使張先生可以擺脫一些壓力。
二,、大膽創(chuàng)新,,但又不冒進
修建密云水庫時就提出要一年攔洪,兩年完工,。這么大的工程,,幾千萬立方米的填筑量,在當時僅憑少量機械,,靠干勁和人力要快速完成,,其難度可想而知。
首先是如何導流,。按常規(guī)用隧洞導流,,光是開挖與襯砌隧洞,一年也很難完成,。張先生仔細研究當?shù)氐牡匦蔚刭|條件,,決定在潮河選擇一處單薄分水嶺打隧洞導流,洞長僅240m左右,。對于隧洞以下區(qū)間小流域的來水,,在潮河大壩下面修建一條小廊道臨時導流,事后用混凝土加以封閉,,以免后患,。
在白河地區(qū),利用東壩頭山腳有一小條基巖的情況,,在此修建一條5m×6m左右,、長近500m的導流廊道來代替隧洞導流。廊道建在基巖上,,不會發(fā)生大的沉陷,,安全可靠。廊道是露天作業(yè),,全部長度內(nèi)可以同時開挖澆筑,,進度很快,可以搶出很多時間。雖然土壩下面做廊道導流在當時國內(nèi)外均不多見,,但經(jīng)過認真分析研究,,在白河地區(qū)這個特殊條件下做廊道是安全的,有利無弊,,因此決心采用,。廊道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內(nèi)順利完成,導流成功,,這為大壩一年攔洪創(chuàng)造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關遇到了白河大壩基礎處理問題。白河大壩基礎中砂卵石覆蓋層又深又寬,,寬度在900m左右,,最深處44m。按常規(guī)開挖防滲槽回填黏土,,在此是行不通的,,一年之內(nèi)下挖44m已屬艱難,更談不上還要回填上來達到相當?shù)臄r洪高度,。而如果不在一年內(nèi)完成,,一旦洪水來襲,圍堰擋不住,,不但前功盡棄,,而且會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chǎn)損失。怎么辦,?當時國外有地下混凝土防滲墻的技術,,但對我們是完全保密的。國內(nèi)只有青島月子口水庫做過灌注樁式的混凝土防滲墻,,施工速度較慢,,造價較高。張先生大膽地決定采用地下混凝土防滲墻這種先進的技術,,他和工地干部,、工人一道動員一批年青師生研究、實踐,、改進地下混凝土防滲墻的施工技術。一是克服了泥漿循環(huán)所用材料和方法的難題,,二是將單獨打孔改成一次打一個6m以上寬的槽形孔,,大大地加快了施工進度,也改善了墻體防滲的效果,,同時實現(xiàn)了上萬平方米的地下混凝土防滲墻在一年之內(nèi)完工,,質量優(yōu)良,基本不漏,保證了密云水庫安全成功地攔蓄水,。這一支施工隊伍后來也發(fā)展成為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地基處理工程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專業(yè)施工、研究隊伍,,承擔了國內(nèi)外許多重要工程的基礎處理任務,,技術上不斷發(fā)展,經(jīng)濟上是水利水電系統(tǒng)效益最好的一個工程局,。
第三關是大壩壩型與施工問題,。按照當時的常規(guī),土壩多半是做心墻壩,,還沒人在國內(nèi)敢做斜墻壩,。心墻壩有一個嚴重的缺點,即砂卵石壩殼必須與黏土心墻同步上升,,而心墻在雨季及冬季常因暴雨或冰凍的問題無法施工,,因而要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大壩幾乎是不可能。張先生深思熟慮之后,,認為改用斜墻壩型較好,,雨季冬季先填筑壩體的砂殼,不受氣候條件的限制,;旱季,、春秋季集中力量搶筑斜墻,可以保證土壩在兩年之內(nèi)完工,。他定出壤土斜墻允許的穿透滲徑的長度與接觸滲徑的長度,,決定了斜墻的厚度與斜墻和地基之間的接觸長度。他提出了斜墻與壩頭連接的方式,,視地形情況采用外鋪蓋或內(nèi)鋪蓋,。這些重要的決策,不僅保證了大壩的安全運行,,而且大大減少了斜墻黏土的用量,,使二年之內(nèi)大壩順利完工,采用薄斜墻也一樣獲得滲透穩(wěn)定,、運行安全的效果,。從此開始國內(nèi)許多土壩也都敢采用薄斜墻這種壩型,也都獲得了成功,。
三,、重任在肩,殫心竭慮
密云水庫開始建設后,,二十萬名民工,,一萬多名解放軍官兵,,還有幾千名技術管理干部,在南北近30多公里,,東西20多公里范圍之內(nèi),,七座主副壩、兩座電站,、兩條隧洞,、兩座大溢洪道同時開干,真是人潮洶涌,,炮聲連天,,千頭萬緒,到處告急,。
張先生和清華師生,、設計人員常駐工地,一道住在席棚里,,日夜忙碌,。在搶攔洪高程的日子里,他發(fā)現(xiàn)攔洪防汛還有很多工程沒有完成,,立刻在設計組內(nèi)抽調(diào)人員,,組成專門隊伍,專做有關防汛的設計項目,,突擊完成了上游圍堰,,下游排洪渠網(wǎng),廊道進口閘室,、出口消力池,,潮、白兩河分水嶺上金溝圍堰的設計與施工,。
在洪水來襲,、水庫開始攔洪的日子里,情形更是萬分緊張,。他親臨走馬莊副壩,,組織臨時泄洪道的開挖和下游排洪渠道的施工。當水庫水位不斷上升,,廊道進口閘門已來不及關閉,,超設計標準的洪水洶涌澎湃地沖出廊道,沖壞了出口消力池,,切斷了下游排洪渠道上的全部交通線路,,工地十分危急時,他急得深夜一人還在河灘上徘徊,,焦急地思考觀察,,想法如何搶險,解除危局,。敬愛的周總理當時正在廬山上參加黨中央的重要會議,,整天非常緊張地開會,但每晚必打長途電話來聽取密云水庫防洪搶險的情況匯報,,提出重要指示,,并從全國緊急調(diào)運重要物資,支持密云攔洪搶險,。當時的水電部副部長錢正英同志和北京市委領導亦常駐工地,,指揮軍民戰(zhàn)斗。經(jīng)過幾萬名工人,、戰(zhàn)士,,幾千名干部幾十個晝夜奮戰(zhàn),水庫工地最后終于戰(zhàn)勝了洪水,,安然渡汛,,工程未受重大損失,得以繼續(xù)施工,,為兩年完工奠定了基礎,。
四、謹慎從事,,消除隱患
1960年水庫基本完工,,設計組大隊人馬返回學校,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張先生十分了解,,在"大躍進"中用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趕出來的設計,。難免有不周到之處,如果造成一些隱患,,則后果難以想像,。因此他囑咐幾位年青教師常駐工地,對全部設計從計算到圖紙直到實際施工結果,,做全面仔細的核查,,務求不留任何隱患。這些年青教師忠實地執(zhí)行了張先生的意見,,在三年自然災害,、條件極為困難的情況下,用了三年時間查出十項重要的問題,,張先生每次仔細聽取匯報,,不怕揭短,,不掩蓋矛盾。這些遺留問題很快地逐項得到補救,,因此此后四十多年內(nèi),,在這些關鍵部位從未發(fā)生過重大事故,密云水庫才得以安全地運行,,向北京源源不斷地供應優(yōu)質飲用水和生活用水,。
五、忍辱負重,,抗震加固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密云水庫,,密云白河大壩的斜墻上游砂礫石保護層發(fā)生滑坡,當時情況緊急,,中央調(diào)集全體當年參加過密云水庫設計,、施工的技術人員連夜趕回密云,參加抗震,。張光斗先生遠在小浪底工地,,接調(diào)令后連夜往回趕,晚上十點多鐘到達北京站,,乘地鐵趕到西直門時已近子夜十二點,,所有公共汽車已經(jīng)停運,當年也沒有任何出租車,,張先生一人獨自往清華園走,,雖然年近70,但他毫不猶豫,,一定要連夜趕回,。走了一程,幸好被一位好心的卡車司機發(fā)現(xiàn),,司機問道:"老同志,,這么晚了,還要上那兒去,?"張先生講明緣由,,司機慨然允諾,送他回清華,,張先生回到家已是凌晨,,稍事休息,立刻趕到密云工地,。
1976年正是"文革"末期,,"四人幫"及其爪牙在清華恣意妄為。張先生也難逃厄運,,雖然到了工地,,但被軍宣隊,、工宣隊剝奪一切權利,除了沒完沒了挨批斗,、作"反面教員"之外,,還限制張先生參加任何工作。幸好工地指揮,、老領導們都在,他們不顧"四人幫"這種倒行逆施,,仍然重視張先生的意見,,張先生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仍然忍辱負重,,關心設計工作,。年青師生有的受"四人幫"影響,不認真做好工作,,張先生就親自動手計算,,毫不考慮個人,對各項設計提出自己的意見,,保證了加固工作能夠正確順利地進行,。
六、人民為重,,終身負責
清除了"四人幫"后,,全國各地各行各業(yè)又云開霧散,回到了春天,,張先生也被徹底"解放",,恢復了應有的尊嚴,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北京市不斷迅速發(fā)展,,密云水庫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了。張先生也度過他的古稀之年,,到了耄耋之年,,但是張先生關心人民事業(yè)、關心密云水庫情況的心態(tài)始終不變,,而且是越來越強烈,。他無數(shù)次地對周圍的老同志們講,"我們做事要對得起人民,、老百姓",,"千千萬萬民工、解放軍戰(zhàn)士是修建密云水庫的功臣,,我們不要忘了他們,,至于我們只做了一點點應該做的事,,沒什么好說的。"他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密云水庫的運行和狀況,,他考慮事物的惟一準則是人民的利益,。
他心里是這樣想的,實際上也是這樣做的,。他每年幾乎都要上密云水庫去轉轉看看,,即便有一次發(fā)生車禍,差一點翻車,,他也從不改變,。1993年以后的幾年,密云水庫水位達到154.0m以上,,是前所未有的高水位,,水庫所有建筑物開始承受考驗。他多次前往工地,,逐壩,、逐個建筑物檢查觀察是否有新情況、新問題,。全系近一百名師生參加了密云水庫的安全檢查,,他每項每個問題聽取匯報,指出要注意什么問題,,應如何處理,,很多問題均由他拍板定案。最后決定對潮河等幾個副壩斜墻上游砂礫料保護層也要作抗震加固處理,。安全檢查,、抗震加固先后搞了四五年,他自始至終一直關心,、過問,、指導這兩件事。
不僅如此,,他對如何把密云水庫的水調(diào)到北京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對北京水資源應如何節(jié)水、如何搞南水北調(diào),、把水調(diào)到北京來,,一遍一遍地做工作、提意見,、打報告,。不論別人怎樣評價,他都不斷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他做事的惟一標準是"多想想老百姓的利益",。對人民負責,,不是一事一時,這是他終身遵守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