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只想說句心里話
來自預防性集中居住區(qū)的聲音
自今年4月“非典”疫情在北京爆發(fā)以來,我和其他同學一樣,時刻關注著疫情的發(fā)展變化。學校不能隨便出入后,我在家焦急地期盼著疫情能盡快結束。5月底,學校通知可以返校了,我很高興。但是得知必須集中居住一段時間后,我心里真的不情愿。
6月8日上午,我收拾好行李從清華西北門進校了。接待我們的老師、同學都很熱情、周到,為每個學生都準備了一瓶礦泉水。檢查學生證、量體溫、發(fā)住宿卡、餐卡等。完成了一系列的程序后,幾名同學幫我把行李送到了附中南樓——女生集中居住地。
說句心里話,這兒的條件當然不如家里,房間里沒有電話,沒有電視,不能上網(wǎng),洗澡要集體坐車去,買任何東西都要請同學代勞。但是,接待我們的老師卻讓我覺得非常溫暖。我?guī)У男欣钶^多,幫忙的同學又不能進樓。這可怎么辦?自己一件件慢慢拿吧。剛拿起一件要走,這時就聽見師傅說,“我?guī)湍闼蜕先ァ薄K袅俗钪氐膬杉欣罹蜕狭藰恰?/p>
整理好房間后,聽說和我們一起住進來的工作人員除了負責社區(qū)管理的老師外,還有學校特意安排的輔導員和校醫(yī)院的醫(yī)生。心中忽然覺得有一種感動,一種溫暖。不到半天的時間大家就熟悉了,于是也開始交流各種信息。我們居住的樓條件雖然稍差,但學校還是想盡了辦法讓我們住得舒服點兒:每層樓安裝了鏡子、公用電話,每個房間發(fā)了驅蚊器,定時打藥消毒。
一周的時間就要過去了,盡管我們不能隨便出入,但為了我們的生活學習,又有多少人在忙忙碌碌。
一日三餐,或許因為大家口味不同,會覺得有的菜好吃,有的不好吃。但除了早餐外,每餐四個菜,不同花樣,按時送到。每個飯盒中都放好了筷子、勺子、吸管、餐巾紙,師傅們想得真夠周到。有時我們還沒覺得餓,師傅們就已經(jīng)把飯送來了。
為我們服務的兩位老師聽說都好長時間沒回家了,她們真辛苦。每天早上我們還沒有起床,水房、樓道、洗手間就已經(jīng)打掃得干干凈凈了。每次吃飯時,總是發(fā)完我們所有人的飯后她們才能吃。因為我們所有活動都在這兒,垃圾就格外多,她們每天都得清理幾次。女同志背著沉重的噴霧器打藥,她們沒想自己累不累,卻叮囑我們,打藥后,用臉盆等東西時,一定先洗洗再用。還有開車接送我們洗澡的司機師傅以及澡堂的工作人員,為了保證我們的正常生活,他們也付出了汗水。
校醫(yī)院的劉大夫幾天來已經(jīng)成了大家的朋友。她不僅每天了解大家的體溫和身體狀況,還常常和大家交流,指導我們怎樣處理事情。遇到有同學不舒服,她就仔細詢問,并帶同學去校醫(yī)院就診。她還和我們聊天、打球、講小說,探討人生。她讓我們覺得這幾天的生活很充實,很有收獲。
王丹同學正在讀研究生二年級,擔任大家的輔導員。女生的事情比較瑣碎,王丹非常有耐心。她總是征求大家的意見,盡量滿足大家的需要。消毒時她和我們一起在樓下玩游戲,大家都很喜歡她。
還有我們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他們每天來看望我們,并送來水果、飲料、零食,給我們打電話、問寒問暖。我的導師和師母就來了三次,每次都帶來不同的水果。我們班的同學還分了工,幾乎每天都有人來,說是怕我寂寞。
短短一周的時間,我的心中充滿了幸福與感激。盡管不能和家人見面,但我一點兒也不孤單。畢業(yè)前在清華度過的最后一段日子,因為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而更為珍貴,更為難得。也正因為有了這次經(jīng)歷,我會更加熱愛母校,更加珍惜人生。 (人文學院政治學系00級碩士研究生 鞏梅)(邵默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