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清華社科學者開展SARS應對研究
科學時報 2003-05-27
在人們心目中,與威脅人類的病毒作戰(zhàn),似乎只是自然科學工作者的“專利”。實際上,還有一批社會科學工作者,從國家以至人類面對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和社會長遠發(fā)展這一宏觀的角度,對目前SARS病毒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舉措,從意識形態(tài)領域規(guī)范社會,與科技工作者密切配合,從另一條戰(zhàn)線推動社會進步和健康發(fā)展。清華就有這樣一批奮戰(zhàn)在抗擊非典“另一條戰(zhàn)線”上的社會科學工作者。
主動出擊 協(xié)同作戰(zhàn)
就在清華深圳研究院承擔了研發(fā)“紅外線快速體溫檢測儀”攻關任務的同時,清華公共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和法學院的師生們已經開始利用長期進行基礎研究的積累,通過專題報告、借助媒體等方式,從非典危機管理、公共衛(wèi)生體制改革和法律環(huán)境建設以及非典疫情新聞發(fā)布與新聞報道方針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及時提供給國務院相關部門作決策參考,發(fā)揮了政府決策部門智囊?guī)炫c思想庫的作用。
據(jù)了解,進行非典危機管理和非典疫情新聞發(fā)布與新聞報道方針研究的分別是清華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薛瀾教授帶領的危機管理課題組和該院胡鞍鋼教授帶領的《國情報告》研究小組以及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帶領的中心研究人員。
危機管理課題組從2001年開始就在學校“985”基礎研究基金的支持下進行有關危機管理的基礎研究,該課題組還與國際著名的瑞典國防大學危機管理研究與培訓中心開展學術合作,并于今年年初獲得瑞典國家研究基金會部分資助。從4月13日開始,清華公共管理學院危機管理研究組和國情研究中心的師生利用長期積累,匯集多方信息,在3周多時間里出了11期《SARS危機特刊》,以SARS的影響評估、政府應對政策述評、民眾脆弱性與危機應對能力建設等為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研究,提出了調整“五一”放假安排,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流動,尤其是跨地區(qū)流動,防止疫情擴散等相應的應對措施以及建立國家公共衛(wèi)生應急管理體系等建議,及時有效地提供給國家決策部門作為決策參考,受到有關部門領導高度重視。
新聞與傳播學院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的5位研究人員則從4月18日開始,以“非典新聞報道政策建議”、“美國媒體中國非典報道中的政治化傾向”等為報告主題,向中央和北京市有關非典新聞發(fā)布部門提供了7份《國際輿情分析》研究報告,得到了國務院有關部門領導的好評和高度重視。
校領導親自指揮 社科專家積極應對
這一段時期以來,清華其他一些社會科學工作者也在有針對性地將研究重心向抗擊非典的應對研究轉移。社會學系景軍教授長期從事有關流行病的醫(yī)療社會學研究,2002年6月曾在美國《科學》雜志發(fā)表有關艾滋病在中國流行情況和防治措施的政策分析文章。作為建立與自然科學相對應的社會科學非典科技攻關研究體系的舉措之一,清華決定將非典和艾滋病的社會防治列為該校社科領域重點研究課題,跨學科組織校內一批有影響的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從社會、公共管理、法律和新聞傳播等領域開展“迎戰(zhàn)SARS、迎戰(zhàn)AIDS”研究,并成立“清華大學非典與艾滋病防治課題項目協(xié)調小組”。同時,來自公共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法學院等學科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們也紛紛提出了非典社會科學攻關項目申請。“SARS危機管理研究”、“重大流行病信息披露與新聞報道研究”、“SARS流行病學調查和分析計劃”、“關于非典的經濟與社會影響的預測研究”、“應對公共衛(wèi)生危機的現(xiàn)行法律對策研究”和“非典危機反應及危機心理干預模式研究”等已經作為清華“非典科技攻關項目”被予以立項資助。
清華文科領導小組副組長胡顯章教授說:“這些研究課題既有前期研究基礎和長遠研究規(guī)劃的背景,又是應對國家與社會的急需,帶有短、平、快的特點。許多研究成果已在國家與部門決策中發(fā)揮積極作用。這次立項帶有獎勵性資助性質,希望能推動清華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為解決這場危機做出更多貢獻。”
多渠道傳播研究成果 最大限度提高影響力
在“非常”時期,清華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一方面通過《危機管理研究通訊》、《國情報告》以及《國際輿情分析》專報等形式遞交黨中央國務院、北京市、教育部以及學校有關領導,帶領同仁廣泛收集資料,系統(tǒng)分析事態(tài)發(fā)展趨勢,進行有關SARS疫情方面的各種對策研究,也頻頻在學術期刊和媒體上“露面”,以學者和專家的身份,從管理、新聞傳播以及法律等角度對SARS疫情所帶來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呼吁改革政府決策機制,盡快建立中國危機管理體系,加快公共衛(wèi)生體系建設,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胡鞍鋼教授還寫信給北京市領導,提出了關于利用信息網絡技術保證中小學生學習的建議。他們在通過各種有效途徑,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成果的影響力,為黨和國家獻計獻策。
4月13日,公共管理學院第一份關于應對SARS危機的研究報告完成并由胡鞍鋼教授提交國務院相關領導,受到高度重視。4月17日,危機管理課題組組長薛瀾教授就SARS事件向國務院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副總指揮、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國務院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徐紹史等作專題匯報并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得到充分肯定。4月28日,薛瀾教授應邀為中央政治局作《關于中國科技發(fā)展的國際比較及政策建議》的學術報告,并向在座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國務院各部門負責人匯報了他們在防治非典型肺炎方面的研究工作。
清華國際傳播研究中心自1999年成立以來,一直為中央政策部門提供國際輿情分析報告。在非典開始蔓延后,“中心”及時建立了非典報道國際媒體數(shù)據(jù)庫。“中心”提出的有關披露重大疫情和中國新聞報道的戰(zhàn)略與策略,為政府與媒體提供了咨詢建議,受到了中央新聞辦和北京市政府新聞辦高度重視,有的建議已進入決策程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從近日開始,薛瀾、胡鞍鋼、李希光、王晨光、景軍和樊富珉等六位教授還將分別參加由清華團委主辦、文科處協(xié)辦的“陽光課堂”活動,以他們的研究成果,增強清華師生防范和戰(zhàn)勝非典的意識。
清華校長顧秉林院士說:“清華大學的目標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學,而真正的一流大學都是應本國需要應運而生的。清華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只有抓住當今國家和社會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并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才會有大的發(fā)展。”
立足長遠 關注未來
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完成的不僅是對當前社會所面臨的SARS病毒的研究,還要找尋和反思SARS病毒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的根源,預測事件未來的發(fā)展,以及如何避免未來類似危機事件的發(fā)生。對此,新聞教育工作者李希光教授表示:“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有責任為國家在相關方面的決策提供咨詢服務,這是我們的目標。同時,我們計劃從下半年開始,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聯(lián)合開辦‘重大流行病信息披露與新聞報道高級培訓班’,培訓對象為各級政府新聞發(fā)言人、主要媒體負責人等。”
在公共管理學院,他們的前期研究成果之一《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zhàn)》一書正由清華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該書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高度為我國現(xiàn)代危機管理體系的建設提供整體戰(zhàn)略設計和制度框架,揭示了我國在社會轉型期對于社會危機事件處理中可能存在的制度性影響因素。同時,危機管理課題組仍在繼續(xù)緊張工作,密切關注事件發(fā)展并向有關部門和領導及時提交相應的背景材料和研究報告,及時發(fā)布《清華大學危機管理研究通訊SARS危機特刊》。薛瀾教授說:“目前北京的情況還沒有恢復正常,我們要探討怎樣使北京的工作和生活秩序恢復正常運轉,提出一些相關的應對措施供國家決策部門參考。工作方式可能要有相應的改變,要有新的管理模式,要對整個SARS事件進行反思。”
SARS病毒雖然使人們失去了以往高朋滿座、無拘無束的交往場景,打亂了人們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但是經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和全體人民的積極配合下,人類必將最終戰(zhàn)勝SARS病毒,迎來文明的又一個花季。
(□通訊員 劉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