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清華跳水隊:探索體教結合之路
新聞中心記者 梁君健

3月18日—23日,從四川自貢全國青年跳水冠軍賽上傳來喜訊,我校跳水隊隊員、清華附中初三(2)班學生熊晴清獲得女子全能冠軍、女子十米跳臺亞軍、女子三米跳板季軍;她的同班同學周呂鑫獲男子十米跳臺亞軍。跳水隊隊員、清華附小六年級(3)班的學生何姿獲得女子三米跳板冠軍。同時,這次比賽后我校跳水隊共有四名隊員獲得了國家運動健將的稱號。成績的背后是清華跳水隊在體教結合的道路上的辛勤探索。
在她面臨去留選擇的時候,于芬找到了清華
在中國可能有人不知道于芬,但是很多人都會知道伏明霞,而于芬是她的執(zhí)行教練,同時另一位世界冠軍郭晶晶也曾經(jīng)在于芬的指導下進行訓練。1987年,在湖北跳水隊執(zhí)教的于芬調(diào)入國家隊,已經(jīng)跟著她訓練一年的伏明霞也一同前往。隨后,于芬擔任了中國跳水隊的副總教練和伏明霞在國家隊的執(zhí)行教練。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伏明霞奪得了三枚跳水金牌,于芬也成了國際跳水界最知名的教練之一。奧運會結束后,國家跳水隊調(diào)整隊伍,于芬從原來的崗位上下來了。
“可能我們的隊員技術訓練還可以,但是由于文化知識的局限,達到一定成績之后再想取得大的進步很難。”于芬教練坦承。出于這種想法,于芬開始準備出去讀書,國外的幾所大學對她相當看好,相繼表示愿意接收她入學。就在96年底做最后出國準備的時候,于芬偶然從她的一個朋友那里得知,清華大學準備培養(yǎng)高水平的學生運動員。“當時覺得我的一些想法和清華的很多做事理念是很吻合的,清華很適合做競技體育。”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于芬向她的朋友要到了當時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體委主任陳希教授的電話。
體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最終還是要回歸文化的
1997年春節(jié)過后,于芬正式調(diào)入清華。而與此同時,清華大學在“體教結合”這種培養(yǎng)模式上的探索也正式步入實踐階段。97年9月,一份名為《關于正式成立清華大學跳水隊的請示報告》的文件在當時的校領導之間傳閱。報告是在時任體委主任的陳希教授的直接領導下由清華大學校體委撰寫的,報告中詳細匯報了校體委對于建立跳水隊的目的任務、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及近期工作計劃的想法。97年底,清華大學跳水隊正式成立。
1998年1月,清華跳水隊招收了第一名隊員李成偉,熊晴清是第二名,此后陸續(xù)招收了20余名隊員,跳水隊隊員正式開始了學習和訓練。高校辦競技體育的方式,“體教結合”的思路,這些在以前都沒有任何經(jīng)驗,大家從白手起家做起。建隊不久,陳希教授、于芬教練和學校建筑設計院的同志組團對美國的九所大學進行訪問,考察國外學生運動員的建制和運行方式,同時準備建造清華大學跳水館。
“在這些大學里我們發(fā)現(xiàn),美國的高校引以為豪的有兩類學生:一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二是世界冠軍。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斯坦福大學的學生為美國代表隊貢獻了16塊金牌,正好是中國國家隊金牌的總數(shù)。”這次出訪對于芬教練的觸動很大,我們還沒有把大學生中間的競技體育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國內(nèi)競技體育的培養(yǎng)方式相對于整個教育體系是比較獨立的,這種做法在某一階段可能很有效,但長遠來看,體腦平衡無論對運動員本身還是對國家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都是極為有利的。體育說到底還是教育的一部分,最終應當回歸到文化。”
清華跳水隊初期的訓練條件是很艱苦的,當時學校還沒有建起跳水館,教練和隊員們每天都要開車去北京隊參加訓練,往返就需要兩個多小時,三年來風雨無阻。2001年跳水館落成,隊里的學習和訓練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年又一年的發(fā)展也逐漸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但是來自外界的種種壓力仍然很多。
小荷才露尖尖角,隊員們在實踐中鍛煉成長
“‘體教結合’的模式,在國內(nèi)競技運動界屬于一種創(chuàng)新,體制上的磨合很不容易,需要過程,經(jīng)歷實踐才能夠被肯定。”于芬教練說。目前,跳水隊的隊員注冊了各自的省隊,希望能夠在參加全國比賽的過程中通過成績來展現(xiàn)自己的水平。功夫不負有心人,建隊以來他們已獲得過奧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全國運動會等多項冠軍。
1996年9月,伏明霞成為奧運會跳水的雙料冠軍之后離開了跳水,來到清華大學經(jīng)管學院讀書。98年清華跳水隊開始訓練,7月份,伏明霞找到于芬:“我想復出,你看行嗎?”“不好說,試試吧。”于教練說。此后,伏明霞和其他隊員一樣,上午在學校上課,中午乘車去北京隊訓練。1999年,伏明霞一舉奪得了大學生運動會的三枚金牌。國家體育局對她復出后的訓練成績很滿意,選拔伏明霞參加2000年悉尼奧運會。在奧運會賽場上,伏明霞不負眾望,又一次獲得了金牌,為祖國和母校爭得了榮譽。
2000年4月,清華跳水隊的7名附中、附小學生代表我國中、小學生參加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的泛太平洋地區(qū)第六屆中小學生運動會,一舉獲得7金、3銀、3銅的優(yōu)異成績。2001年,跳水隊有6人代表地方隊參加了全國九運會,奪得1金、4銀。2003年7月,清華跳水隊受邀出訪德國,和德國大學生跳水隊進行比賽。通過兩天的激烈角逐,清華跳水隊取得了團體第一名和十個單項中的七個冠軍,一批年輕隊員得到鍛煉。其中年僅13歲的何姿戰(zhàn)勝了巴塞羅那世界錦標賽1米板第二名德國隊的科尼,一人奪得了1米和3米跳板的兩項冠軍。
熊晴清已經(jīng)六年沒有回過家了;教練說,等2008拿了好成績,放他們兩天假
見到熊晴清是在跳水隊的初中自習室里,因為腰部勞損,她剛剛看了醫(yī)生,正準備去訓練。不到十六歲的她已經(jīng)是清華跳水隊最老的隊員之一。“我1997年就來過一次清華,那時候跳水隊還沒有成立。”98年,跳水隊招進第一批隊員,熊晴清從老家湖北沙市來到清華園。六年來,她沒有回過一次家,每年春節(jié)的時候,父母都過來,一家人就在北京過年。即使在過年的那幾天里,每天下午熊晴清還是要參加隊里的訓練。目前跳水隊有20余名隊員,他們大多數(shù)和熊晴清的情況差不多。
“他們剛剛來的時候都是小毛孩子,爸爸媽媽走的時候還掉眼淚呢。但這些孩子太棒了,學習沒有拉下,運動成績又這么好,他們以學校為榮,學校也以他們?yōu)闃s。”張啟明領隊說。談到這些隊員,于芬教練也很是于心不忍:“這些孩子中進隊最晚的也有三年多了,入了隊就沒回過家。這樣做對于孩子來說確實太殘酷了,但是國家和學校花大力氣培養(yǎng)他們,清華優(yōu)秀的教學條件和跳水隊的高標準的訓練讓他們能夠從較高的起點開始,如果不嚴格要求,不可能成就事業(yè)。”
清華跳水隊的隊員里有三名大學本科生,其他二十多名隊員都在清華附中和附小讀書。他們每天上午上課,下午訓練,晚上在跳水館的專用自習教室里上自習。周六全天訓練,周日上午學習,下午訓練。在周日下午訓練之前,隊員們有一個多小時的自由運動時間,熊晴清的同班同學和同隊隊友周呂鑫就趁著這個時候踢一會兒足球。
“我最喜歡阿森納隊的十四號亨利了。”來自安徽蕪湖的周呂鑫很喜歡足球,但每個星期只有周日中午的一個多小時能夠玩一會兒。同隊的其他隊員更喜歡籃球,有時候沒人陪他踢足球他也會到籃球場上蹭一蹭。在跳水館的陸地場地上,于芬教練看著剛剛踢球回來訓練的小隊員們,半開玩笑地說:“等2008年拿到了好成績,放他們兩天假。”
“體教結合”的路子是大學搞體育的最大優(yōu)勢
“清華大學成立跳水隊,整合了學校的教育資源和科研資源,這是學校對跳水隊的最大支持。”張啟明領隊說。為了加強隊員的文化課程的學習,學校從清華附小和附中聘請了數(shù)名退休教師,又找了二十余名勤工助學的本科同學。先由退休教師培訓這些同學,然后每名隊員都配一名大學本科的同學作為學習輔導員,在每天晚上自習的時候隨時解答問題。此外,跳水隊向學校的行政班一樣,有兩名政治輔導員,都是清華優(yōu)秀的博士生,他們主要解決隊員們的思想和生活等方面的問題。
在跳水隊的初中自習教室的門背面,貼著《跳水隊隊員晚自習紀律要求》,上面明確規(guī)定了自習紀律和學習態(tài)度,隊員們對學業(yè)十分重視。“平時上課時間本來就少,為了不落課,只有提高課堂效率。”熊晴清說。“我的理科方面學起來有些困難,但是輔導員特別好,對我的幫助很大。”周呂鑫說。
“‘體教結合’是一個全新的培養(yǎng)模式,雖然這些隊員們的壓力很大,但是幾年下來他們都過來了,說明這個模式已經(jīng)獲得了初步成功。”于芬教練說。現(xiàn)在看來,這些孩子們的成長都十分健康,熊晴清和周呂鑫還拿到了北京市小學生的最高獎項“金帆獎”,這個榮譽每年全市只有八名小學生能夠獲得。
目前,我國在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的競技體育方面采用的是“舉國體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競技體育項目,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而大學利用自身諸多優(yōu)勢和現(xiàn)有條件,建立高水平的運動隊,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運動員,是利國利民的需要,也是服務社會的重要任務。清華大學跳水隊陸上訓練場正對著入口掛著一面五星紅旗,它提醒隊員們時刻努力訓練,為國爭光。 “通過‘體教結合’的培養(yǎng)模式,文化課的學習使得這些隊員自身的知識水平得到提高,對動作的領悟力和訓練自覺性增強,效果自然很好。”六年前曾經(jīng)一度想放棄教練職業(yè)的于芬在清華園里終于找回了感覺。另外,跳水隊還配有專門的科研教練陳小平博士。他畢業(yè)于德國,在德國從事了十年有關科研體育訓練方面的工作。同時,學校又啟動了生物系、軟件學院等一批相關的科研資源,預計不久的將來一批科研訓練成果就能夠運用到訓練中來。
“目前,整個隊伍很健康,教練員和運動員都很清醒,知道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于芬教練指出,這兩年的工作很關鍵,一是進一步完善隊伍,使隊伍步入成熟期;二是多參加比賽,多展現(xiàn)實力,爭取為2008年奧運會做出貢獻。
(編輯 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