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為中國的核事業(yè)做點實實在在的事
錢紹鈞(1951級 物理系)
我于1951年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習,1952年院系調整時,轉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1956年畢業(yè)于技術物理系后留校任教。1962年至1965年在蘇聯(lián)杜布納聯(lián)合原子核研究所從事高能物理研究。1964年10月16日晚上,電臺報道了一則消息,說中國爆炸了一顆原子彈,我們趕緊打電話問大使館,確認消息后,大家很高興。平時在那里很少喝酒,但那天我們中國人聚在一起喝酒慶祝。
在當時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下,中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意義非常重大。后來我回國了,也參與了核武器研究工作,體會就更深了。首先,有了原子彈,保障了我們國家的安全。后來慢慢認識到,核武器的作用還不僅僅是保障國家安全,還保衛(wèi)了世界和平。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一種武器具有這樣巨大的威懾力。發(fā)展核武器也非常符合我們積極防御的原則。我們不想打仗,為了不打仗,必須有強有力的威懾力量,使得別人不敢打。核武器就是這樣一種威懾武器裝備,它保障我們國家的長治久安。40年來,如果沒有核武器,中國就不會有這么大的發(fā)展。其次,原子彈的研制成功,使中國開始進入了世界先進民族之林,讓世界覺得中國人的能量一旦釋放出來是很了不起的。正如毛主席說的: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1966年初我到核試驗基地工作,從組長做起,在基地一呆就是二十四年半。親身經(jīng)歷使我感到中國原子彈的研制不是哪一個單位完成的,而是全國大協(xié)作的成果。那時確實是把整個國家的力量都動員起來了,協(xié)作單位遍布全國。正如小平同志講的,后來江主席也多次提到,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就在于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1984年我在基地當副司令,要慶祝原子彈爆炸20周年,原計劃給參加過第一次核試驗的人每人發(fā)一枚紀念章,一統(tǒng)計,大概有10萬人,光制作紀念章就得花800萬元,這在那時基地的財力是做不到的,只好作罷。沒有大力協(xié)同的精神,在當時的條件下要完成核武器試驗那么高度綜合的大工程,是不可想像的。
基地創(chuàng)業(yè)之初,沒有人知道原子彈是怎么爆炸的,測試工作應該怎么做。我去基地之前已經(jīng)工作近10年,可能比年輕同志多點經(jīng)驗,但有一點大家是平等的,就是許多工作誰也沒干過,也不知道怎么干。這樣的條件,對人才培養(yǎng)反而有利。我們之間沒有權威,許多工作都要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進行討論,在討論中互相學習。年輕的和年長的之間“沒大沒小”,這才是真正的學術民主。有時候討論起來大家會爭得面紅耳赤,誰也不讓誰,說話也會說過頭。在爭論中,每個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都被高度激發(fā)出來。有些好的想法、技術思路就是在這樣的爭論中產(chǎn)生的。這樣的活躍氣氛,十分有利于年輕人的成長。在研究工作的過程中,清華畢業(yè)生得益于扎實的基礎,因為當時學校并沒有設立與核試驗、核爆炸十分對口的專業(yè),這時候基礎非常重要。扎實的基礎加上活躍的氣氛,使得一代代清華校友在中國核科技的發(fā)展中做出了突出貢獻。長期的實踐,使我體會到,國防科技對人才的最大要求就是團隊精神。沒有團隊精神,一個人再有本領,也是很難有作為的。記得彭桓武先生以前寫過一副對聯(lián):“日新日新日日新,集體集體再集體”,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專家對團結協(xié)作精神的真實體會。
剛到核試驗基地時,工作、生活條件都很差。我們自己的實驗室沒建起來,就到401所進行協(xié)作研究。雖然工作上困難比較多,但生活中大家還是挺樂觀的。一是都比較年輕,再加上在部隊的氛圍中,容易忘記困難。我們做的是核試驗,大量的上場搬儀器的工作都得自己干,有人說我們是“核苦力”,我倒不贊成這種說法,這就是工作!不可能像實驗室工作那樣完全讓實驗員給你做這些事。而且自己動手,儀器哪里出現(xiàn)故障,很快就能找到原因。年輕同志去基地,一下火車看到那么荒涼,女同志甚至會掉眼淚。但到了部隊,就會覺得這是一個火熱的集體,工作起來很有激情。生活條件比較苦,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菜吃,冬天反倒好過,跟北京一樣,有土豆、白菜和蘿卜;夏天什么菜都沒有,中午是海帶煮黃豆,晚上是黃豆煮海帶,以至我現(xiàn)在一看見海帶就發(fā)怵。后來我們自己學著磨豆腐,自己動手改善生活。現(xiàn)在,核試驗基地的條件好多了,但是我認為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丟。因為在他們面前還有許多技術難題等待解決。要趕上先進國家的技術水平,還需要他們做十分艱巨的努力。
我們國家現(xiàn)在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但國防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新的技術,可能首先應用在軍事上,投身國防科技可以最快地接觸到最前沿的技術,這對青年學子是很好的機會。另外,國防科技一般都是比較大的項目,需要調動所有參與人員的積極性,每一個人都有發(fā)展的機會。當國家的事業(yè)發(fā)展的時候,個人的理想和目標也會得到很好的實現(xiàn)。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參加過核試驗的大多數(shù)人,包括許多后來轉業(yè)到地方工作的同志,后來都發(fā)展得很好,談起來都說,得益于參加核試驗的工作。盡管我們的工作是默默無聞的,沒有發(fā)表什么文章,到了地方工作別人聽說你沒發(fā)表什么文章,可能覺得你沒什么水平,但過不了幾年很快都顯示出很強的實際工作能力,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不少同志還得到了重用。
有人說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國的核事業(yè),但我個人的體會是,也是這個事業(yè)造就了我,使我得到了成長。無論是事業(yè)上還是思想上,我在基地的二十幾年和前面的10年沒法比。前面的10年,我給蘇聯(lián)專家當過翻譯,教過一年書,在電子感應加速器上做過光核反應的研究,還在聯(lián)合所做過高能物理研究,也從事過技術管理工作,經(jīng)歷了很多單位,長了不少知識,也發(fā)表過幾篇文章,但只是到了核試驗基地,才實實在在地為國家做了些事,前面10年只能算是學習階段。
我希望在讀的清華學子,首先,在校學習期間能夠打好基礎。有一點,你們應該注意的,就是將來工作中用到的知識,絕大多數(shù)都不可能在學校學習時得到。因此,在校學習期間主要要培養(yǎng)自學新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再加上扎實的基礎,將來在工作崗位上才能夠適應工作的需要,學會自己沒有學過的知識。其次要培養(yǎng)與別人合作的精神,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特別重要。有一點心得體會就關起門來不愿告訴別人,其實有礙于發(fā)展。在核試驗基地進行研究工作是很開放的,大家有什么討論什么,沒什么需要保留的,沒有人去想要得什么獎,但最后都會有成就,能力都會得到提高。國家就需要這樣的人才。第三,要注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要在學習中培養(yǎng)自己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法。還要十分注意本學科的最新動向,包括一些交叉學科生長點的動向。總之,只要你們把個人的理想、抱負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之中,把個人的努力、奮斗融入到團隊的發(fā)展之中,你們就一定會成為于國家、于人民有用的人才,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新聞中心薛建團采訪整理)
注:錢紹鈞,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核試驗基地第六任司令員。
(編輯 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