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五十年后再相會——記“清華大學體育代表隊成立五十周年慶祝大會”
●學生記者 姜晨怡 司寶欣
熱烈的大禮堂

圖片說明:熱鬧的大禮堂 攝影 郭海軍
10月23日上午9點20分,大禮堂門前人頭攢動,800多名原我校體育代表隊的教練和隊員們又回到了母校,參加清華大學體育代表隊成立五十周年慶祝大會。此時離慶祝大會開始還有40分鐘。
9點30分,隊員和教練員準時入場。場內(nèi)前排是教練席;后排根據(jù)運動項目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區(qū)域,隊員們則坐在這里。從開始入場到大會正式開始,教練席始終空空如也;而后面的隊員區(qū)卻熱鬧非凡,人們握手擁抱,回憶往昔。
“教練——”循聲望去,只見一位老者微笑著坐在隊員席中。原來教練們都和他們的隊員們坐在一起,時而傾聽,時而訴說,就像是久別重逢的老朋友。如果不是大會已經(jīng)開始,教練們還真不舍得離開他們的隊員到教練席就座。
校黨委副書記楊振斌在大會發(fā)言中說,他是在“向學長作報告”。“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他引用的教育部部長周濟的這句話,讓人們又回想起了幾十年前蔣南翔校長提出的“爭取健康地為祖國工作50年”的口號。
體育教研部主任陳偉強,向體育代表隊的成員們介紹了我校體育代表隊五十年的成長歷程,以及今年六千五百多名清華學子共赴馬拉松賽場的情況。
原體育教研部曹寶源教授剛一走上講臺就贏得了臺下熱烈的掌聲。這位為清華的體育事業(yè)奉獻了半生的老教授用十六個字概括了清華體育代表隊所走過的風風雨雨:“滿身塵土,兩袖清風,育人為本,英才輩出。”
代表隊隊員代表也進行了精彩的發(fā)言。蓬鐵權校友還特意為我校體育代表隊成立五十周年寫了文章,回憶他成為清華首批運動健將的那段歷史。“希望我這點點星火能成燎原之勢,燃遍清華的每個跑道”,蓬鐵權動情地說。“代表隊的隊員們情同手足,我們之間的友誼是一輩子的。”的確,體育代表隊更像是一個家。
一位61級機械系的足球隊隊員說,參加代表隊不僅僅是提高了身體素質,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一種團隊精神。他說離開學校后,他能夠迅速的融入社會、進入工作角色,并且能夠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要得益于在體育代表隊的培養(yǎng)。
11點15分,在場的所有代表隊成員一起在大禮堂觀看了雕塑揭幕儀式的現(xiàn)場直播。
揭幕儀式結束后,全體出席代表隊的教練及隊員們到西操,參加為慶祝體育代表隊成立五十周年而舉行的接力活動。代表隊的教練和隊員們走出大禮堂,但并沒有急著趕到西操,而是在大禮堂門前合影留念。人們對著鏡頭微笑著,把這一刻永久的留在了記憶里。
據(jù)悉,北京市副市長范伯元、原三峽副總經(jīng)理秦中一、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肅等校友均于當天來校一同慶祝我校體育代表隊成立五十周年。
“永恒的運轉”---雕塑揭幕儀式

圖片說明:雕塑《永恒的運轉》 攝影 郭海軍
上午11點15分,雕塑揭幕儀式在綜合體育館西側舉行。我校副校長鄭燕康主持了揭幕儀式并講話。體育代表隊的二十幾名同學和老師親身參加了揭幕儀式,成為第一批目睹雕像的人。
鄭燕糠宣布由兩位代表隊的校友揭幕,由大紅布包裹的雕塑漸漸露出它的樣子。“一、二、三”在一片掌聲中,這件金黃色的名為“永恒的運轉”的雕像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這件雕塑描繪的是一位女性在擲鐵餅一瞬間的姿態(tài),體現(xiàn)了運動的動感和美麗。
這件名為“永恒的運轉”的雕像的設計與制作者李象群,現(xiàn)為我校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是國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雕塑大家之一。在1993年5月于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3屆中國體育美展中,這件作品獲特等獎,《永恒的運轉》由國際奧委會博物館永久收藏。
接力--精神的傳遞
上午11點半,“慶祝體育代表隊成立五十周年接力活動”在西大操場舉行。這個接力活動由體育代表隊的校友代表參加,他們都是50年代至今的杰出隊員。
“接力現(xiàn)在開始!”隨著主持人一聲令下,五十年代的校友代表馬季龍在寫有“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紫色旗幟的護送下邁開矯健的步伐。馬季龍、王兆鈺、王麗成是五十年代的校友代表。雖然他們的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但是在曾經(jīng)拼搏過的操場上再次邁開大步,他們心潮澎湃。馬季龍和王麗成分別是建校初期我校男子、女子百米紀錄的保持者,均曾打破過北京市百米紀錄。
“代表隊的旗幟從五十年代的校友手中交給了六十年代的校友代表,這也象征著清華代表隊精神的傳承,”伴著主持人慷慨激昂的話語,操場上數(shù)百名校友的目光轉移到了蓬鐵權身上。他加快了步伐,在陽光的照耀下飛速向跑道前方奔去,像一團熾熱的烈焰。他是六十年代的校友代表,1956年入學,曾獲馬拉松運動健將的稱號。他的愛人、女兒和兒子都是我校體育代表隊的隊員,被稱為“清華校友運動員之家”。在第一個彎道處,1960年入學的張立華校友加入接力的隊伍,這位中國自行車運動的傳奇人物,至今仍保持多項自行車全國紀錄,也是當年世界500米自行車紀錄的保持者。
一圈、兩圈,旗幟從五十年代的校友手中向后傳遞,十年一個階段,體育代表隊的精神在到場的幾百名校友心中燃燒。校友代表對越跑越快,把全場的氣氛逐漸推向高潮。最后接過旗幟的是現(xiàn)役短跑隊的隊員胡凱,他2001年入學,曾獲北京市高校田徑運動會、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百米冠軍,在8月份剛剛結束的全國田徑大獎賽總決賽上以10秒29的成績戰(zhàn)勝專業(yè)好手奪得男子百米冠軍,僅比國際健將差百分之一秒。聽到主持人介紹現(xiàn)役運動的成績的時候,很多老校友不禁交口稱贊,“真是后生可畏呀,現(xiàn)在的孩子的成績真不得了。”一位六十年代中長跑隊隊員說。
“能參加這個接力活動我感到非常的榮幸,在這個操場上跑步,也讓我好像回到了當年,想起我和隊友們在操場上訓練的樣子。”五十年代的校友代表王麗成說。“但是我們那個時候條件很艱苦,操場上都是煤渣,每個隊員都有摔傷,但我們?yōu)榱藢W校的榮譽,還是每天都堅持訓練。有時候隊員受了傷,但是為了把金牌拿回來,很多人都是纏著厚厚的紗布上場參賽,也沒有一句怨言。我們那時候成績可好了。”王校友驕傲的說,長了皺紋的臉上顯得神采飛揚。“是啊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有好多這樣的獎狀和獎牌。”馬季龍校友在旁邊補充道,同時拿出一張印有17件獎牌和獎狀的紙放在胸前,還補充道:“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看著他激動的樣子,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五十年前塵土飛揚的操場上,我們的老校友矯健的身影和流下的汗水。
那些年,那些事
在慶祝儀式之前,記者采訪了一些年過半百的老隊員、老教練,他們的精神,他們在代表隊的日子,讓我們著實有一種心動的感覺,我們知道那叫感動。
風采不減當年
李德宣是64級的游泳隊隊員,當年在代表隊,讓他最難忘的事情不是訓練的艱苦和取得好成績時的驕傲,而是一次比賽的遺憾。“當時幾乎我們每一次參加比賽都是北京市冠軍,只有那一次,因為一個隊友失誤,我們的接力項目成績不理想,結果團體總分輸給了北大,只輸了一分。”李校友現(xiàn)在想起來依然感到遺憾。談到代表隊帶給他的東西,他滿臉驕傲的說:“帶給我的東西太多了,讓我終身受用。最簡單的說,我的身體就比同齡人好得多。我現(xiàn)在還參加全國老年游泳比賽,現(xiàn)在我是55—59年齡組50米蛙泳的紀錄保持者,成績還是相當不錯的。”
“我要把代表隊的精神傳承下去”
“在代表隊里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種運動精神,那不僅是簡單的鍛煉身體,更重要的是拼搏、永不放棄。”51年入學的校友馬志和這樣說,他是當年中長跑隊的隊員。馬校友當年訓練的條件非常艱苦,沒有標準的跑道,他們就到校園外面去訓練。每天早上六點起床,跑到西直門再折回來,或者是跑到頤和園,繞風景優(yōu)美的昆明湖一圈再回到學校。“不管刮風下雨,我們都不缺席訓練。”馬校友沉浸在當年的回憶中。
在馬校友代表隊的體育精神的熏陶下,他的兩個兒子也與體育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從小練習游泳,成績優(yōu)異。大兒子馬里更是曾在我校游泳隊擔任過隊長一職。“參加體育鍛煉不僅讓我的孩子們身體強壯,在代表隊訓練生活的日子,也讓他們更加堅強,更加出色。平常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難,他們就比一般人更容易克服,更有承受力。”談到孩子,馬校友的驕傲之情溢于言表。當問到兩個孩子選擇體育是否也是受了他的影響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那當然了,我是要把代表隊的精神傳承下去,這樣會讓他們終身受益。”
教練,心中永遠的指導
在眾多的男教練中,坐著一位神態(tài)安詳?shù)呐叹殻泶┮患{色毛衣,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她就是原我校手球隊教練唐慧珍。
唐老師是1950年從燕京大學畢業(yè)后應馬約翰先生之邀來清華任教的。當時清華沒有女體育教師。唐老師并不是學體育的,她只是個體育業(yè)余愛好者。由于上大學的時候經(jīng)常到清華來參加體育比賽,馬約翰先生發(fā)現(xiàn)了這個人才,于是唐老師成為了清華的體育老師,一干就是38年。
當時的體育老師并不像現(xiàn)在這樣專門教某個項目,而是所有項目都要教。“什么都得上,”唐老師說。唐老師曾經(jīng)教過球類、體操、游泳、滑冰和射箭等多個項目,如果不是體育全才,還真做不了體育老師。
因為當時清華女生很少,所以全部女生的體育課是由馬約翰先生和唐老師兩位老師來上的。那個時候,唐老師每天上午給學生上課,下午就帶體育隊訓練。最初清華是沒有手球隊的,唐老師剛來清華的時候帶的是田徑隊。大概是1960年左右,清華成立了手球隊,從籃球隊里抽出了一部分隊員,而唐老師從那時起便成為了清華手球隊的教練。
“不是很累。”近四十年的風風雨雨就這樣被老人一句話帶過了。“我的學生都在后面,”唐老師指指身后的手球隊隊員們說。“不過有些人的名字我已經(jīng)記不清了。”唐老師說這句話的時候不無遺憾。然而她培養(yǎng)過的學生太多了,她不可能清楚地記得每個人的名字。
今年已經(jīng)77歲的唐老師身體還十分硬朗。退休以后她參加了北京市老年女子網(wǎng)球隊。而直到現(xiàn)在,唐老師還每年要去打幾回網(wǎng)球,鍛煉一下身體。體育成為了唐老師的愛好,成為了唐老師的職業(yè),成為了唐老師生命中的一部分。
(編輯 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