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輝:平平淡淡才是真
(校友總會供稿 學通社記者 張楠)

奇瑞汽車以其核心技術的自主開發(fā)受業(yè)界矚目,而其技術“掌門人”陸建輝正是我校汽車系1980級的校友。身為學生記者,在撥通他位于蕪湖的辦公室的電話之前,想象他是一個只能被仰視的形象。然而時間不長的采訪之后,終于從他平和的語氣、樸素的回答中,勾勒出他的樣子——一個平實而堅定的清華人。
追憶青蔥歲月
上學時,陸建輝自我評價“屬于不太活躍的那種人”。的確,他不是學生干部,并沒有給當年的輔導員留下太深的印象;他未曾成為什么大事的主角,隔壁班的同學對他大都知之甚少。記者曾試圖通過這些途徑了解采訪對象在清華的歲月,但得到的答案卻是“沒什么特別”、“挺普通的”……
“來自農村的陸建輝學習好,能吃苦,也很好強。”還是同窗八載、曾睡過斜對床的老班長羅晶更了解他:學習效率高,老師布置下來的作業(yè),他基本上是全班第一個做完的,是公認的“快手”;注重體育鍛煉,比如踢球、晨跑,嚴格按照“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標準;不甘人后,入學時英文基礎相對較差,經過刻苦努力,終于迎頭趕上。“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真正能做到‘慎獨’,我到他的公司去過,現在他依然如此。”
陸建輝一再表示,自己是最普通、最典型的清華學生,和絕大多數同學一樣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而如今,他已不再普通,已扮演起了中國民族汽車工業(yè)這個大舞臺上的主角,這一切是怎么轉變的呢?
回首廿載征程
碩士畢業(yè)以后,陸建輝回到家鄉(xiāng),在機械部工業(yè)部一家設計院工作,隨后調到軍隊工廠。1993年來到蕪湖搞汽車,至今十多個年頭。
“當年下決心搞自己的汽車,”陸建輝坦言,“也不好說看得多遠,當時對汽車市場還沒有太多的認識。”一心想做汽車本行的他與幾位60年代清華汽車系的老校友和很多同行一道,走上了自有品牌、自主研發(fā)的道路。“當時看到大街上跑的都是外國車,覺得我們中國人應該有能力造自己的汽車。”
面對眾人的疑慮,陸建輝有自己的看法,“其實在我們懂專業(yè)的人看來,汽車并沒有那么復雜,中國人高科技的東西都能造,汽車還算不上高科技,就更應該能做到。”
交談過程中,陸建輝始終沒有引用過我們的校訓,但從他的經歷看得出,“自強不息”的精神已經融入血液,形成習慣。
畢業(yè)后一直從事技術工作,主要是出于性格和愛好。總結工程技術人才的成長規(guī)律,陸建輝轉述了顧秉林校長到奇瑞考察時所講的話:做工程技術,要踏踏實實打下扎實的基礎,七八年后才能走向更高的一個層次,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功近利。
對于記者的提問,陸建輝的回答總是簡單明了、樸實無華。看來備受矚目之后的陸建輝沒有變,依然固守著“行勝于言”、“淡泊明志”的美德。
寄語莘莘學子
陸建輝要告訴他的小師弟、小師妹們,清華的學生都是相當不錯的,應該有志氣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現在很多的畢業(yè)生首選去外企,實在是有些可惜。為民族和國家做些貢獻是我們的本分,不能光看著錢。何況在外企中,你拿的報酬比外籍雇員少很多可能僅僅是因為你的鼻子沒他長,而能力反而可能比他強。在外企,得不到中資企業(yè)中的榮譽感。
談到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陸建華認為應該慎重。近年來,都在鼓勵創(chuàng)業(yè),但要有一個統(tǒng)計,就會發(fā)現真正成功的寥寥無幾。剛畢業(yè)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先學到東西。學校里學到的內容有限,范圍也很窄,同時缺少的也是更重要的是實際工作的方法。
“創(chuàng)業(yè)”這個詞,“它不僅僅是指你自己去開一家公司,還意味著構建一個平臺,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他的親身經歷正是這層含義的生動詮釋。
(編輯 顧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