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電子系 陳思
敬愛的各位老學長、老師們、同學們:
首先感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參與今天這個意義非常的座談會并發(fā)言,我為能夠親眼見到各位參加過抗戰(zhàn)的老同志、親耳聆聽前輩的事跡和教誨而感到無比激動。
我來自東北的一個小城市——遼寧錦州,我的家鄉(xiāng)曾是侵華日軍肆虐逞威的地方,曾是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屬地,盡管沒有親歷過那個屈辱的年代,但是從老人們談及的往事中,從逐個消失翻建的老屋老舍中,從每年9月18日清晨響徹全城的防空警報聲中,我能夠感受到那段歷史在我的家鄉(xiāng)、特別是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深深的烙印。
小時對抗戰(zhàn)歷史的了解僅僅來自幾部電影以及手中的歷史教科書,反映在同齡人稚嫩的頭腦中的是一段似近實遠的故事和對“日本鬼子”無比的敵視和蔑視。小學時有一年的“九?一八”班里召開班會,在我的主動邀請和堅持下外祖父來到班上給同學們作報告。那是我第一次親耳聽到一個見證者從頭至尾地講述他經歷的那段歷史。外祖父以前是偽滿政權統(tǒng)治下的鐵路工人,他所講的具體內容現(xiàn)在自然記不得了,只記得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工人們如何消極怠工、甚至以建建拆拆來發(fā)泄心中的憤懣,這一行為在當時讓幾十個小孩感到十分有趣,甚至在作文中描述成老鐵路工人如何以樂觀的精神同敵人作斗爭,殊不知作為一名鐵路工人親手毀掉自己剛剛鋪就的鐵路時心中是怎樣一種無奈,而這種心情或許是那十余年間所有東北敵占區(qū)百姓最大的共同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稚的小孩心思逐漸變成一種難以磨滅的歷史屈辱感和責任感,變成對國家安全的憂患和對參與到振奮軍威、振興民族的大事業(yè)中的渴望。受到身為部隊科技干部的父親的影響,四年前走進清華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當一名國防生。我知道我們國家國防力量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差距,知道將要從事的工作的難度和挑戰(zhàn)性——今日生活于和平年代的我們也許不必如60年前一樣用血肉之軀在戰(zhàn)場上拼殺,卻必須將我們全部的知識、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極限,才能在國防高科技的隱形戰(zhàn)場上取得勝利,這是另一種更大的挑戰(zhàn)。今天我已經順利完成本科的學業(yè)而將要走進軍營,我所在的單位是部隊科研建設的重點單位,我即將參與的項目是國防建設開創(chuàng)性的偉大工程,我還將擁有繼續(xù)在清華學習、提高的機會,擺在眼前的正是那一條夢寐以求的道路。我將盡我最大的努力提高自己,盡我最大的可能貢獻力量,如此方能無愧于我所選擇的、同時也是選擇了我的這個事業(yè)。
現(xiàn)時的國際形勢異常復雜,中日關系更是其中最敏感的焦點之一。過去我們因為貧窮落后而被動挨打,今天在釣魚島和東海油氣田、篡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以及四國入常等問題上,我們主動采取冷靜而又有原則的策略。所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弱者,盡管我們在各方面都只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實力的差距仍是客觀和明顯的,但是我們的發(fā)展速度讓任何有所企圖的對手都為之心驚。我們要抓住來之不易的發(fā)展機遇、給自己贏得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而一旦形勢需要,我們有這個實力、能夠充滿自信地發(fā)出“不”的聲音。這朝氣蓬勃的時代是前輩們的奮斗和犧牲換來的,而接班的我們將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開創(chuàng)未來的歷史使命。
畢業(yè)前夕第一次踏上盧溝橋,回蕩在心中的只有兩個詞:一是感激,感激英烈救亡圖存的義舉;一是責任,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其實至深的感激之情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而真正的責任感更無須過多地付諸言語。“知恥而后勇。”回顧一段屈辱悲壯的歷史,面對前輩為我們鋪平的道路,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有什么理由不全部釋放出自己的能量呢?不愿再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相信今天的每一個有志青年都與我有著同樣的信念:國家興亡,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