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華、張榮慶:清華生物系—培養(yǎng)國際化的生物學英才
●通訊員 楊悅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領域里一個前沿學科,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以下簡稱生物系)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本期“院系主任話專業(yè)”欄目由清華大學生物系系主任陳應華教授和副系主任張榮慶教授介紹清華生物系的相關情況。
記者:清華生物系剛剛舉辦了八十周年系慶。但一提起清華生物系,很多人都認為清華生物系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系,為什么?
陳應華:清華大學生物系始建于1926年,1952年因院系調整停辦,到1985年重新復建。到1952年以前,清華生物系的學術成就十分輝煌,有30多位院士曾在生物系學習或工作過。復建系20年以來,經過不懈的努力,清華大學生物系在研究成果、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也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成為國家生命科學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機構的重要一員。
張榮慶:談到清華生物系的“年輕”,一是由于復建系的時間不長,二是海外留學歸來的年輕教師在師資隊伍中所占比例很高。
記者:目前清華生物系的發(fā)展情況如何?
張榮慶:清華生物系在三方面有著突出特色:擁有一支以海外引進的優(yōu)秀人才為骨干的師資隊伍;科研和教學結合緊密;良好的學術氛圍。
陳應華:經過20年的重新建設,目前清華生物系擁有國家理科(生物學)人才培養(yǎng)基地、國家生物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yǎng)基地、全國首批授權的國家現代生命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在國家基金委和教育部的教學評估中,理科基地一直是全國優(yōu)秀基地之一;生物科學與技術基地近年來在教育部年度考核中也獲得優(yōu)秀。
在師資隊伍方面,清華生物系以中青年骨干教授為主,師資力量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清華生物系要求所有的教授都必須給本科生講課。生物系教師科學研究能力都很強,以科研反哺教學,使課程生動而且有深度,學生能了解最前沿最先進的科研成果。
記者:清華生物系雖然教師人數少,但實力很強。近期清華生物系教師在學術領域的成果情況如何?
陳應華:2005年,生物系的饒子和院士在國際權威生物雜志《Cell》上面發(fā)表了關于線粒體膜蛋白的晶體結構的論文,這是中國大陸25年來首次在《Cell》雜志上發(fā)表文章,此成果被評為教育部2005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生物系的兩位特聘教授孟安明和陳曄光合作,于2004年在《Science》雜志上發(fā)表了斑馬魚發(fā)育模式的發(fā)育生物學研究論文,此成果還獲得教育部2004年度“十大科技進展”的榮譽。
特聘教授羅永章研究的一類新藥獲得國家的生產證書,國家領導人親自視察過此項科研成果。國際上對于此研究成果評價也相當高,如《自然醫(yī)學雜志》、《自然生物技術雜志》、《哈佛校刊》和《華爾街日報》等都對此成果的意義都給與了極大的肯定。
記者:清華生物系目前的重點科研領域和方向有哪些?
陳應華:清華大學生物系以基礎研究為主,兼顧高技術研發(fā)和成果轉化。在科研方面,生物系承擔了一系列國家重要的科研任務。重點領域是微觀生物學,包括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細胞和發(fā)育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等前沿學科,做出了一些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另外,在生物醫(yī)藥、生物材料和生物芯片方向研究成果也十分顯著,并且在產學研結合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記者:清華生物系在本科教學上的特色是什么?
張榮慶:清華生物系目前每年招收3個班,每班30人,加上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預科的3個班,共6個班。依托生物系的多個人才培養(yǎng)基地,生物系在課程方面引進最新的科研成果,強化本科教學。比如,利用生物系在生物芯片研究方面的取得系列新成果,清華生物系專門購置儀器用于教學,在全國率先開設此類課程,在國內產生了很大影響。
具體來說,清華生物系本科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厚基礎。強調數理化基礎,英語和計算機的能力。
第二,注重實驗教學,包括技術培養(yǎng)實驗、綜合性大實驗和研究創(chuàng)新性實驗三個層次;強調教學和科研相互促進。
第三,實行指導性教學計劃,設置廣泛而豐富的選修課程,給學生更廣闊的自主選擇權,為學生個性發(fā)展留出自由的空間。
第四,強調國際視野。生物系提供多種交流平臺,如來自國外知名大學的一流師資;與諾貝爾獎得主進行研討;與海外大學互派學生等等。
第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訓練。從大二開始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提早進入實驗室,參與科學研究的實際工作。
第六,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邀請國內外著名教授與學生進行座談,談做人、做事、做學問。
記者:為什么清華生物系對本科同學的英語水平要求較高?
張榮慶:為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便于學生參與前沿科學研究,生物系特別設立3門主干課為全英語教學(生化、遺傳和微生物),授課、作業(yè)、考試全部采用英語,這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英語水平。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受益良多,特別有利于學生畢業(yè)后的發(fā)展。
記者:生物系雖然復建系才20周年,但一些畢業(yè)生已取得了一系有國際影響的成果,能否詳細介紹一下?
陳應華:生物系復建系20年來,培養(yǎng)了一批十分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在學術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比如,施一公同學,35歲便取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正教授職位,他還獲得了全球蛋白質科學協(xié)會青年科學家獎。
時松海同學,4年前獲得由《Science》雜志頒發(fā)的全球青年科學家獎,是全球唯一的獲獎者。
2004年,生物系畢業(yè)生顏寧同學獲得由《Science》雜志頒發(fā)的全球青年科學家獎(北美地區(qū)),成為北美地區(qū)唯一的獲獎者。
另外,生物系畢業(yè)生劉湘軍還被評為2003年度“100名世界頂尖青年創(chuàng)新者”。
1993屆畢業(yè)生王帆獲得了美國斯隆研究獎。
可以說,從生物系畢業(yè)的一大批學生,正在不懈地向科學高峰攀登。
記者:清華生物系的本科生畢業(yè)后的去向如何?
陳應華:以2006年的本科畢業(yè)生為例,約60%的學生直接赴國外大學繼續(xù)深造,絕大部分選擇了美國的大學;約35%的學生繼續(xù)在清華生物系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其余約5%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在其他領域發(fā)展和就業(yè)。(編輯 襄樺 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