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影视文化传媒在线看|果冻传媒91制片厂麻豆|性色网站|国产成人吃瓜网|麻豆文化传媒百度云|韩国黄色一级黄色片|成人电影区|糖心vlog是真的吗|黄瓜视频丝瓜视频香蕉视频|国产精品视频在一区鲁鲁,性感丰满美乳巨乳,蜜桔影院91制片厂,爱豆传媒陈可心作品名字

清華主頁 - 清華新聞 - 專題推薦 - 清華文科人才培養(yǎng) - 正文

李希光:新聞從業(yè)者最重要的素質是好奇心和責任感

通訊員 楊悅

    這是一個全球傳播的時代,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手機、網(wǎng)絡每時每刻無處不在,新聞與傳播正在不斷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本期“院系主任話專業(yè)”,我們特別請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李希光教授,就大家希望了解的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相關情況做一介紹。

    記者:新聞與傳播的行業(yè)現(xiàn)狀和發(fā)展前景如何?
    李希光:目前,我們國家有兩千多家日報,還有九千多種雜志,兩千多個廣播電臺,三千多個電視頻道,一百多萬個網(wǎng)站。所有這些,需要數(shù)以百萬計的媒體從業(yè)者,包括編輯、記者、攝像、編導,以及網(wǎng)絡編輯等等。現(xiàn)在各新聞學院能夠提供的優(yōu)秀的新聞人才遠遠不夠,大部分從事媒體行業(yè)的人員并不是新聞院校畢業(yè)的。我們特別希望優(yōu)秀學生能踴躍報考清華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學院,畢業(yè)后能成為我們國家,乃至國際上最優(yōu)秀的新聞人才。

    記者:能不能請您通俗地介紹一下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具體都要學哪些知識和掌握哪些技能?
    李希光:本科同學主要是學新聞學。新聞學和傳播學兩者的區(qū)別在于:新聞學主要是培養(yǎng)新聞記者、編輯、電視臺的編導、攝像、攝影記者,主要從事新聞報道、新聞調查等等。傳播學主要是培養(yǎng)公共關系、傳媒市場營銷、媒體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我們的新聞學在本科階段主要的核心課程是新聞的采訪與寫作、新聞的編輯與評論等等。不僅要學習印刷媒體,也就是報紙、雜志的編輯、寫作和采訪報道,也要學習包括廣播電臺、電視臺、網(wǎng)絡媒體,甚至包括今天的手機短信新聞的編輯、寫作和制作。

    記者:大家都知道,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師資不僅非常強,而且很有特色,這些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哪呢?
    李希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師資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第一,國際化背景很高,大部分老師都有在國外留學和工作的背景。第二,我們的師資由兩部分人才構成,一部分是學者,一部分是專家。所謂學者,就是意味著學院半數(shù)以上的老師都有博士學位,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在全國處于前列;第三,學院非常重視聘請業(yè)界的專家擔當學科帶頭人,特別是在教學上擔當一線的教授,如我們的院長范敬宜教授,他是人民日報的高級記者,曾擔任過《人民日報》的總編輯。還有如學院的英語采編專業(yè)的學科帶頭人司久岳教授,擔任新華社常駐美國的高級記者長達8年,去年被清華大學聘任回國。而我本人也是新華社高級記者,曾經(jīng)在美國、也在國內當過十多年的記者。

    記者:教師有豐富的從業(yè)經(jīng)驗,對于本科生來說有什么直接的益處?
    李希光:這一點非常重要,西方主要把新聞學院當成“醫(yī)學院”。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大學教育通常分為兩類,一種是職業(yè)教育,比如說法學院、醫(yī)學院、美術學院,這些學院都是培養(yǎng)一些專業(yè)技術人才和專業(yè)人士。新聞學院就像醫(yī)學院,是培養(yǎng)一種專業(yè)人才的。作為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學院,更多的是實踐性的教育,新聞學院的學生必須會動手去寫作,動手去拍攝,動手去制作,而這些就要求老師具有豐富的從業(yè)經(jīng)驗。在課堂上老師就不是照本宣科。如果說一個老師在醫(yī)學院里沒有給病人做過手術,讓他講外科手術,他只能講書本上的掛圖或者書本上的理論;而從業(yè)人員則可以將手術室變成課堂,他可以通過直接做手術展示給學生需要學什么。

    記者:聽同學們說,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國際講座非常多,水平一流,老師還“勒令”同學作總結大意,不準用同聲傳譯,是這樣的嗎?
    李希光:我在清華大學教書差不多七年了,這樣的講座也參加的非常多。特別是在我們學院,有我主持、組織過的由國際學者所做的英文講座就有一百多場。迄今為止,還沒有過一場使用同聲翻譯的。因為在我們這里,英語是一種教學和工作語言,我們大部分老師平時在國際性的場合中很自然地會使用英文;在國內,沒有外賓的場合下,自然而然地講中文。這種語言的切換都是下意識的,所以大家沒有“聽英文講座要用翻譯”的意識。當然這對我們的考生也有個要求,希望我們的考生在英語方面多加努力,或者說大家考進來以后,要在英語方面投入比較大的精力。

    記者:請您具體介紹一下清華大學新聞的國際合作情況。
    李希光:我們的國際合作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最重要的是我們特別強化英語教學,我們設置的課程中,英語或者雙語教學的課程要超過半數(shù)。我們的本科畢業(yè)生將來大概有一半會直接免試攻讀研究生,在研究生的專業(yè)方向中,我們從去年開設了第一個,目前也是全國唯一的“英語采編專業(yè)”,該專業(yè)是采用全英語教學的。這樣的專業(yè)設置不僅要求本院的老師要有國際背景,也需要我們每年請很多外教來這里任課。

    第二,我們有許多聯(lián)合的研究室。比如,清華和世界上最大的通訊社路透社聯(lián)合建立了“清華-路透聯(lián)合新聞研究室”,還有“清華-奧美公共形象研究室”、“清華-拜爾公共健康與媒體研究室”、“清華-日本經(jīng)濟新聞社日經(jīng)媒體研究室”等等一批國際合作項目。再有,我們還有一批國際獎學金,譬如說《南華早報》(東南亞最大的一家英文報紙)獎學金、路透社獎學金、韓國KBS電視臺的獎學金,還有法國杜孟獎學金等,有很多國際上的傳媒機構在我們學院設立了獎學金。當然我們還有更多的師生交流計劃,本科學生有很多機會在本科階段到海外修一門課程,然后再回到清華取得學位。
    記者:聽說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本科生都是和留學生一起上課的,是嗎?
    李希光:是這樣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一年級大概每年在國內招收40名左右的學生,同時每年還招收一定數(shù)量的國際學生。目前在我們學院本科生中,有來自日本、韓國、阿根廷、澳大利亞、英國、緬甸、菲律賓等國家的,近40名外國留學生在跟我們最近幾年的本科生一起上課。將來會有更多的留學生到我們學院來。為什么我們會吸引到外國留學生來到我們學院上學?因為清華大學的目標是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現(xiàn)在我們學院也在朝著這個目標去做,很多硬件和軟件都是國際化的。

    記者:您覺得要想做最優(yōu)秀的新聞與傳播精英,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呢?
    李希光:這一點我愿意和考生談一談我自己的感受。從我本人從事新聞工作和新聞教育這么多年,還有我和我的學生這么多年在教書方面的經(jīng)驗,我認為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好奇心。這就像你想當一名科學家一樣,沒有好奇心是不可能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的;如果沒有好奇心,同樣不可能成為一名好記者。所以,好奇心是第一重要的。有了好奇心,就可以完成新聞工作者所需要完成的任務,那就是尋找故事。作為一個好的未來的記者,或者是新聞學的學生,他在觀察世界的時候,必須用一種聽故事的耳朵或者眼光來觀察這個世界。
    再次,要關心這個社會,關心他人勝于關心自己。因為作為一名好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更多的關心社會的發(fā)展、民族和國家的命運,關心他人的疾苦而不是個人的小圈子。在這個方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做的應該是非常出色的。如我們有一名叫李強的本科學生,他在二年級的時候利用寒假在山西老家的農(nóng)村做了調查,回校后寫出了三萬余字的調查報告《鄉(xiāng)村八記》,溫總理看到這篇調查后親自用毛筆揮筆寫了一封信給范敬宜院長,對于李強同學的社會責任心給予了極大的鼓勵。這種重視實踐教育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由此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實踐教育和本科教育的特色可見一斑。我們學院是非常值得優(yōu)秀的高考學生踴躍報考,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新聞界或傳播界的人才,應選擇清華,特別是在本科階段。

    記者:為了培養(yǎng)同學的好奇心和尋找故事的能力,我們知道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大篷車課堂”非常受學生歡迎,您能給我們講一下這個課堂么?
    李希光:十五六年前,我當時沿著古代的絲綢之路,從中國的西安出發(fā)一直走到威尼斯,又從威尼斯走到外蒙古,整整走了3年。當時就乘坐了一種大篷車。在古代,大篷車就是馬車啊、駱駝啊,現(xiàn)在變成了吉普車。這什么意思呢?就是一邊走一邊學,一邊寫一邊報導新聞,這在西方的教育中叫做“Hands-On-Teaching”,動手教學、動手學習。我們在七年前把“大篷車課堂”引入到清華大學的新聞教育中來。
    在過去的7年中,我們學院共組織了12堂“大篷車課堂”。我們帶領學生到樓蘭上課,到內蒙古的科爾沁草原上課,到珍寶島上課。我們還帶著本科一年級的學生沿著藏區(qū)的黑水的長征路走了一圈,在長征路上上課。同學們的作品不僅在網(wǎng)上發(fā)表,更多的是在報紙上,有的還編結成集,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受到全國很多新聞工作者特別是年輕學者的歡迎。
    談到本科的一年級,我們學院還有一個特色課程。你一進清華大學,一年級的第一學期,就可以選到院長范敬宜的課,還有很多名師和名記者的課。院長范敬宜專門開設了一門課叫“新生研討課”,我也開了一門新生研討課。范院長的新生研討課題目叫“新聞中的文化”,他在課上跟同學面對面地非常自由地暢談。我開設的新生研討課,叫作“走在路上的敘事藝術”。聽這個題目大家就明白了,就是帶著大家乘坐大篷車,或者去珍寶島、烏蘇里江,或者去山西的得勝堡,或者去河北的太行山,或者去更遠的地方。大家會在路上學到新聞工作所具備的最重要的素質,即采訪、報道和寫作。

    記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建院只有短短三年,卻發(fā)展得非常快,在業(yè)界和學界的影響日益擴大,您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李希光:我想通過幾個硬的、比較客觀的指標來說明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發(fā)展情況。從硬指標來說,首先在教學上,我們知道教學的好壞就在于它的課程是否得到學生的歡迎、得到業(yè)界的認可。我國目前有660所新聞學院,每所新聞學院都把“新聞采訪與寫作”作為核心課程。目前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這門課是國家級的精品課,這是全國新聞院校中唯一獲選國家級精品課程的新聞采訪與寫作課。

    再看科研情況,據(jù)我了解,我們學院教師的人均科研經(jīng)費、人均發(fā)表的學術著作和人均發(fā)表的論文,在全國各個新聞學院中名列前茅。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我們的老師可以在平時上課時將最前沿的、最新的科研成果、理論應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使我們的學生永遠站在理論和實踐的最前沿。還有我們學院的教師,有過國外留學或工作經(jīng)歷的,包括能用英語授課的老師的人數(shù)在全國新聞學院中比例是最高的。
    我們學院還有一項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的事情,就是推動了中國政府設立新聞發(fā)言人制度,不僅是推動了設立新聞發(fā)言人制度,而且確實使它制度化。過去沒有新聞發(fā)言人培訓這個課程,其他新聞學院也沒有。我們學院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一起,在過去3年中,為國務院下屬的各級政府培訓了共六千名發(fā)言人。這一點得到了國內外業(yè)界、政界和學界的認可。

    記者:考生和家長都非常關心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本科畢業(yè)生畢業(yè)之后的就業(yè)情況,請您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李希光:我們的畢業(yè)生有三個主要的就業(yè)方向,一是去中央、國家級的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新華社、《經(jīng)濟日報》、《光明日報》等都有我們的畢業(yè)生;二是進入政府部門,除了一般的政府部門以外,我們還有相當一些同學畢業(yè)之后被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央駐港聯(lián)合部、外交部等錄用,作為那里的工作人員、外交官或者那里的發(fā)言人的助手,有很好的發(fā)展前途;還有一部分同學在本科畢業(yè)之后還想繼續(xù)深造,那么他們可以讀研,我們的研究生畢業(yè)后也更多地是從事新聞工作、到政府部門或者到大公司里去,還有一些同學想搞科研,可以留下來在我們這里讀博,畢業(yè)之后在大學里教學和作研究。

    記者:有的考生說,如果我想轉到新聞與傳播學院或者是從學院轉專業(yè)出去,這樣作可以嗎?
    李希光:當然可以,我們學院在給學生選擇的自由方面始終是雙向的。你考進清華,我們的大門向你敞開,歡迎來自數(shù)學系、物理系、環(huán)境系、汽車系、中文系、外語系等各個系的同學在一年之后,甚至兩年之后,通過清華的轉系程序轉到我們學院。這要求你在原來院系的成績不能太差,并且要經(jīng)過學院的教授們的面試,最后通過成績排名錄取。如果你報考到我們學院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不是學新聞或傳播,你也可以通過一定的程序轉到別的院系去。清華這樣做能夠給學生什么好處呢?就是最好的學生到我們這里來有自由的選擇空間,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和設想去展翅飛翔。(編輯 襄樺)

2006年06月26日 00:00:00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最新動態(tài)

清華大學新聞中心版權所有,清華大學新聞網(wǎng)編輯部維護,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