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天路漫,上下求索
——訪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得者胡劍
研通社記者 宗少偉 范文娟
讀他的簡歷,二十年來一路坦途:小學五年級時獲全國數(shù)學競賽一等獎;初中獲全國數(shù)學、物理、化學競賽一等獎;1995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附中國家理科實驗班;1998年保送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為基礎科學班第一屆學生;2002年以本科班級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并師從李惕碚院士攻讀高能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得德國和瑞士兩國聯(lián)合設立的首屆“愛因斯坦獎”、當選第十一屆“航天海鷹杯”學術新秀;已發(fā)表4篇SCI論文,3篇國際會議論文,2篇核心期刊論文。
他就是本屆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得者,清華大學天體物理研究中心博士生——胡劍。

胡劍
“經(jīng)歷的不同決定了結果的不同”
胡劍研究的天體物理學是在很多人看來也許很遙遠的學科。當我們問及學術對他而言意味什么的時候,他沉吟片刻說,他熱愛學術。胡劍認為其實他和大家都一樣,沒什么特別,只是比較喜歡平靜的生活,感覺學術很適合自己的性格,做學術很愜意,也就沿著這條路一路走來。
當談及他是靠什么取得如此成功時,他想了想,認真地說:是平常心和好奇心。“清華博士”這個頭銜并不意味著什么光環(huán),對他而言博士就是學歷而已,并不能保證自己就一定事業(yè)比別人更順利、生活比別人更富足。如果抱著讀了博士就肯定可以高人一等的想法,會非常容易有挫折感。相反,只要本著平常心踏踏實實、不驕不躁地學習和研究,最終成功就會垂青于你。他總結道:“成功不是靠學歷來保證,它靠的是這四五年的努力,正是經(jīng)歷的不同決定了結果的不同。”
所謂“好奇心”,就是對各種知識的渴求。胡劍舉了一個例子:今年夏天,他作為“愛因斯坦獎”獲得者在德國、瑞士訪問一個月,同行者中有位廈門大學的博士,專業(yè)是統(tǒng)計物理。他們的專業(yè)看似毫無瓜葛,但彼此依然做了深入的學術交流。前段時間,當胡劍正著手展開一個新課題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正好需要用到該博士研究領域的知識。因為有著先前交流的基礎,胡劍再查找起該領域的文獻和資料,自然就順利得多。言及此處,胡劍再三要我們提醒后來的師弟師妹們應盡量抓住一切機會去參加各種學術會議,而且在會議上要多問多說,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去,把別人的想法問清楚,這一來一往的交流過程一定可以極大地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表達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知不覺之間我們就和胡劍師兄聊起了如何處理長遠和眼前關系的問題。胡劍思考了一下說,長期和短期本身并不矛盾。學術作為一門不確定的事業(yè),本來就會有機遇不斷涌起。可是只有在有著充分準備的條件下,這些機遇對你而言才可能有意義,否則你也僅能望機遇興嘆。這些準備就要靠提前打下基礎。當然,所謂長遠計劃,并不是說坐在室中好高騖遠地做夢,而是要腳踏實地地一步步走出來;長遠的計劃也不是精確到具體的實施步驟,因為那根本不現(xiàn)實。真正的“長遠”很多時候只是無心的準備,但是至少你得先有這樣的“準備”的意識才行。做學術就需要長期積累,厚積方能薄發(fā)。“唯有那些瞄準前沿領域,刻苦爭先、堅持不懈者才可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胡劍說。
功夫在詩外
說到自己的導師李惕碚院士,胡劍滿懷崇敬。胡劍當初也有機會出國,但是覺得李老師可以給予他的教導實在很多,再加上對清華的留戀,就選擇了留下。
胡劍說,李惕碚院士為他提供了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在其指導下自己可以自由舒展才華而束縛不多。另一方面,導師對他而言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教誨,還有學術外的深刻影響。李惕碚院士早年的科研環(huán)境極為艱苦,但即使在那樣的情況下,他依然取得了一流的科研成果。可以說,李惕碚院士之所以能取得今天如此高的成就,和他永不言棄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導師的言傳身教給胡劍很深的影響:在學術研究上無論遇到怎么樣的困難,他決不輕言放棄。
風雨十一載,感謝清華園
屈指算來,從進入清華附中開始,胡劍已經(jīng)在清華園中度過了十一載。他回憶起初到清華園的情景,那時的清華遠不及今日繁華,但十一年彈指一揮間,清華早已今非昔比。
身為清華園的老居民,胡劍對清華大學滿懷感恩之情。清華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有著開放的氣氛和多樣的學科,這是很多專業(yè)性研究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他覺得自己的成功就與充分利用清華的各類資源有很大關系:“和我研究相關的學術講座我都會去聽。”正是與其他學科不斷的對話和“交鋒”激起他一次次的靈感,促進了研究水平的提高。他提醒后來的師弟師妹們要珍惜并利用好清華的豐富資源,實現(xiàn)自我完善和成才。
胡劍說他最近正申請出國,可能會去國外做幾年博士后研究。但他緊接著補充說:無論如何,他的心會一直在國內(nèi)、在清華。出去了他也一定會回來的,而且如果可以的話,他還愿意回到清華園,重新成為母校的一員。
一個小時的采訪時間很快就過去。當快結束采訪時,我們驀地發(fā)現(xiàn)胡劍其實大部分時間都在談自己成功的經(jīng)驗,對于他本人卻甚少涉及。他熱切地將自己多年的經(jīng)驗和盤托出,希望能夠對后來者有所裨益。
離開胡劍的實驗室時,我們注意到他又俯首到桌前投入研究之中了。我們也衷心祝愿胡劍師兄能從一位學術“新星”,成長為學術“恒星”,閃耀于科學的天空,為清華的事業(yè)增光添彩。(編輯 李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