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影视文化传媒在线看|果冻传媒91制片厂麻豆|性色网站|国产成人吃瓜网|麻豆文化传媒百度云|韩国黄色一级黄色片|成人电影区|糖心vlog是真的吗|黄瓜视频丝瓜视频香蕉视频|国产精品视频在一区鲁鲁,性感丰满美乳巨乳,蜜桔影院91制片厂,爱豆传媒陈可心作品名字

清華主頁 - 清華新聞 - 專題推薦 -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 正文

中國植物病理學與真菌學的奠基人——戴芳瀾
(1893—1973)

陳貴琴
  

  戴芳瀾,著名的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在真菌分類學、真菌形態(tài)學、真菌遺傳學以及植物病理學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建立起以遺傳為中心的真菌分類體系,確立了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研系統(tǒng);對近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在我國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開創(chuàng)和奠基的作用。

  戴芳瀾,字觀亭,湖北江陵人。1893年5月4日出生在一個書禮世家的舊式大家庭里,兄弟輩排行第二。他童年文靜好學,17歲到上海震旦中學學習。這個學校注重法語,因此他的法語有良好的基礎。1909年美國為了緩和中國人民的反帝情緒,決定將庚子賠款的大部分改充為選派中國留美學生的教育費用,并委托清華大學留美預備班考選。1913年戴芳瀾考入預備班,1914年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農(nóng)學院學習,以后轉到康奈爾大學農(nóng)學院,獲學士學位,其后又到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學,1919年獲得碩士學位。

  1920年回國后,在廣東省立農(nóng)業(yè)專門學校任教。當時戴芳瀾不僅教植物病理學,還兼教其他課程,一直到1923年。在廣東期間,他和丁穎教授結成知交。此后,受康奈爾大學的同學鄒秉文之邀,到南京東南大學講授植物病理學。1927年在金陵大學擔任植物病理學課程的美籍教授博德(Porter)回國,他被聘為金陵大學的教授兼植物病理系主任。

  1934年,清華大學成立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其任務除開展研究工作外,還招收研究生。當時清華大學又聘戴芳瀾擔任該所植物病理研究室主任,適值俞大紱從美國學成歸來,回到金陵大學接替了他在金陵大學的工作。戴芳瀾自此離開金陵大學,先去美國紐約植物園和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做了一年研究工作后,才到清華大學上任。經(jīng)過他的艱苦籌建,到1937年清華大學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的植物病理研究室剛剛可以開始進行工作時,日本侵華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接近戰(zhàn)區(qū)的許多高等院校不得不向內地搬遷。清華大學先遷湖南長沙,后轉遷昆明大普吉,直至抗戰(zhàn)勝利后,才遷回北平原址。當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改為農(nóng)學院,他改任該院植物病理學系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1952年院校合并,成立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戴芳瀾任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教授,1953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真菌病害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應用真菌學研究所所長。從1959年起,他不再兼任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的教授而專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兼真菌研究室主任,一直到他1973年1月3日去世。

  戴芳瀾學識淵博,為科學界所敬重。1929年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成立,他是發(fā)起人之一。1943年他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3年戴芳瀾被選為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新一屆理事長;1955年,他被選為首屆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同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授予他通訊院士的榮譽稱號。1962年他被選為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長,曾受到周恩來和朱德的親切接見。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還歷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

  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的奠基人

  1920年戴芳瀾回國之初,就立志要發(fā)展中國的植物病理學科,使它既能為我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服務,又能把這一學科的水平提高到國際水平。他很早就指出我國肯學農(nóng)的就少,肯學農(nóng)而又愿意從事植物病理學的人則更少。他從廣東到南京又從南京到北平,一貫堅持他主持的單位要以植物病理學研究室為名,而其工作則以研究植物病害及其防治為主。所以,在他的指導下,在廣東開展了芋疫病的研究,在南京開展了水稻病害和果樹病害的研究,在昆明開展了小麥、蠶豆及水稻病害的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主持中國科學院的真菌植病研究室,資助和鼓勵對小麥銹病的抗病育種工作,同時也資助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工作。那時,如果沒有他的鼓勵和資助,這些科研工作是開展不起來的。從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編寫《中國經(jīng)濟植物名錄》就可以看出他的主要目標是振興中國的植物病理學。

  19世紀初只有少數(shù)幾個外籍教授在我國少數(shù)幾所大學講授植物病理學課程,偶爾也有中國教授授課,但他們并非植病專業(yè)人員,而大多是植物學家或昆蟲學家的“客串”植病教授。1920年戴芳瀾回國后,就從事植物病理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根據(jù)自己對國內農(nóng)作物病害的調查研究,以及同代人的調查資料充實了他的講授內容,使植物病理學這門課程有了一個系統(tǒng)。他講授內容的特點是少而精,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那個時期,要做到這一點,實在是不容易,因此他確立的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系統(tǒng)的基礎,至今仍然是很有意義的。

  他一生的抱負是要為我國培養(yǎng)一代有水平的植物病理學人才和真菌學家,以期由中國人自己來解決本國的農(nóng)作物病害問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盡量鼓勵他的學生們向植物病理學范圍的各個方面發(fā)展。在他50余年的教學和科研中,他確實培養(yǎng)出了大批有水平而“敬業(yè)樂道”的植物病理學家和真菌學家,如魏景超、黃亮、林傳光、仇元、王清和、周家熾、裘維蕃等等。現(xiàn)在他的弟子及其弟子的弟子遍及全國,可謂桃李滿天下。

  1929年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成立,當時的會長鄒秉文忙于其他事務,會務工作主要落在戴芳瀾肩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建立,戴芳瀾便召集在北京的一些老會員商議復會,并在1949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復會大會,臨時推選他為理事長負責籌備第一次代表大會。1953年舉行第一屆代表大會之前,戴芳瀾就著手組織全國各省市的地方分會,重新登記并吸收會員;全國推選出代表20余人,加上邀請列席的共計80余人。在這次全會上正式推選他為理事長,編輯《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會訊》。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極力保護這些檔案資料,使中國植病學會至今有檔可稽。

  1962年困難時期,范長江建議昆蟲學會和植物病理學會聯(lián)合活動,組成“植物保護學會”。戴芳瀾考慮到這樣聯(lián)合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植保工作,同時可節(jié)省國家開支,同意暫時成立“中國植保學會”,但主張保留《中國植物病理學報》的獨立性,以維持學科的發(fā)展,并在適當時期恢復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的獨立活動。其后他擔任了第一屆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長。可惜,當1985年中國植物病理學會脫離中國植保學會而獨立活動時,戴芳瀾已辭世12年了。

  中國真菌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戴芳瀾畢生研究的注意力較多地集中在寄生真菌方面。這是因為他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真菌,而是常常聯(lián)系到植物病害的實際。他研究真菌的最初目標是用來解決植物病害問題。

  從1932年到1939年,戴芳瀾共發(fā)表了9篇《中國真菌雜錄》。從這9篇記述的內容來看,可知他從30年代初開始,就以植物寄生真菌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其中包括銹菌、白粉菌和尾孢菌等對農(nóng)作物病害關系極大的菌類。那時期,在一無條件、二無經(jīng)費的情況下,在教學之余,完成這些工作,如果沒有驚人的毅力和決心,肯定是辦不到的。他在那時親自采集標本、搜集文獻資料,把標本逐個解剖測微,鑒定其目、科、屬、種,工作量之大是驚人的。特別是當時他根本沒有助手,然而他竟為我國真菌的分類工作,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戴芳瀾經(jīng)過多年的真菌分類研究后,已不滿足于靜止的、一般形態(tài)的描述和鑒定。他逐漸認識到:真菌分類學的真實意義在于發(fā)掘真菌個體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進化中的關系,而不僅是識別個體的名稱,并將其羅列成表,這種工作只是分類工作的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真菌分類學必須向前看,必須把真菌的個體發(fā)育和系統(tǒng)發(fā)育聯(lián)合起來考慮。為此,他常常提到德國真菌學者奧斯卡·布雷菲爾德(OscarBrefeld,1839—1925)的經(jīng)典工作。布氏是第一個用單孢子培養(yǎng)來觀察一種真菌的整個發(fā)育成長動態(tài)的。如果真菌學者能照此行事,那么真菌個體之間的比較就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避免了把兩個不同齡的個體來相比。因此,他在1962年5月為微生物所真菌學習小組報告了《布雷菲爾德對真菌的進化觀點在真菌分類中所起的影響》。當他還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就不只一次地說過:“真菌分類學的未來必然以遺傳學為核心”。他的意思是說,真菌只有通過遺傳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出它們個體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他本人曾和紐約植物園的真菌學家B.O.道奇(Dodge)一起研究脈孢菌的遺傳變異。他也非常贊賞G.W.貝德爾(Beadle)用脈孢菌做過的生化和遺傳的工作。實際上,他晚年對真菌分類學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新的概念。

  戴芳瀾最初的愿望是想初步搞清中國植物病原真菌的種類及其形態(tài)與生境,作為植物病理學的基礎。以后又發(fā)展到想搞清中國真菌或菌物資源的全貌。他知道憑他一個人和一個單位的力量是難于達到這一目標的,因此,他指派給他弟子的工作都是屬于不同大類的真菌,即使不可能把這些大類在短期內調查研究得十分完備,那也無妨,以后一代一代的繼續(xù)下去,就有可能把中國的真菌資源搞清。他本人較早就曾研究過藻菌(Phycomycetes),1921—1923年在廣東研究過芋疫菌(Phytophthoracolocasiae),30年代曾對毛霉目的笄霉(Choanephora)和霜霉菌做過深入的研究,并更正了國外對笄霉屬個別種的錯誤定名,40年代,他又指導沈善炯和相望年等進行水生藻菌的研究。關于子囊菌(Ascomycetes),他在30年代開始研究白粉菌、炭角菌(Xylaria),發(fā)表了一個新屬Xylari-opsis,其后對竹子上的竹鞘寄生菌,腐生的脈孢菌,寄生在水稻上的“一柱香”菌,地舌菌(Geoglossum)都作了研究,并發(fā)展我國云南是假地舌菌(Hemiglossum)的一個模式標本產(chǎn)地。在研究子囊菌的同時,他研究了分布非常廣泛而有致病性的尾孢菌(Cercospora)。1936年他發(fā)表了《中國的尾孢菌屬》一文。在擔子菌方面,30年代他研究膠銹菌(Gymnospo-rangium)和鞘柄銹菌(Coleopuccinia),與此同時,他也調查并記錄了中國的多種銹菌。在高等擔子菌方面,他在昆明期間,指導了裘維蕃研究云南的傘菌目(Agaricales)和牛肝菌目(Bo-letales),并和洪章訓研究了鳥巢菌目(Nidulariles)。

  由于他的規(guī)劃和促進,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真菌研究室開展了真菌各個領域的研究,包括粘菌(Myxomycetes)和地衣(Lichens),使我國的真菌學具備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同時帶動了我國其他單位,例如藥物學方面,也開展了真菌調查和藥用真菌的研究,從而擴大了對中國真菌資源的認識面。

  戴芳瀾從20年代起就留心收集有關中國真菌的資料。最初以《中國真菌雜錄》的標題,陸續(xù)發(fā)表在有關的科學雜志上。1958年出版的《中國經(jīng)濟植物病原目錄》就是利用上述資料編輯而成的。以后,他確定了編輯方向,確定了采用國際間公認而合理的命名方案,使在中國記錄的真菌名稱,根據(jù)同物異名的優(yōu)先權而獲得了合理的歸類。這本巨著的工程浩大,在他去世之日,尚未全部完成,由他的及門弟子加以掃尾完卷,稱為《中國真菌總匯》(SYLLOGE FUNGORUM SINICORUM),于1979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有關中國真菌分類的大型參考書,對我國真菌學的發(fā)展、真菌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這本巨著總共參考了768篇文獻,包括英、法、德、俄、意、日、西班牙、拉丁等語種,并對200年來有關寄生植物的寄生或非寄生真菌的學名,以及分布地區(qū)名稱的改動,都一一加以訂正,其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在他去世之前不久,還親自寫好了一個“前言”。此書發(fā)行以后,日本著名真菌學家平冢直秀在《日本菌學報》(1980年8月,21卷2期)發(fā)表了悼念戴芳瀾和推薦《中國真菌總匯》的文章。美國《真菌學報》(MYCOLO-GIA,1980年5月,72卷3期)也介紹了這本著作。
  正氣凜然,書生本色

  戴芳瀾平生正氣凜然,待人接物一貫直道而行。他對待幼輩和藹可親,與同行同事相處十分謙和;但對不正之風或不道德之事,則疾惡如仇,毫不假以顏色。他對他的學生或工作人員要求非常嚴格,在工作時間,不允許作私事,也不允許大手大腳浪費科研材料。由于他能處處以身作則,因此大家衷心欽佩,“上行下效”蔚然成風。在舊中國,他看到當局媚外無能,對國家資源既不關心,更不會去進行調查研究,任憑外國傳教士和科學工作者到我國各地任意調查和采集標本,運回本國后擅自定名發(fā)表。對此他深感痛心而憤慨。1932年他寫了一篇《外人在華采集真菌考》就是為了揭露這一類事實。解放后他又運用新學到的馬列主義分析法,重新寫過那篇文章,在他去世后1979年才發(fā)表。

  當年他在南京金陵大學執(zhí)教時,植物系主任美國人阿·恩·史德蔚(AlbertN.Steward,現(xiàn)譯斯圖爾德——編者注)作風專橫。戴芳瀾當時任植物病理系主任。史氏辦事有傾向性,別的教授不敢和他爭辯,而戴芳瀾則經(jīng)常據(jù)理力爭,毫不買賬。

  抗戰(zhàn)期間,戴芳瀾曾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并去重慶參加了院士大會。但他拒絕參加蔣介石為院士所設的招待宴會,因為他認為:參加院士大會是學術性的,而參加宴會就帶有政治意義了。他不愿為這個宴會壯聲勢而返昆明。還有一件事:在昆明時,國民黨曾給他送去許多參加國民黨的申請書,要求他及他的同事申請。他接到后,深為氣憤,把這些表格統(tǒng)統(tǒng)撕掉了。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骨氣和正義感來。

  嚴謹?shù)膶W者,善誘的導師

  戴芳瀾一生對他的科學研究是非常嚴謹?shù)模瑢λ膶W生和研究人員的要求也是十分嚴格的。但是,他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一定做到,而且必先做到。他指導工作不是用命令式而是用啟發(fā)式,讓對方自己去思考探索,直到豁然貫通。因此,他培養(yǎng)的人都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戴芳瀾具有豐富的國學知識,而且精通幾種外語。凡熟悉他的人,對此沒有不欽佩的。更使人敬佩的是: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已近80高齡,仍頑強地從事著作,直至逝世。

  戴芳瀾當年擔任教授時,非但親自講課、親自編寫教材和參考資料,還親自管理學生的課堂試驗或帶領學生去野外采集標本和實習。當他在金陵大學講授植物病理學及真菌學兩門課時,植物病理學是整個農(nóng)學院各系所必修的,因此是一門大課,而真菌學則是一門小課,選讀的人很少。他講授植物病理課是以啟迪為主,而不是“滿堂灌”。課外的必讀資料很豐富,都是他從當時國際上最新最有用的論文中收集來的(一般都是英文的),加以打印,并編訂成冊。當他講至某一章、節(jié)時,即指定學生在課外閱讀這些資料中的某一篇,同時,也指定當時美國大學用的一本教科書,作為基本參考教材。他講的內容大都是國內已知的重要植病問題;在實驗室里,觀察的也是在國內采集來的標本。國外的參考資料則豐富了學生對這類問題的視界,并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此外,他也很注意實際操作,常親自帶領學生到果園中去噴波爾多液防治蘋果銹病,并且不以自己為教授而不親自操作。這也是值得學習的。

  他講授真菌學時,因學生不多,就親自看實驗。除了一個助理員協(xié)助他準備標本和顯微鏡之類的條件外,一切都由他自理。實驗前,他作一些介紹并提出要求。隔些時他在室內巡視一番,看看一些學生的作圖。對畫得對的,他可能會指著作圖上某一部分要你答出名稱。對畫得不對的,他就毫不客氣地讓學生重畫,并要他再去看看書本和實驗指導;因此,所有學生都無不仔細認真地去完成實驗課的要求。作圖經(jīng)他簽字后,方可帶回去作實驗報告,而未經(jīng)簽字的,要以后重做。除課堂實驗外,他還不時帶領學生去野外采集標本。這種采集不僅增進了學生對真菌分布及生態(tài)的興趣,而且學到了許多識別標本的竅門。至于他在學風方面,一言以蔽之是實事求是,凡不是由他親自參加的部分工作的研究論文,他從來不要掛上他的名字,只允許在文下加個腳注。從這里也可以看到他的正直淳厚及其風格之高。他熱心愛護別人的科研成果,特別對他學生作出的工作成績十分珍惜。當抗日戰(zhàn)爭勝利時,有些同他共同工作過的晚輩尚在海外,但他們的許多研究資料留在昆明,戴芳瀾在遷返北平之時,親自將全部科研資料帶回,以備他日有人求索之用。今天,他的弟子們對他的深切懷念,絕不是偶然的!

  簡歷

  1893年5月4日 生于湖北省江陵縣。

  1910—1911年 上海震旦中學肄業(yè)。

  1912—1913年 北京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結業(yè)。

  1914—1919年 先后獲美國康奈爾大學農(nóng)學院學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碩士學位。

  1920—1923年 任廣東省農(nóng)業(yè)專門學校教授。

  1923—1927年 南京東南大學植物病理學教授。

  1927—1934年 南京金陵大學植物病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4—1935年 美國紐約植物園及康奈爾大學研究院專攻真菌遺傳學。

  1935—1950年 清華大學教授兼農(nóng)業(yè)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室主任、農(nóng)學院植物病理系主任。

  1950—1957年 任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1953年起兼中國科學院真菌植病室主任。

  1956—1958年 中國科學院應用真菌學研究所所長。

  1959—1973年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

  主要論著

  1 戴芳瀾.植物病害之現(xiàn)行治法.科學,1920(5):284—298,389—399.

  2 戴芳瀾.廣東省地方農(nóng)林試驗第六次報告書(民國十年度)·病蟲害課成績報告.病害部,269—274.

  3 戴芳瀾.芋疫病.農(nóng)林季刊,1923,1(3):1—8.

  4 戴芳瀾.應預防之一可怕的病害:馬鈴薯黑瘤病.農(nóng)林季刊,1924(1):61—72.

  5 戴芳瀾.江蘇真菌名錄.農(nóng)學雜志,1927,3(6):1—13.

  6 戴芳瀾.江蘇麥類病害.農(nóng)學雜志,1927,3(6):1—14.

  7 戴芳瀾.中國植物病害問題.農(nóng)學雜志,1927,3(6):1—6.

  8 戴芳瀾.植物病理學在法國發(fā)展之概況(譯文).農(nóng)學雜志,1927,3(6):1—8.

  9 戴芳瀾.帕松(Persoon,1761—1836)略傳.農(nóng)學雜志,1927,3(6):1—3.

  10 戴芳瀾.花紅蘋果銹病及其防治.科學,1929,13(11):1463—1480.

  11 戴芳瀾.大麥堅黑穗病防治.農(nóng)林新報,1929(185):4—5.

  12 Dai Fang-lan.A new species of Uncinuta on Acer trifidium Hook.and Arn.Contr.Biol.Lab.Sci.Soc.ChinaBot.Ser.,1930,6(1):1—4.

  13 Dai Fang-lan.Studies in Gymnos porangia on Juniperus chinensis-I.Gymnosporangium yamadae Miyabe.Lingnan Sci.Jour.,1930,9(1&2):13—28.

  14 Dai Fang-lan.Observ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yriangium bambusae Rick.Sinensia,1931,1(10):147一—164.

  15 戴芳瀾.十九年度中國植物病理事業(yè)發(fā)展之概況.中華農(nóng)學會報,1931(85):75—97.

  16 Dai Fang-lan.Noteson Chinese fungi I.Nanking Jour.,1932,2(1):171—179.

  17 Dai Fang-lan.Notes on Chinese fungi Ⅱ.Sinensia,1932,3(4):93—130(with C.T.Wei).

  18 Dai Fang-lan.Collecti on of fungi in Chinaby for egn ex plorers.Nanking Jour.1932,1(2):537—548.

  19 戴芳瀾.梨銹病及其防治法.金陵學報,1933,3(1):143—152.

  20 Dai Fang-lan.Notes on Chinese fungi Ⅲ.Sinensia,1934,4(5):83—128(with C.T.Wei).

  21 Dai Fang-lan.Notes on Chinese fungi Ⅳ.Xylariopsis,a new genus of Xy-lariaceae.Sinensia,1934,4(8):209—214.

  22 Dai Fang-lan.A species of Choanephora with dichtomously branched coni-diophores.Sinensia,1934,4(8):215—224.

  23 戴芳瀾.茯苓.中國植物學雜志,1934,1(2):200—214.

  24 Dai Fang-lan.Adryrot of pomgranate fruit caused by Zythia versoniana Sacc.Bull.Coll.Agr.& For.Univ.Nanking no(N.S.),1934,30:1—3(with C.C.Cheo).

  25 Dai Fang-lan.Two new species of Neurospora.Mycologia,1935,27(3):328—330.

  26 Dai Fang-lan.Notes on Chinese fungi V.Further studies on Ervsi phaceae of China.Bul1.Chinese Bot.Soc.,1935,1(1):11—35.

  27 戴芳瀾.植物病理學名詞.中華農(nóng)學會報,1935,(132):126一147.

  28 Dai Fang-lan.Notes on Chinese fungi Ⅵ.Additional notes on Erysi phaceae of China.Bull.Chinese Bot.Soc.,1936,2(1):16—28.


  29 Dai Fang-lan.Notes on Chinese fungi Ⅶ.Cercosporae(1).Bull.ChineseBot.Soc.,1936,2(2):45—66.

  30 Dai Fang-lan.Sex-reaction link age in Neurospora.Mycologia,1936,28(1):24—30.

  31 Dai Fang-lan.Alist of fungi hither to known from China.Part I Phy-comycetes.Sci.Rept.Nat.Tsing Hua Univ.Ser.B,1936(2):137—165.

  32 DaiFang-lan.A list of fungi hither to known from China.Part Ⅱ—Ⅳ.Ascomycetes,Basidiomycetes,Funigi Imperfecti and Host lndex.Sci.Rept.Nat.Tsing Hua Univ.Ser.B,1937(2):191—639.

  33 Dai Fang-lan.Notes on Chinese fungi Ⅷ.Bull.Chinese Bot,Soc.,1939,3(1):53—74.

  34 Dai Fang—lan.Notes on Chinese fungi Ⅸ.Lingnan Sc.Jour.,18(4):457—461.

  35 戴芳瀾.云南經(jīng)濟植物病害之初步調查.國立清華大學農(nóng)業(yè)研究所匯報,1941(6):1—36.

  36 戴芳瀾.對于改進我國植病事業(yè)之一建議.農(nóng)業(yè)推廣通訊,1942,4(8):8—9.

  37 Dai Fang—lan.Studies in the Geoglossaceae of Yunnan.Lloydia,1949,7(2):146—162.

  38 Dai Fang-lan.Further studies on the Erysiphaceae of China.Bull.Torrey Bot.Club,1946,73(2):108—130.

  39 Dai Fang-lan.Uredinales of Western China.Farlowia,1947,3(1):95—139.

  40 Dai Fang-lan.Cercosporae of China Ⅱ.Lloydia,1948,11(1):36—56.

  41 Dai Fang-lan.A new s pecies of Coleopuccinia with remarks on the genus.Acta Agr.,1948,1(2):97—103.

  42 Dai Fang-lan.“I—Chu—Hsiang”disease of rice caused by Ephelis oryzae Sydow in Yunnan.Acta Agr.,1948,1(2):125—131(with W.N.Siang).

  43 Dai Fang-lan.Nidulariales of China.Sci.Rept.Nat.Tsing Hua Univ.Ser.B,1948,3(2):34—41(with C.H.Hung).

  44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戴芳瀾的報告.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會訊,1953(6&8):40—50.

  45 戴芳瀾.中國真菌雜錄X.1939—1957(未發(fā)表).

  46 戴芳瀾,相望年,鄭儒永.中國經(jīng)濟植物病原目錄.1958:1—500.

  47 戴芳瀾.真菌—藻狀菌、子囊菌.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1959,1—197.

  48 戴芳瀾.真菌的準性生殖(parasexuality).廣州:1973年中國科學院生物志編寫工作會議紀念論文,1973,1—4.

  49 戴芳瀾.銹菌的兩個新種.植物分類學報,1973,11(4):343—345.

  50 戴芳瀾.中國真菌總匯.科學出版社,1979,1—1528.

  51 戴芳瀾.外人在華采集真菌考.植物病理學報,1979,9(1):5—9.

  52 戴芳瀾.南京的鬼筆菌.真菌學報,1982,1(1):1—9.

  53 戴芳瀾.布雷費爾德對真菌的進化觀點在真菌分類中所起的影響(真菌學報編委會整理).真菌學報,1983,2(2):78—82.

  54 戴芳瀾.真菌的形態(tài)和分類(遺作經(jīng)整理補缺后出版).科學出版社,1987.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7年01月11日 00:00:00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最新動態(tài)

清華大學新聞中心版權所有,清華大學新聞網(wǎng)編輯部維護,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