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影视文化传媒在线看|果冻传媒91制片厂麻豆|性色网站|国产成人吃瓜网|麻豆文化传媒百度云|韩国黄色一级黄色片|成人电影区|糖心vlog是真的吗|黄瓜视频丝瓜视频香蕉视频|国产精品视频在一区鲁鲁,性感丰满美乳巨乳,蜜桔影院91制片厂,爱豆传媒陈可心作品名字

清華主頁 - 清華新聞 - 專題推薦 - 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 正文

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

(1898—1977)   

  葉企孫,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與合作者一起利用X射線短波限與加速電壓的關系測定普朗克常數(shù),獲得當時該方法最精確的實驗數(shù)據(jù)。精確測量鐵、鎳、鈷在靜止液體高壓強下的磁性,對高壓磁學做出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物理系、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和科學事業(yè)做出卓越貢獻,培養(yǎng)出一大批著名科學家。

  葉企孫,名鴻眷,以字行。1898年7月16日生于上海縣唐家弄一書香門第。父葉景沄,前清舉人,國學造詣很深,藏書七八千冊;對西洋現(xiàn)代科學及其應用亦多涉獵,曾著文宣揚沈括倡議的歷法,能指出28宿位置及圖形;曾偕黃炎培等赴日考察教育約半年;1905年任上海縣立敬業(yè)學校校長,兼養(yǎng)正學校校長。葉企孫幼入私塾,1907年入敬業(yè)學校,1913年入清華學校。1914年葉景沄應聘任清華學校國學教師。葉企孫在其父指導下閱讀經(jīng)史子集著名篇章和《九章算術》、《海島算經(jīng)》、《算法統(tǒng)宗》、《疇人傳》、《夢溪筆談》、《談天》、《天演論》和《群學肄言》等著作,因而國學根基深厚,并為研究中國自然科學史打下扎實基礎。1918年在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yè)后赴美,1920年6月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23年6月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前訪問英、法、德、荷、比等國的大學及物理研究所約5個月。他通曉英、法、德語,通過這次訪問對歐洲高等教育和科研情況有了較全面的了解,這對他回國后的工作大有裨益。1924年3月回國,先后在東南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和北京大學任教,并曾任中央研究院評議員、院士、總干事和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化學部常務委員、應用物理研究所專門委員、近代物理研究所專門委員、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物理學會副會長、會長、理事長等職。葉企孫將一生獻給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和科學事業(yè),功勛卓著。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橫遭誣陷,身心備受摧殘,1977年1月13日病逝。

  測定普朗克常數(shù),獲當時最佳數(shù)據(jù)

  葉企孫在哈佛大學時,在W.杜安(Duane)教授指導下,與H.H.帕爾默(Palmen)合作,利用X射線連續(xù)譜短波限(λm)與電子加速電壓(V)的關系式

  Ve=hc/λm測定普朗克常數(shù)(h)的值。他們用電位差計測V,用方解石譜儀測λm,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V和λm的測量精度和準確度,獲得精度很高的V和短波限布拉格反射角的數(shù)據(jù),其相對誤差比標準電池電動勢的相對誤差還小。用這些實驗數(shù)據(jù)和國際上當時采用的電子電量(e)、光速(c)和方解石晶格常數(shù)(d)的數(shù)值得出h=(6556士0.009)×10-27爾格·秒。這篇論文于1921年4月在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宣讀,并在美國光學會月刊及全國科學院匯刊上發(fā)表。h這一基本常數(shù)的精確測定始終是物理學家十分關注的實驗研究工作,葉企孫對此做出了重要貢獻。1929年,專門研究基本常數(shù)的伯奇(Birge)用葉企孫等的實驗數(shù)據(jù)和e、c、d的新數(shù)值算出h=(6.559士0.008)×10-27爾格·秒,并說誤差主要來自e值的誤差。這表明葉企孫等的實驗數(shù)據(jù)是當時用這種方法測h的最佳數(shù)據(jù),曾長期在國際上沿用。

  在高壓磁學方面做出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1921年葉企孫轉向磁學研究,在高壓物理學家P.W.布里奇曼(Bridgman)的實驗室中研究液體靜壓強對磁導率的影響。前人研究時壓強僅達1000kg/cm2,加以在實驗中考慮不周,未得出明確結論。葉企孫用布里奇曼實驗室中壓強可達12000gk/cm2的設備對鐵、鎳、鈷的高壓磁性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得到磁感應強度變化百分比(△B/B0)與壓強、磁場強度(H)之間的定量關系。他發(fā)現(xiàn),要獲得正確的結果,必須使樣品徹底退磁,前人所述“反常效應”實際上是退磁不完全造成的。葉企孫還對高壓磁性進行理論分析,結論與實驗結果定性地相符。此項研究由葉企孫獨立進行,是高壓磁學的重要進展,屬開創(chuàng)性工作,因此獲博士學位。成果發(fā)表在1925年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刊上。布里奇曼所著《高壓物理學》(1931)中“壓強對磁導率的影響”這一節(jié)的主要內容就是葉企孫的工作,并說明后人即在此基礎上對鐵鎳合金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樂育英才逾半世紀,功勛卓著

  1924年3月葉企孫應東南大學物理系主任胡剛復之聘任副教授,講授力學、電子論和近代物理等課程。1925年東南大學物理系第一屆本科畢業(yè),趙忠堯、施汝為均在其列,他們畢業(yè)后隨葉企孫到清華大學任教。

  1925年9月葉企孫任清華學校副教授,是年清華學校開始辦大學本科。在1925—1928年期間,清華物理系僅葉企孫一人。他擔任所有物理學理論課程的講授,同時精心擘劃,具體組織,使物理系蒸蒸日上,迅速達到國內先進水平。1929年清華大學決定開辦研究院(即現(xiàn)在的研究生院),研究院中的物理研究所由葉企孫任所長,1930年第一名研究生陸學善入學。1937年時清華大學物理系已成為我國高水平的物理學人才培養(yǎng)和物理學研究基地。

  葉企孫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有明確的指導思想。首先,他認為要建設一個高水平的物理系,必須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為此他千方百計延聘良師,毫無門戶之見。曾擬聘請顏任光、溫毓慶,未成。從1928—1937年先后聘請到吳有訓(1928)、薩本棟(1928)、周培源(1929)、趙忠堯(1932)、任之恭(1934)、霍秉權(1935)、孟昭英(1937)等教授。他們在葉企孫領導下團結奮斗,使清華大學物理系的教學和科研在國內名列前茅。其次,他認為:“高等學校除造就致用人才外,尚得樹立一研究之中心,以求國家學術之獨立。”他努力創(chuàng)造教授們從事研究的條件,特別是實驗研究的條件。不僅從國外進口儀器設備,還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自制儀器的條件。1931年葉企孫在德國,通過趙忠堯的介紹,聘請到哈勒(Halle)大學青年技工海因策(Heinfze)。他隨葉企孫到清華制造儀器設備,直至抗戰(zhàn)開始才轉至協(xié)和醫(yī)學院工作。葉企孫還將聰明好學的工友閻裕昌培養(yǎng)成技術水平很高的實驗技術人員。1937年時物理系的主要科研方向有:周培源的相對論研究,吳有訓主持的X射線吸收與散射研究,趙忠堯主持的伽馬散射吸收與散射研究,薩本棟主持的電子管和電路研究。此外葉企孫指導施汝為研究氯化鉻及其六水化合物的磁導率,指導趙忠堯研究清華大禮堂的聲學問題,開我國磁學和建筑聲學研究的先河。第三,葉企孫主張:“本系自最淺至最深之課程,均為注重于解決問題及實驗工作,力戒現(xiàn)時高調及虛空之弊”,“科目之分配,理論與實驗并重,重質而不重量”。他十分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要求物理系學生學習木工、金工和機械制圖等課程,自己動手制造實驗設備,并做畢業(yè)論文。當時清華青年師生動手制作儀器蔚然成風,實賴葉企孫之創(chuàng)導。

  為清華大學理學院以至全校的發(fā)展做出卓越貢獻

  葉企孫的辦學思想對理學院以至全校的發(fā)展都有重大影響。葉企孫是創(chuàng)建清華大學本科、研究院及研究所的元老之一,長期參與學校重大決策。1928年羅家倫任校長后正式確定了教授會和評議會的組成及任務。評議會由校長、秘書長、教務長和由教授會選出的評議員組成,全校重大事項均由評議會議決。葉企孫等4人當選為第一屆評議員。羅家倫曾約葉企孫同赴南京解決對清華大學發(fā)展至關重要的由外交部管理改為教育部管理問題和清華基金管理體制問題。1929年春設文、理、法3院,院長候選人由教授會推薦,然后由校長聘請。葉企孫當選為理學院院長。當時工科僅土木工程一個系,屬理學院。由校長、秘書長、教務長和3院院長組成的校務會議負責領導學校的日常工作。1930年5月羅家倫辭職。5月24日至7月10日,葉企孫以校務會議主席名義主持校務。在此期間閻錫山非法任命喬萬選接管清華大學校務,葉企孫成功地依靠學生拒喬于校門之外(6月25日)。9月葉企孫休假赴歐進修。1931年4月3日,教育部任命吳南軒任校長。吳南軒到校后遭到教授會和學生會的反對。吳南軒曾電請葉企孫提前回國幫他處理校務,葉企孫電拒。5月30日吳南軒提出辭職,翁文灝代理校長職務。葉企孫回國后,翁文灝商請葉企孫以理學院院長身份代理校務并報教育部備案。自9月15日至新校長梅貽琦就職視事(12月3日),葉企孫主持清華大學校務2個多月。1934年秋葉企孫為集中精力辦好理學院,辭去物理系主任職,推薦吳有訓繼任。1935年華北局勢緊張,清華大學決定籌建長沙分校,由

  葉企孫主持籌建事宜。1937年2月葉企孫又推薦吳有訓任理學院院長。為了開展應用研究,在葉企孫主持下,理學院下設農(nóng)業(yè)研究所。1936年,葉企孫任清華大學特種研究事業(yè)籌劃委員會主席,增設無線電研究所和航空研究所,抗戰(zhàn)開始后又設國情普查研究所和金屬研究所。1939年成立特種研究所委員會,領導上述5所,葉企孫任主席。當時農(nóng)業(yè)研究所所長暫缺,由葉企孫直接領導。1945年吳有訓調任中央大學校長,葉企孫再任理學院院長。1945年8月葉企孫任清華大學復校設計委員會主席,統(tǒng)籌策劃復校建設與發(fā)展事宜。1949年5月至1952年9月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吳晗、周培源一起領導全校工作。

  從1925年至1952年,葉企孫在清華大學和西南聯(lián)合大學曾講授普通物理學、力學、電磁學、中級熱學、熱力學、分子運動論、統(tǒng)計力學、光學、物性論、光譜及原子構造等多門課程。他備課認真,對物理概念和原理的講解深入透徹,富有啟發(fā)性。他的講課雖略帶口吃,仍很有吸引力。

  由于葉企孫的教育和引導,許多抗戰(zhàn)前物理系畢業(yè)生和助教后皆成知名物理學家或其他學科知名專家,如趙忠堯、施汝為、王淦昌、周同慶、施士元、余瑞璜、陸學善、龔祖同、王竹溪、張宗燧、趙九章、傅承義、赫崇本、錢偉長、王大珩、錢三強、何澤慧、彭桓武、葛庭燧、林家翹等;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時期畢業(yè)的原清華大學學生中有胡寧、陳芳允、張恩虬、李正武、王天眷等知名物理學家。他們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和科學技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創(chuàng)建我國第一個培養(yǎng)磁學人才的專門組

  1952年葉企孫調入北京大學物理系。當時采用蘇聯(lián)教育體制,物理系內設物理學和氣象學兩專業(yè),物理專業(yè)下設理論物理、固體物理、光學和電子學等專門組。葉企孫除授光學、普通物理等基礎課外,還講授固體物理課,如氣象專業(yè)講授大氣電學和大學光學課,并與黃昆一起籌建固體物理專門組。該專門組下分半導體物理、金屬物理和磁學3個方向。1956年起三者分開獨立成組,金屬物理與磁學兩專門組屬金屬物理及磁學教研室領導,葉企孫任室主任。1958年金屬物理和磁學分開,各自成立教研室,葉企孫任磁學教研室主任。在葉企孫領導下磁學教研室在1958年即開出系統(tǒng)的專門組課程,這些課程在國內均屬首次開設。理論課程,在開始時由葉企孫、施汝為、潘孝碩、向仁生合開,后來課程趨于成熟,每門課程由一位教授講授,葉企孫曾講授鐵磁學和固體中的幾個量子力學問題(專題)。教學實驗室由胡國璋、廖瑩、何文望等從頭建設,開出電磁測量及磁學專門組實驗近30個。在進行課程建設的同時開展科學研究,指導本科生做畢業(yè)論文,招收研究生。1956年固體物理專業(yè)磁學方向學生畢業(yè)(四年制),他們都做了畢業(yè)論文,是我國最早的磁學領域本科畢業(yè)生。1956年第一屆磁學研究生畢業(yè)。1958年第一屆磁學專門組學生(五年制)畢業(yè),他們經(jīng)過一年半磁學專門訓練,學過比較系統(tǒng)的磁學課程,做過長達半年的論文,畢業(yè)后多半成為我國磁學領域的骨干力量。葉企孫在1952年后為培養(yǎng)磁學和金屬物理人才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校務委員和系務委員,還對北京大學和物理系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對我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

  在1925—1966年期間,葉企孫高瞻遠矚,在許多方面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下述各項屬其犖犖大者。

  葉企孫是中國物理學會主要發(fā)起人之一。在1932年8月中國物理學會成立大會上,葉企孫作籌備工作報告,并被選為第一屆副會長。此后葉企孫多次當選為副會長(1933、1934)、會長(1935)、理事長(1946、1947)、當然理事(1948—1951)、常務理事(1951—1977)等領導職務。他精心策劃創(chuàng)辦《中國物理學報》。編譯和審查物理學名詞,舉辦學術年會和邀請國際著名物理學家P.朗之萬(Langevin)、P.A.M.狄拉克(Dirac)和N.玻爾(B0hr)來華講學等各項工作。他不僅發(fā)揮領導作用,還親自動手,如:1947年9月曾親筆致函國立編譯館,申請補助有關名詞工作經(jīng)費500萬法幣;1947年4月約請李書華、饒毓泰、周培源等10人商議促進物理學會北平分會成立之事等。葉企孫毫無私心,作風正派,以大局為重,團結同仁,為物理學會的發(fā)展和團結、合作風氣的建立貢獻良多。

  葉企孫曾參加我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工作者團體中國科學社,擔任該社理事和該社刊物《科學》月刊編輯,還參加中國天文學會,被選為理事。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lián)合會成立時,葉企孫任常務委員兼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先后設立物理、化學、工程、天文、氣象、地質、動植物、歷史、社會調查等研究所。1933年設評議會,其任務為審查各所研究計劃、建設計劃、高級研究人員的聘任和晉升、各項研究獎金的頒發(fā)以及全國學術研究機構和高等學校之間的聯(lián)系和合作等問題。院長為評議會當然主席,各所所長為當然評議員,另推選院內外學術界人士約20人為評議員。葉企孫以其在學術界的威望當選為第一、二屆評議員(每屆5年),物理學方面的評議員僅有北平研究院副院長李書華、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丁燮林和葉企孫3人。1941至1943年葉企孫出任中央研究院總干事。當時院長是朱家驊,沒有副院長這一職位,實際上一切行政和學術領導由總干事負責。葉企孫總攬全局,對中央研究院以至全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48年中央研究院設院士,葉企孫當選。

  葉企孫的貢獻還突出地反映在培養(yǎng)我國許多學科的開創(chuàng)者和早期學術骨干上。清華大學利用美國退回的庚款每年考選公費留美生,由校務委員會決定選派學科。葉企孫參與此項工作,根據(jù)我國科學事業(yè)發(fā)展需要提出建議。當時我國有多種留學渠道,葉企孫對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yè)生和助教的留學進行指導。他既重視基礎學科,又重視應用學科。正是由于他的指導,一些物理系高材生留學攻讀應用學科,后來成為我國該學科的奠基人或主要的學科帶頭人,如氣象學家趙九章、地球物理學家傅承義和翁文波、海洋物理學家赫崇本、冶金學家王遵明、應用光學家龔祖同、光學家王大珩、力學家錢偉長、金屬物理學家余瑞璜和葛庭燧等。地震學家李善邦是葉企孫在東南大學時的學生,由葉企孫介紹到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李善邦自學地震學理論和技術,于1932年在北平北安河建成我國第一個測震站。

  葉企孫參加了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資助的兩項工作:(1)審查物理學方面研究補助金申請者的資格、成績和研究計劃;(2)審批北京圖書館利用補助金(每年2萬美元)的購書計劃,包括學科間款額分配和購書單擬定。購書重點是成套科學期刊,如從17世紀開始的美國皇家學會會刊即在其內,該刊對科學史研究十分有益。

  1947年葉企孫鑒于核物理學在物理學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積極籌劃在國內發(fā)展核物理研究。4月與梅貽琦商定,擬撥5萬美元,由錢三強在國外為清華大學購置核物理研究設備。6月曾謀求與北京大學、北平研究院在這方面合作。他促成了1948年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的建立。錢三強歸國后任教清華大學,兼任原子學研究所所長。該所是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前身。1950年起葉企孫兼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專門委員和應用物理研究所專門委員。1953年起兼任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室研究員。后來與竺可楨一起創(chuàng)辦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指導天文學史和物理學史研究,培養(yǎng)了不少自然科學史人才。1955年當選為數(shù)理化學部委員、常委。

  從1956年起葉企孫參加我國歷次科學技術長遠規(guī)劃的討論與制訂。《1956年—1967年科學技術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第56項(基礎科學)中磁學學科的任務書即由葉企孫主持編寫。在1949—1966年期間葉企孫歷任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代表和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始終關心整個國家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在上述各機構的活動中做出了積極貢獻。

  滿腔熱血的愛國主義者

  葉企孫目睹祖國遭列強蹂躪,抱科學救國之志出國留學。學成歸國后為祖國教育、科學事業(yè)奉獻一生。他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教育家,且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正義感。他支持愛國群眾運動并親自參加抗日活動。1926年“三一八”慘案時,他激動地對學生王淦昌等說:“你們明白自己的使命嗎?弱肉強食是亙古不變的法則,……只有科學才能拯救我們的民族!”說罷不禁淚下。1936年傅作義百靈廟抗日大捷,物理系學生赴大青山勞軍,葉企孫高興地說:“物理系參加同學不少,真想不到。”他詢問詳情,并要求學生補好所缺的課。1935年11月葉企孫和梅貽琦、陶孟和、胡適、張奚若聯(lián)名通電全國,反對日本和漢奸搞“華北五省自治”分裂中國的陰謀。1935年“一二九”運動時,葉企孫為參加南下請愿團的物理系學生錢偉長等送行,囑咐沿途小心,并出錢資助。1936年2月29日軍警包圍清華,搜捕進步學生,列入黑名單的葛庭燧當夜避入葉企孫住宅。

  “七七”事變后清華大學決定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組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又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葉企孫原定1937年夏學術休假出國,他毅然決定留在清華大學,在助教熊大縝協(xié)助下,指揮搶運一批清華大學圖書儀器南下,這批圖書儀器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發(fā)揮了極大作用。8月葉企孫南下,到天津后因患副傷寒滯留,后又患膀胱炎。10月初清華大學在英租界成立臨時辦事處,照料過津南下人員,請葉企孫主持,熊大縝協(xié)助。熊大縝1935年畢業(yè)于清華物理系,留校后住葉企孫家,師生情誼甚篤。年底清華大學員工已大部分南下,葉企孫擬赴長沙,因聞長沙臨時大學將遷昆明,決定繼續(xù)留津,以后直接赴昆明。1938年春八路軍呂正操部派員到平津為冀中游擊區(qū)物色人才。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yè)生孫魯找熊大縝,熊大縝欣然同意。葉企孫原已安排好熊大縝出國深造,因而對此舉不甚贊成,但考慮到事關抗日,未加勸阻,并在熊大縝作出決定后給予大力支持。4月熊大縝通過北平地下黨關系進入冀中,任印刷所所長,7月升任軍區(qū)供給部長,并成立技術研究社研制地雷、收發(fā)報機等軍事器材。從5月至10月熊大縝本人或派人多次到津,請求葉企孫在物資、人員和經(jīng)費方面給予幫助,葉企孫不顧環(huán)境惡劣挺身而出,為冀中抗日做了如下所述的大量工作,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與熊大縝一起介紹一批大學畢業(yè)生和技術人員去冀中,其中有汪德熙(清華大學化學系)、胡達佛(清華大學機械系實驗員)、閻裕昌(清華大學物理系實驗員)、張瑞清(清華大學生物系實驗員)、李廣信(清華大學地學系)、祝懿德(清華大學經(jīng)濟系)、張方(燕京大學物理系)、葛庭燧(清華大學物理系)、何國華(清華大學物理系職員)等。為了這些人的安全,葉企孫親自到北平找清華大學美籍教授溫德,請他在必要時讓他們去其家暫避。這些人對冀中抗日做出重大貢獻,例如汪德熙等在冀中制成氯酸鉀炸藥(用5%TNT)、電引發(fā)雷管和地雷,多次炸翻日軍列車,受到聶榮臻司令員的表揚。

  (2)介紹熊大縝等與開灤礦務公司副經(jīng)理、電機工程師、中國科學社社員王崇植聯(lián)系,取得制造炸藥所需化學原料。還想方設法購買制造雷管所需化學原料、銅殼和鉑絲以及控制電雷管的電動起爆器。

  (3)通過王崇植找原天津電報局長王綬青,弄到無線電器材,又物色到技術人員,在天津英租界內清華同學會裝配無線電臺.然后設法運入冀中。

  (4)介紹燕京大學化學系畢業(yè)生、已考取清華大學研究院的林風在天津租界一工廠內制造黃色炸藥(TNT),做成條皂狀,運入冀中。

  (5)為冀中采購醫(yī)用藥品,設法弄到槍支和子彈的設計圖紙。

  (6)動用清華大學備用公款萬余元支付購買物資費用,給通過葉企孫介紹去冀中的人員和在津為冀中工作的人員發(fā)放安家費、生活費及工作用費。

  1938年9月西南聯(lián)合大學校領導催葉企孫去昆明,且地下活動有所暴露,林風被工部局拘捕,葉企孫遂于10月5日離津南下。他雖離津,不忘冀中,過香港時曾設法籌款支援冀中。據(jù)蔡元培雜記中載:“企孫言平津理科大學生在天津制造炸藥,轟炸敵軍通過之橋梁,有成效。第一批經(jīng)費,動用清華備用之公款萬余元,已用罄,須別籌,擬往訪孫夫人,囑作函介紹,允之。”“致孫夫人函,由企孫攜去。”葉企孫抵昆明后與仍在冀中的祝懿德仍通信聯(lián)系,并以筆名(唐士)在1939年《今日評論》第一期上發(fā)表《河北省內的抗戰(zhàn)狀況》一文,文中號召有志知識青年前往參加抗日工作,并認為河北省主席鹿鐘麟要求呂正操部讓出所控制的游擊區(qū)是不顧事實的不合理要求。此文充滿愛國知識分子的愛國熱忱。

  不幸的是,在1939年5月鋤奸運動中熊大縝被誣為漢奸和國民黨特務。在7月日軍掃蕩、機關轉移途中押解人員擅自將熊大縝處死。10月宣布處決的決定。此冤案1986年始得平反昭雪,熊大縝的功績得到充分肯定,按因公犧牲對待。由于在此案中采用“逼供信”手段,顛倒黑白,株連數(shù)十人,葉企孫竟也被誣為特務。以后雖無人相信葉企孫是特務,“文化大革命”中卻因此被捕一年多并長期受審查,身心備受摧殘,1977年1月13日含冤病逝。1980年為葉企孫徹底平反,真相大白。葉企孫高大的愛國主義者形象巍然聳立,其精神實堪敬佩,為后輩學習榜樣。

  為人師表,風范長存

  葉企孫的高尚品德不愧為人師表,后輩楷模。

  葉企孫為人正直,襟懷坦白。他對一切問題都持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從不講大話、空話。他對自己認為對的事就表示同意;對于尚未弄清楚的事絕不隨聲附和;絕不因個人利害關系講違心的話,即使在身處逆境時也是如此。

  葉企孫具有很強的敬業(yè)精神。他對工作深思熟慮,統(tǒng)籌安排,且常親自處理以求落實。如他不僅主持招生命題,有時還親自監(jiān)印試卷。他深知招生對學校保持高質量的重要性,每年都對錄取情況進行分析。他回國后主要精力用于了解各學科發(fā)展情況和國家需要。他學識淵博,對如何發(fā)展我國教育、科學事業(yè)具有真知灼見。他不斷吸收新知識,力求跟上物理學的發(fā)展。1930年10月至1931年9月休假赴歐考察時,他在德國哥丁根大學聽海脫勒(Heitler)講授的量子電動力學,玻恩講授的熱力學,向海脫勒請教有關分子結構和范德瓦耳斯力的問題;在柏林大學聽薛定諤講授的場物理,和倫登(London)討論有關分子結構和交換力的問題;還與柏林高工的貝克爾(Becker)討論與高壓磁性有關的磁致伸縮問題。

  葉企孫曾長期擔任教育、科學界領導職務。他為人公正,任人唯賢,毫無門戶之見,善于團結他人,深受物理學界的尊重與愛戴。他愛才惜才,知人善任,敢于不拘一格選拔與培養(yǎng)人才。例如,僅初中畢業(yè)的華羅庚于1932年被熊慶來發(fā)現(xiàn)并聘為數(shù)學系助理,1933年在日本數(shù)學期刊上發(fā)表論文。葉企孫知道后,召開會議,破格提升華羅庚為講師,讓他講微積分課。有人認為這將有損清華聲譽,葉企孫說:“清華出了個華羅庚是好事,我們不要被資格所限制。”1936年華羅庚被推薦出國深造,終成知名數(shù)學家。又如,葉企孫不顧成規(guī)擢升工友閻裕昌為職員,并要求學生稱他為閻先生。閻裕昌修理或制作儀器設備,貢獻良多。1937年日軍闖進清華大學,閻裕昌為保護儀器挨打,他還偷運出當時國內稀有的放射源,交葉企孫轉移到昆明。1938年閻裕昌由葉企孫介紹去冀中研制軍火,1942年被俘,英勇不屈,壯烈犧牲。

  葉企孫不求名利,從工作出發(fā),主動讓賢。1934年推薦吳有訓任系主任,1937年又推薦吳有訓任理學院院長。1945年吳有訓就任中央大學校長,葉企孫再次接任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一職則先后推薦霍秉權、孟昭英、錢三強、王竹溪等擔任,充分發(fā)揮后輩的作用。

  葉企孫明辨是非,在大是大非面前從不含糊,敢于堅持正義與真理,不搞明哲保身。1945年昆明“一二一”慘案時,適值西南聯(lián)合大學常委會主席梅貽琦出差重慶,葉企孫代理主席職務。他主祭四烈士;為保護學生安全,和云南大學校長熊慶來、西南聯(lián)合大學訓導長查良釗一起與當局交涉,要求“至萬不得已時,允許學生抬棺游行”。他主持教授會會議,通過組織法律委員會以處理與慘案有關控訴事宜的決議,伸張正義。1950年夏李約瑟博士來信,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擬聘葉企孫任自然科學方面的顧問,征求他的意見。葉企孫因聯(lián)合國當時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未予考慮。1951年他認為上級下達的院系調整方案不妥,擬定了一個清華大學調整方案,結果受到批判。

  葉企孫平易近人,樂于助人,寬厚待人,有口皆碑。他經(jīng)常邀請學生和青年教師到家茶敘或吃飯,了解情況,親切交談,給以熏陶。他常慨然給同事或學生以資助。閻裕昌患肺病時,葉企孫出資讓他住院,為他訂牛奶,戰(zhàn)后又熱心照顧其遺屬,為其子治肺病,資助求學費用,并安排他的兩個兒子到清華大學工作。同事們有困難時他總是伸出援助之手。許多青年師生曾長期寄居他家。錢三強學成回國時,因學校暫無合適住房,葉企孫主動向校長提出,可暫住他家。葉企孫總是寬厚待人,從不在背后講別人的壞話,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自己受到極大委屈時也不講抱怨的話。

  葉企孫終身未婚,無私地為我國教育、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奉獻了一生。他的門生遍布海內外,大家都深深地尊敬和懷念這位物理學界的老前輩。中國物理學會為紀念他,特別設立葉企孫物理學獎,獎勵在固體物理學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物理學家。(作者:沈克琦)

  簡歷

  1898年7月16日 生于上海縣。

  1913—1918年 在清華學校學習,高等科畢業(yè)。

  1918—1920年 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20—1923年 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

  1923—1924年 訪問歐洲大學及研究所,1924年3月回國。

  1924—1925年 任東南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1925—1941年 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副教授(1925—1926)、教授(1926—1941)、系主任(1926—1934)、理學院院長(1929—1937)、特種研究所委員會主席(1939—1946)。

  1930—1931年 學術休假赴德國進修。

  1933—1943年 任中央研究院第一、二屆評議員。

  1938—1941年 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教授。

  1941—1943年 任中央研究院總干事。

  1943—1952年 任清華大學教授、理學院院長(1945—1952)、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1949—1952);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1943—1946)、理學院院長(1945—1946)。

  1948年 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2—1977年 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物理系教授、金屬物理及磁學教研室主任(1954—1958)、磁學教研室主任(1958—1966)。

  1932—1977年 參與創(chuàng)建中國物理學會,曾任副會長(1932—1935)、會長(1935—1936)、理事長(1946—1948)、當然理事(1948—1951)、常務理事(1951—1977)。

  1977年1月13日 逝世。

  主要論著

  1 W.Duane,H.H.Palmer  and  Chi-Sun  Yeh(葉企孫).A  remeasurementof  the  radiation  constant h  by  means  of  x-rays.J Opt  Soc  Am,1921,5:376—387.

  2 W.Duane,H.H.Palmer  and  Chi-Sun  Yeh.A  remeasurement  of  theradiation  constan h  by  means  of  x-rays.Proc  Nat  Acad  Sci,1921,7:237—242.

  3 Chi-sun  Yeh.The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on  the  magnetic  perme-ability  of  Iron,Cobalt  and  Nickel.Proc  Am  Acad  Arts  and  Sei,1925,60:503—533.

  4 葉企孫.清華學校大禮堂之聽音困難及其校正.清華學報,1927,4(2):1423—1433.

  5 葉企孫,鄭衍芬.初等物理實驗.清華大學,1929.

  6 葉企孫.薩本棟先生事略.中國物理學報,1950,7:501—504.

  7 葉企孫.托里拆利的科學工作及其影響.科學史集刊,1959,14(2).

  參考文獻

  [1]R.T.Birge.Probable values of thephysial constants.Rev Mod Phys,1929,1:51—53.

  [2]P.W.Bridgman.The physics of high pressure.G Bell and Sons,Ltd,London,1931.

  [3]錢三強.緬懷敬愛的葉企孫教授.物理,1987,16:520.
  [4]沈克琦,孫佶,汪永銓.深切懷念葉企孫教授.(清華校友通訊).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

  [5]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資料選編(1—4卷).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1994.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

2006年12月29日 00:00:00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最新動態(tài)

清華大學新聞中心版權所有,清華大學新聞網(wǎng)編輯部維護,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