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紅色的高原上
●王旭煜
王旭煜,清華經(jīng)管學院2002級本科生,現(xiàn)為清華第八屆研究生支教團青海隊成員,目前正在青海省湟中縣第一中學從事支教工作。
連綿的細雨已然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zhèn)飄灑了整整一天,空氣清冷卻水氣溫潤,帶著紫丁香獨特的味道,浸潤著整個小鎮(zhèn)。這樣的景色,很難令人想到這里是在青海,而我正站在這個巨大的紅色的高原上。作為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我在湟中縣第一中學已經(jīng)服務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這一年,我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名教師,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學生;這一年,我從大學的校園里走到了青海這片溫厚的土地,并深深地為之感動,深深地愛上這厚重的紅色……
在支教的這將近一年的時間里,生活的重心始終是教學。我的服務單位湟中縣第一中學,是一所重點中學。到一中后,學校安排我教高一的數(shù)學。因為是基礎課程,對于教學內容也很有把握,所以初上講臺時,僅僅是有些緊張。但隨著課程的進行,漸漸的感覺到教學不僅是自己要掌握知識,更多的是掌握教法,要掌握如何在課堂的45分鐘時間里,使學生能聽懂、能理解、能應用。這是轉換身份成為老師后,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要打好教學的基本功,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記錄教學情況、每周聽課、與學校安排的指導老師討論設計教學、常和學生溝通、通過報刊書籍認真學習教學理論等等。隨著教學水平的提高,我與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很好的配合。在學生管理中,也漸漸積累了經(jīng)驗,何時該嚴格,何時該耐心,使學生們能夠接受。
在一中,除了老師的身份,來支教的我們還因為是清華大學的學生而受到關注。剛到一中不久,學校安排為剛上高中的高一學生進行講座,從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幫助他們高中的學習生活能夠順利的進行。我們住在學生公寓,旁邊住著高三女生。高三的學生面臨著高考,從學習到心理都有著很大的壓力。因此,她們在空余時間經(jīng)常會到我們的宿舍來聊天,一方面探討一些學習上的問題,另一方面疏解心理上的壓力。我們也給她們講講自己在高三時以及在高考時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及解決方法,幫助她們更好的面對高考,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除了完成好本職工作,這一年,我最大的收獲是對西部,特別是對西部的農(nóng)村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認識。
西部地區(qū),在我的印象中是相對較為貧窮落后的,但讓我真正認識到這個現(xiàn)實的卻是我的學生。很多學生在放假時就坐幾個小時的車回家中背饃饃到學校作為其后一兩周的主食;在去年入冬的時候,我還在課堂上看到好多個學生竟然還穿著自制的單布鞋,并且沒有襪子,而那時我們則已經(jīng)穿上了羽絨服。學生們艱苦的生活將貧窮活生生的展現(xiàn)在我面前。這些是我在來之前從沒想過的。所以,每當我看到學生們在衣不暖、食不飽的情況下還堅持認真學習時,心中涌上的不只是酸楚,更有敬佩。敬佩這些比我小七八歲的我的學生,他們在這般生活狀況下,卻用最積極的態(tài)度努力的奮斗,努力改變自己、家庭甚至可以說是西部農(nóng)村的命運。從我的學生身上,我看得到未來的希望。
在青海的一年時間,因為教學任務比較重,生活圈定在學校內,所以真正下鄉(xiāng),真正走進西部的機會并不多。但有過的幾次下鄉(xiāng)經(jīng)歷,卻令人難忘。
2006年10月,為“格桑花”助學活動的開展,我跟隨學校老師對申請助學金的農(nóng)村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了考察。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山村的含義。村子,修在山坡中平坦些的地方;道路,盤旋交錯在一座座山間。這里的山雖不高,卻星羅棋布,起伏連綿,一眼望不到盡頭,也見不到外面的世界。這是一片深沉的土地,養(yǎng)育著淳樸勤勞的青海農(nóng)民,這里有著一座座無奈的山村,承受著交通、經(jīng)濟、文化等等閉塞的命運。因此,當村中的孩子有機會到外面的世界,到這里很好的高中讀書時,或許整個山村,至少某個家庭的命運將會走上不同的道路。盡管已經(jīng)知道學生們的生活艱苦,但到我親眼看到他們生活了十幾年的家時,仍是在不可想象的驚訝后,心中涌上不可抑制的酸楚。破落的院子,低矮簡陋的房舍,除了物質生活的貧瘠外,更有著令人心痛的家庭關系情況。發(fā)生在他們生活中的故事我們不知道,我們只能猜測:這些學生們面對這般生活時頑強堅韌,自強不息態(tài)度的背后,是否曾受過心碎的傷痛,他們一顆顆年輕的心又是否已經(jīng)承載了過多本不該承受的痛楚。我想我對于農(nóng)村、對于生活在農(nóng)村的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了在校園里永遠不會有的體驗。
2007年5月,我跟學校領導老師一同到湟中縣馬場村進行定點的扶貧工作。馬場村有所希望小學,是村中最好的建筑。一中正在幫助這所小學建立圖書室和微機室,改善教學條件。馬場村是一個十分偏僻的村莊,在到達前,我原本以為會看到一幅貧瘠的景象,更擔心會看到這里人們精神麻木空虛的狀態(tài)。但當我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時,看到的卻是一個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新農(nóng)村建設事業(yè)蒸蒸日上的村莊。村中一條條道路正在新建之中,興建牛舍的磚正在卸載,在這個5月濕潤的早上,整個村子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充滿了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展望。這次馬場之行,使我心中充滿了感動與喜悅。
在來往農(nóng)村的路途中,一出鎮(zhèn)子,窗外就沒有了塵世的喧囂,取而代之的是田地,是山,是高原濃烈的陽光,以及在這天地間辛勤勞作的村民。路上可以看到不少村民蹲跪在田地里,彎著腰、低著頭,認真地除著田里的雜草。不同的村民,男女老少,都保持著同樣的姿勢。這一刻,可以更真實的感受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民的命運。在這落后的西部農(nóng)村,這些樸實勤勞的農(nóng)民,正保持著幾千年來中國農(nóng)民最崇高、最深沉、最無奈的姿勢,侍弄著土地。我的大部分學生的家人,也許正在其中勞作著吧。他們的耕耘,使這紅色的大地上得以綠意盎然。公路到山腳間并不寬廣的平坦土地上,種滿了作物,作物又沿著山坡向上爬去,覆蓋了整個的山頭。滿眼的綠色和生命。看到這綠色,我總會想起第一次下鄉(xiāng)的情景:十月金秋,那時的山和地都是金黃色的,那時的田間,忙碌著收獲的村民們。那再過幾個月,當我們回到學校的10月,在這紅色高原上,如今生長的綠,就會換上收獲的金黃。
日月輪轉,春秋交替,春播種,秋收獲,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我想,我們研究生支教團的每一個成員都身負著一份特殊卻意義重大的耕耘使命,付出我們的智慧和勞動,在西部度過這平凡卻永遠難忘的一年。那么,一屆屆研究生支教團就像一個巨大且極富耐心的播種者,在秋天到來之時,將會收獲的是一顆顆生于斯長于斯的純潔、堅毅、向上,會感動,會奉獻的年輕學子的心,而這些年輕的心正是繁榮振興西部的希望所在。在這高原濃烈的陽光中,我想我更多的認識了西部,認識了自己,認識了支教團的意義。
支教的生活平凡卻充實。在這一年中,我在學生面前是老師,在整個西部面前更是個學生。作為老師,要在一天天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工作,對得起學生,對得起他們身后殷殷期盼的家庭。作為學生,我能做的是用自己全部的感官,用自己的心去了解,去體會,去感受這片紅色的土地以及她所養(yǎng)育的淳樸熱情的人們。這一年,我付出也收獲,但付出的遠少于我所收獲的。我收獲了學生們對我的喜愛和信賴,收獲了太多的感動和記憶,這是一輩子都受用的珍寶。(編輯 襄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