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伉儷 攜手從戎
●研通社記者 燕海燕 姚堯

謝海燕 女,安徽黃山人。滕雁 男,甘肅武威人。兩人同為我校工程物理系 2010屆博士畢業(yè)生,現(xiàn)已結為夫婦。兩人課業(yè)、科研成績優(yōu)秀,長期從事社會工作,各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異。他們博士期間曾在西北核技術研究所開展研究工作,自此立志以“兩彈一星”元勛為榜樣。滕雁、謝海燕夫婦畢業(yè)后攜手入伍,簽約西北核技術研究所,投身國防事業(yè)。
謝海燕是個斯斯文文的女孩子,性格溫和又不失開朗。她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工作,但從未因此影響學業(yè)。2005年,她被評為清華大學優(yōu)秀畢業(yè)生,并獲得直讀博士資格。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外表文弱的女孩為自己選擇的專業(yè)方向竟是與核武器有關的。因為她認為,大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素質(zhì),更要有為國奉獻的精神。
讀博期間,謝海燕對自己的研究方向充滿了熱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鍛煉。她在國際知名期刊以第一作者發(fā)表論文9篇,其中SCI檢索7篇。畢業(yè)時,她再次作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簽約位于西安的西北核技術研究所,投身國防事業(yè)。這一次,和她一起的還有她的丈夫、同為我校工物系2010屆博士畢業(yè)生的滕雁。
憶往昔 伉儷情深同赴西北
西北核技術研究所位于西安東郊,是以核科學與技術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多學科綜合性研究機構,是國防科研人員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天地。
滕雁、謝海燕夫婦選擇到這里工作,是經(jīng)過慎重考慮的。在他們眼里,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實力是全國頂尖的,研究所資金、設備齊全,為優(yōu)秀的科研人員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這份工作可以繼續(xù)他們的研究方向,更好地鍛煉和提升科研能力。雖然考慮過物質(zhì)生活上可能面臨的一些局限,但經(jīng)過反復斟酌,他們還是決定簽約西北核技術研究所,他們希望可以學以致用,在工作崗位上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回憶起兩人同時選擇西北核技術研究所時的情景,滕雁、謝海燕夫婦介紹說,兩人讀博期間都曾在西北核技術研究所開展研究工作,隨著對工作的深入了解,留在那里的念頭便開始在各自的心頭浮現(xiàn)并逐步堅定起來。然而,由于擔心另一方不能理解和跟隨,擔憂可能會備受愛人相隔千里的煎熬,種種思慮困擾了他們很長時間。最終,他們還是各自作出了去西安的決定。令他們無比驚喜的是,當向對方說明自己的想法時,夫婦倆竟是如此心有靈犀。他們至今仍對那感人的一幕記憶猶新:兩人執(zhí)手相對,溫和的笑容中充滿了愛憐、感激和鼓勵。是的,相同的擔憂,共同的追求,讓兩人會心一笑,攜手走向西安,而他們之間難能可貴的理解和奉獻、關心和照顧也為彼此撐起了讓理想翱翔的天空。
謝海燕說,作出這樣的選擇,絕不是一時心血來潮。“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方面不遺余力,在這里,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學到了對國家的滿腔熱情,認識到了肩頭的責任。”正是在清華學習生活的九年里,謝海燕逐步明白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有助于祖國的人。
懷壯志 任重而道遠
許多人認為國防單位生活條件一般,工作較為辛苦,滕雁、謝海燕夫婦卻并不同意這種看法:“確實,北京和上海的物質(zhì)條件比西安好,可能有些人覺得好的生活條件會讓他們感到快樂,但我們更在乎科研能力的提升,更在乎能為國家、為社會做些什么。”
在國防科研單位工作,是滕雁、謝海燕夫婦心中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的職業(yè),他們所進行的理論研究將廣泛應用在許多軍事領域。從事科學研究,辛苦是難免的,承受的壓力也很大。但他們認為,只要自己喜歡這個工作,就不會覺得它辛苦,而且能在工作中找到快樂。
在滕雁、謝海燕夫婦看來,科研的靈感有時并不是在苦思冥想時產(chǎn)生的,而是產(chǎn)生于生活之中,學習和工作再辛苦,也應該適當放松自己。在緊張的科研工作之余,他們也不忘發(fā)展業(yè)余愛好,看電影、爬山、讀書和游泳都是他們喜歡的放松方式。
與繁華的北京相比,西安的生活顯得有些清冷平淡,科研院尤為如此。滕雁、謝海燕夫婦對此卻有自己的理解:“對個人而言,不論選擇怎樣的生活都無可厚非,但對社會來說,對別人有價值、對社會有價值的人生才是快樂的。所以我們要選擇對社會有貢獻,同時也使自己快樂的工作。”對他們來說,個人的真正價值只有在為國家、為社會做些什么時才能夠真正體現(xiàn),而他們的職業(yè)選擇也正體現(xiàn)了這種態(tài)度。
勤勤懇懇地工作,安安靜靜地研究,快快樂樂地生活,踏踏實實地貢獻,這就是滕雁、謝海燕夫婦所選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