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檔放飛神舟,實現(xiàn)理想
——走進航天的清華研究生(二)
●研通社記者 馮海燕 何美
汽車系碩士研究生劉巖梅:命運因“神五”改寫

高手如林的清華園,潛伏著這樣一些看似默默無聞的同學。獎學金和榮譽稱號鬼使神差般地同他們擦肩而過,風光搶眼的學校活動中也難覓他們的身姿。他們游弋潛行,醉心自己的課題。紫荊花香飄校園,讀書郎翅展蒼穹。不經(jīng)意之間,他們猶如繭破后美麗的蝴蝶,尋找到外面世界屬于自己的美麗的枝葉,微笑著創(chuàng)造未來新的生活。畢業(yè)前夕,平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同學,宛如一朵朵清華園盛開的奇葩,怒放著對人生嶄新的理解,平淡之中難掩勇者的風采!
劉巖梅就是這樣一位同學,她,汽車系應屆碩士畢業(yè)生,2004年3月簽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屬下的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很高興最終能到航天部門工作,既不放棄學了幾年的技術特長,又能為社會盡點力,何樂而不為呢?”
她笑了。
認清自己很重要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個好的開頭,才有更好的發(fā)展空間啊!”
劉巖梅側著頭,扶一下眼鏡,及肩的長發(fā)輕松的甩向身后,俏皮而狡鮚的一笑。
不論談及生活、學習還是工作,劉巖梅總不忘記先剖析自己,表明自己喜歡這樣,不喜歡那樣;或者適合這樣,不適合那樣。
“實習我去了深圳中集集團。我的課題主要是設計一種基于雙口RAM的新的ABS開發(fā)裝置,大大提高了ABS與整車匹配的工作效率。半掛車是深圳中集集團的一個重要產品,但主要利用的還是進口的ABS防抱死裝置技術”。
“實習時收集、接觸了一些關于這方面的資料。感覺國內的ABS防抱死技術的研究,實際應用到產品中的還不多,而國外這方面的技術已經(jīng)相當成熟了。目前車輛主要采取的還是進口的ABS技術。”
談及此,劉巖梅神色有點黯然,帶著惋惜。
“不過,國外技術再先進,我們也要有自主產品啊。我們的課題,還是有意義的。”
劉巖梅習慣性把目光放的很遠,卻不失清醒和謙虛。
“我覺得自己在汽車行業(yè),發(fā)揮的作用可能并不大。但是,我課題的性質側重于微電子。可以說主要跟微電子有關的工作,自己應該都有機會。”
“有段時間,也很困擾,考托考G都沒耽誤,但后來覺得出國不是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外企各大知名公司也時刻留意,發(fā)現(xiàn)外企在國內主要做市場銷售和加工,而自己喜歡從事技術工作。但一想到長期研發(fā)技術,對女孩子來說,似乎又苦了點悶了點,就像一件缺少鮮艷色彩的衣服!”
“究竟選擇什么樣的方向和行業(yè)?我覺得,還是要先了解自己,認清自己。”
“我的想法最后確定下來,很簡單,做自己喜歡的專業(yè),在擅長的領域發(fā)展,能夠有所成就,工作得到認可,我就會快樂!如果拿物質的目標去努力,時間長了,人是會失去方向的。說大了,可能就是無法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吧!”
劉巖梅說家里人總讓她自己拿主意,既然自己考慮清楚了,事情就豁然開朗了。
“航天信息有限公司,我們一拍即合,就這樣!”
命運因“神五”改寫
半年前的劉巖梅,絲毫沒有想到會投身航天這個行業(yè)。
2003年10月16日,當中國人幾千年的太空夢將要圓夢之時,清華汽車研究所二層實驗室的一方角落,她,一邊做課題,一邊搜尋所有網(wǎng)上關于“神五”的報道。像她這樣關注“神五”的莘莘學子,清華園比比皆是,毫不起眼。
然而,“神五”發(fā)射成功后,形勢迥異,劉巖梅覺得,自己變了,同學們也變了,清華園仿佛籠罩在以往從沒有的一種神圣的氣氛之中!
“你知道嗎?不光是我,很多同學都被感染了。宿舍、教研組經(jīng)常談論這些話題。我從那以后,就特別關注這方面的事情。真的感激學校協(xié)助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舉辦的校園系列招聘活動,否則,我也許就錯過與‘航天信息’面對面的對話。”
劉巖梅回憶起聽取“神五”戚總設計師講作報告的情形,那真是種說不出的震撼和激動。通過那次報告,她也認識到航天系統(tǒng)有自身發(fā)展的空間。之后,她又不失時機的回訪了幾位大學本科畢業(yè)后進入航天系統(tǒng)工作的同學,對航天系統(tǒng)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你知道嗎,今年選擇航天系統(tǒng)的清華畢業(yè)生很多,機械、精儀系的占優(yōu)勢。我所做課題是有關汽車電子方面的,涉及到硬件電路設計、軟件編寫及電路板的調試等工作,并且用到單片機、雙口RAM、CPLD等電子芯片,而‘航天信息’也主要是生產電子產品的,用到嵌入式等一系列裝置,也包括硬件設計及軟件編寫等相關知識,因而跟自己所學專業(yè)很相似。”
與“航天信息”一席談話,雙方大有惺惺相惜,英雄相見恨晚之勢。
“‘航天信息’的選拔很嚴格,大多數(shù)人經(jīng)歷了兩輪面試,我一輪就通過了。”“面視是一種綜合素質的考察,是本身知識和內涵在短時間內的體現(xiàn),自信非常重要”。劉巖梅非常強調平日一點一滴的積累。
劉巖梅看好未來的工作單位,她認為,航天信息于2000年11月成立,非常年輕,發(fā)起者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等十二家中國航天領域的知名企業(yè),不僅具有航天的技術優(yōu)勢,還具有現(xiàn)代化企業(yè)管理機制。而自己,在這樣的舞臺上,專業(yè)和人生目標上都能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
“沒有想到,畢業(yè)選擇會因‘神五’改寫;但仔細一想,合情合理毫不意外!”
清華園的沉淀
“好遺憾,在清華還沒有呆夠,就畢業(yè)了!”說起來,劉巖梅唏噓不已。
直發(fā)齊肩,長圓臉架副細框眼鏡,西裙,苗條的腿踩著高跟鞋,看起來淑女文靜的她,交談起來,山東人的豪爽和直率不時從言語間迸發(fā)出來,且具感染力。
“我是99年從北方交大的電氣工程系考入清華汽車系的,清華的氛圍和人文環(huán)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每個人的修養(yǎng)、品位和學識,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劉巖梅感觸最深的就是教研組宋健老師和王會義老師對自己的幫助,宋老師是她的導師,課題一開始,就放手讓她自己從頭做起,設計、找資料到最后定題,鼓勵她遇到問題要學會思考和解決,不要因困難而輕易放棄;還給予她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空間,“我們導師宋老師真的很民主,而日常中接觸的最多的是王老師,他學術上也非常嚴謹。”劉巖梅說,短短的三年,清華負載在她身上太多東西,而這些,使她終身收益。
同宿舍室友,分別是精儀系研一和汽車系研二的,對她贊譽有加。可劉巖梅卻說,“平時都太忙,只有晚上睡覺前大家才能談談心,遺憾交流的太少了!”
汽車系女生數(shù)量驚人的少,可謂寵兒。劉巖梅卻沒有一點架子,她活潑開朗,爬山活動、拔河比賽、羽毛球場都活躍著她的身影,“技能一般,重在參與!”劉巖梅掩著嘴,嘻嘻的笑了。如此真誠和坦率,怪不得同系男生認為她是一個易于交流的人,也是一個值得與之交往的人。同課題組的黃全安,也是她的同班同學,這樣評價劉巖梅:“科研工作認真,踏實。為人比較實在,不虛浮”,“不過也有讓人無奈的時候,有時候脾氣有點急,這點改了就很好了。”
“我是個普通人,太一般了,沒什么可說的。”
剛剛從位于7層的宿舍跑上跑下,踩著高跟鞋,又爬上汽車研究所二樓實驗室陡峭的梯子,坐在電腦桌旁的劉巖梅面色依舊,毫不氣喘。隨著笑容淺淺蕩起,昏暗的實驗室,驟然一片明媚!
機械系博士生魏大忠:“我沒有那么優(yōu)秀,只是找了一個工作而已”

從1995年至今,他,在清華一共學習了9個年頭。
今年博士生畢業(yè),他進入了把“神五”送上天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但他一再強調說:“千萬不要拔高,這就是找工作啊!”“我覺得我很普通,只是找了一個工作而已。”
這,便是機械系博士畢業(yè)生魏大忠。
“到五0二所來,真正做點事情”
1995年,魏大忠開始了在清華的求學生涯。從此,他在這所學府一待就是整整9年。這9年來,他對所學的機械專業(yè)一直情有獨鐘,在國際會議和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多篇論文,并歷任黨支書、研究生工作助理等。
今年,魏大忠即將博士畢業(yè)。他希望畢業(yè)后能發(fā)揮自己所學優(yōu)勢,“真正做點事情”。
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成為中國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也在清華學子中產生了很大影響。借此機會,把“神五”送上天的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于 2003 年 11 月在清華大學舉辦了“放飛神舟 實現(xiàn)理想”校園招聘系列活動,吸引了大批同學的參與,魏大忠便是其中一員。
在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領導們接觸的時候,魏大忠有種很強烈的感覺,那就是他們都很重視人才。航天集團人才開發(fā)處負責人說:“只要是人才,航天集團都給予充分的發(fā)展空間,人盡其材,可以說,現(xiàn)在留在航天集團的清華學子都有自己事業(yè)的一片天地。”
“因為文革的影響,公司管理人才有一個斷層,但是大膽地培養(yǎng)了一批年輕有為的管理人員。神舟飛船總指揮袁家軍是飛船的第一負責人,在95年負責這個項目的時候才33歲!1999年江澤民總書記視察時,時任副院長的他做了匯報,那時候才37歲!還有集團總經(jīng)理張慶偉,40歲剛出頭,被稱為年輕少帥……”魏大忠娓娓道來,可以看出他在求職過程中,對公司的人才政策是相當重視的。
“航天事業(yè)是我國的重點行業(yè),其中很多大項目。但是很多方面還在沿用好幾十年前的技術,比如‘兩彈一星’的技術就是好幾十年了,技術含量是可以大大提升的。所以,我覺得博士生去那里能真正做事情。”
那么,魏大忠就沒有考慮過待遇問題?
當初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五0二所考察時,五院的老師就告訴他:“你要想發(fā)財,就不要到五0二所來。”
當時他心里就想:“到五0二所來,我也沒想發(fā)財。”說起這一段,他坦率地笑了。
“以前做課題時,我曾經(jīng)去過南方。我很喜歡看看報,我是湖北人,在家鄉(xiāng)的時候,喜歡《楚天都市報》,到北京后報紙就更多了。但是那次在佛山市,人們走在路上行色匆匆,我找了好久連個報亭都沒有。人們一開口就是談錢,‘教授算什么,有錢才是老大’。當時有種很切身的感受,以為自己身處文化沙漠!”他蹙蹙眉,接著說,“如果生活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即使待遇再高,我也不喜歡。其實,只要擁有說得過去的生活水平就可以了,不需要發(fā)財。”
來自農村的他,自幼家貧。“其實現(xiàn)在家里還是很困難,”魏大忠說,但是他目睹身邊有些親友經(jīng)商后的變化,“感覺自己可能不太喜歡那樣的生活,還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吧!大概是從小就很獨立,家里很少管束我,他們也理解我的想法。”
“當然,根據(jù)我們求職時了解到的情況,國企的待遇暫時的確沒有外企的高。但我最為關注航天集團是否重視人才,我的所學能不能有所用,至于待遇倒是其次——何況,在國企中,航天集團的待遇是比較高的了。”
“從農村來的學生有可能更現(xiàn)實些,但是,不完全這樣。我相信你畢業(yè)之后也不會單單就看重待遇的。”魏大忠邊說邊注視著同樣來自農村的記者,微笑著說。
“不要一上來就指責別人的想法錯了。”
魏大忠喜歡閱讀書報、收看新聞,但他有點無奈地說:“現(xiàn)在太忙,都沒時間看書了。”
那么,哪本書對他影響最大呢?
“《寬容》!”魏大忠毫不猶豫地回答記者。
——《寬容》初版于1925年,是著名荷裔美國作家房龍所著的一部有著世界影響的通俗歷史名著。“這本書是大學時候一個讀文科的朋友推薦給我的。之所以很喜歡它,是因為我自己的想法和書里的觀點很接近,呵呵。房龍從人類思想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看人類逐漸提升的寬容水平。”魏大忠看著窗外明媚的春光,沉思著說,“所以,我堅持一點,不要一上來就指責別人的想法錯了,那有點上綱上線的意味。”
言語中,可以體會到魏大忠在閱讀《寬容》之際得到的那種知音相契之感、那種難以忘懷的溫馨快樂。
歷任黨支書、研究生工作助理等的魏大忠對“寬容”一詞的涵義深有感觸:“擔任社會工作會鍛煉人的能力,這些話可能會有些空泛。其實這些工作就是與人打交道,認識各種各樣的人,接觸各種各樣的想法,或者偏激,或者中庸,特別是在清華,大家的想法差別挺大的。當然學生階段大家都比較單純,也很熱心。這種接觸就有助于我客觀全面地看待人和事,更好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于己于人都有好處。”他特意強調了“于己于人”這四個字。
前不久,電影《手機》中有一句話很快走街串巷流行開來:“做人要厚道。”流傳得廣了,自然也俗了。但是,厚道載物,厚道載德,厚道載人。
正是因為這顆“寬容”之心,魏大忠能夠理解別人追求財富的想法,只是他更喜歡的并非物質財富。沒錯,在這個浮躁喧囂的年代里,我們需要別樣的光榮與夢想。
“我沒有那么優(yōu)秀,只是找了一個工作而已。”
即使經(jīng)過努力進入了優(yōu)秀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即使記者事先已與他就采訪之事溝通過,他在Email回復中仍是執(zhí)意告訴記者:“我沒有那么優(yōu)秀,只是找了一個工作而已。”
在短短的一個小時采訪中,他反復強調自己只是找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可以把所學的機械專業(yè)應用到實踐中去。
當采訪結束時,他還重申:“千萬不要拔高了,這就是找工作啊!”
“如果我就把你一再重申的這句話作為標題呢?” 聽到記者這么開玩笑地問,他樂了,說:“那也挺好!”
但這決不僅是謙虛。他在來信中說:“只希望不要把我寫成很高大,因為我覺得我很普通;另外我覺得寫得樸實一些,可能讀者也更容易接受一些。”哦,怕成為大家敬而遠之的那類“高大全”式的人物,有違他自身陽光隨和的個性,這或許是魏大忠慧黠的地方!
鳳凰花開,驪歌初響,不知不覺中,畢業(yè)離校的日子就要來臨,習慣了校園生活的你我,想到就業(yè),是不是心頭充滿了迷離?
潮起潮落,紛紛擾擾,大千世界里,面對各種復雜的現(xiàn)實問題,習慣了簡簡單單的你我,提起面試,是不是因此而煩惱不已?
有時候,“清華”與“驕傲”不經(jīng)意間結上了緣。而9年來歷獲專業(yè)獎學金、學習和工作雙突出的魏大忠卻放下架子,甘做實實在在的平常人。
其實,魏大忠在求職過程中也有波折。他發(fā)現(xiàn)外企一般都很重視人才,單從招聘環(huán)節(jié)就可以感受到他們工作的細致。而國企相較而言則有所欠缺,有些招聘管理人員不懂技術,甚至不了解需要招什么樣的人。
“當然,從國企的角度考慮問題,有可能是基層的工作人員沒有實權,而領導人員意識到人才的重要,但還未落實到行動中。實際上,不能僅憑簡歷招人的。”
而今,在他看來,工作之事早已塵埃落定,自己要考慮的應該是更為重要的事情。這樣的生活從容淡泊,不乏希冀的忙碌,卻沒有憤慨的抱怨或酸楚的淚流。
嚴謹而不張揚,寧靜而不喧囂,樸實而不浮華。魏大忠的這份平常心對于融入社會、改造社會和創(chuàng)造成績最終走向成功,非常重要。
西主樓實驗室的窗外,矮矮疏籬,淺淺綠茵,有些微微春風,有些婆娑樹影,還有些燦爛陽光。一如往昔,他坐在電腦前,平靜沉著地開始了忙碌。
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明天,又是一個嶄新的起點。
總在結束的結束,總在開始的開始。
這是寶貴的:一切都結束了;這是寶貴的:一切還沒有開始……
于是他又走在了路上。
在他心中,一定是面朝藍天,春暖花開。
好,那就默默祝福魏大忠和畢業(yè)生們:一路風采一路歌!
(編輯 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