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影视文化传媒在线看|果冻传媒91制片厂麻豆|性色网站|国产成人吃瓜网|麻豆文化传媒百度云|韩国黄色一级黄色片|成人电影区|糖心vlog是真的吗|黄瓜视频丝瓜视频香蕉视频|国产精品视频在一区鲁鲁,性感丰满美乳巨乳,蜜桔影院91制片厂,爱豆传媒陈可心作品名字

清華主頁 - 清華新聞 - 專題推薦 - 學習宣傳貫徹十七大精神 - 正文

清華劉書林教授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化

  11月22日15:00,為推進黨的十七大精神“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劉書林在清華大學以“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化”為題對十七大報告進行解讀。這是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聯(lián)合人民網(wǎng)共同舉辦的“百萬首都大學生同上一堂課”系列報告的第五場。

  以下為報告全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道路,又是理論,又是旗幟

  [劉書林]很高興和這么多同學一起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今天我談的題目是:關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化的問題。這個題目是一個新的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對于如何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提出了一項新的重要任務,這個新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要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這是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重要報告中提出的一個很新的繁榮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的重要任務。這是一個新的題目,我想從四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劉書林]:第一,深入理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nèi)涵。也就是為什么要提出這么一個要求,它的意思是什么。第二,宣傳普及活動要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nèi)容。既然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大眾化,把宣傳教育達到大眾化的程度,到底哪些內(nèi)容應該實現(xiàn)大眾化?談一談對大眾化需要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和看法。

  [劉書林]:第三,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問題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簡單地說,要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大眾化應該講究哪些方法,應該在方法上做哪些改進。最后一個簡要的問題,就是談一下檢驗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xiàn)的主要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什么叫“化”,“化”得怎么樣?用什么標準來檢查,用什么標準來檢測,最后我談一些簡單的看法。今天大概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和大家交流這四個方面的問題。

  [劉書林]:一,深入理解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nèi)涵。

  [劉書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十七大報告已經(jīng)明確我地告訴我們,它既是一條道路,又是一個理論體系,也是必須高舉的偉大旗幟,這三大概念都是描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既是道路,又是理論,又是旗幟。

  [劉書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本質(zhì)是什么?十七大作出了突出的論斷,就是它是科學社會主義。我們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我們現(xiàn)在談論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大眾化。我們明確了這個概念,接下來就應該明確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方向是什么?方向很簡單,就是要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三個特色:一個是實踐特色,一個是民族特色,一個是時代特色,要不斷地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三個特色。作為實踐的特色,就是一定要面對實際的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貼近人民群眾的思想實際,我認為這是實踐課。所謂民族特色,就是符合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為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符合中國人的習慣和接受的方式。時代特色就是必須和中國現(xiàn)代化的進程相一致,不能落后于時代,同時又反映科學文化進步的新的實際。

  [劉書林]:什么是實現(xiàn)大眾化的目的?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化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為什么要提出這樣一個大眾化的要求?簡單的說就是要解決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的理想信念問題。我們在現(xiàn)階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把這個主義的理論,把它實現(xiàn)大眾化,讓每一個人都要理解,都要清楚,實際上就是要為了解決廣大人民群眾和青年的理想信念問題。普遍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修養(yǎng)就是這次大眾化的基本要求,讓大家通過大眾化的要求提高馬克思主義的修養(yǎng),堅定中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共同理想,這樣就容易使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yè)具有更加堅實的思想基礎,這就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大眾化的目的。在黨的建設這部分,十七大又指出了一個很突出的任務,叫做開展以堅定社會主義理想理念為主要內(nèi)容的思想建設,也就是黨的思想建設在現(xiàn)在和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就是要抓住以理想信念問題為核心進行教育,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化最根本的目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本質(zhì)是科學社會主義

  [劉書林]:二,宣傳普及活動要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nèi)容。

  [劉書林]:我們應該宣傳一些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化到底要“化”哪些內(nèi)容?要把哪些內(nèi)容變成大眾化?正是第二個問題要談論的。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必須結(jié)合人們的思想實際問題,宣傳一些什么?教育什么?普及什么?這一系列的問題都要根據(j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形成和發(fā)展中遇到的一些突出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形成過程中、發(fā)展過程中到底遇到了什么問題?人們對哪些問題還看不清楚,對哪些問題還存在疑問,這次大眾化就應該從這里作為出發(fā)點,立足于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思想認識問題,把一些有關的內(nèi)容突出出來。這些內(nèi)容就應該作為大眾化的主要內(nèi)容。

  [劉書林]:經(jīng)過我個人的研究和思考,以下這幾方面的內(nèi)容就是應該被突出出來的,以下這五個內(nèi)容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先后遇到的,至今需要解決的五個問題。

  [劉書林]:第一個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chǎn)生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這應該作為最起碼的內(nèi)容。要認識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論基礎是什么?實踐基礎是什么?這個問題本來是很清楚的,但是在思想界還存在各種不同的認識思想,還有出入,我們通過大眾化應該把它弄得更加清楚。十七大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基本原則,我們在這個原則的基礎上應該理解得更加準確一些。

  [劉書林]:搞清楚基礎的問題,要解決兩個關系:第一個關系,要弄清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關系,這是第一層關系。如果這個關系搞不清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就看不清楚,就容易脫節(jié),就容易丟掉老祖宗;第二個關系,要弄清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關系,也就是我們在改革年代所創(chuàng)立的這一套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到底和改革開放之前的毛澤東思想是什么關系?要搞清楚。

  [劉書林]:有人自覺不自覺地割裂了這個關系,就很容易產(chǎn)生一些片面的認識、曲解的認識,割裂了這個理論的完整性。我們做的是恰恰是和這個偏向相反,我們應該特別尊重黨的指導思想的連續(xù)性和整體性。要建立一種意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是連續(xù)發(fā)展,不是中斷的發(fā)展。從毛澤東思想到后來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這些思想成果,都是一步接一步,一個在前一個的基礎上連續(xù)發(fā)展,一定要有這樣的認識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論基礎認識清楚。

  [劉書林]:只有這樣,我們才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chǎn)生的理論基礎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它的實踐基礎是毛澤東時代對中國式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30年實踐。我們這樣的認識是保證馬克思主義指導的重要前提,如果把這些理論割裂開來,看不到毛澤東思想和馬列主義的關系,或者看不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馬列、毛澤東思想的連續(xù)關系,這樣我們就不能夠正確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或者有一些人會把它理解偏了,看不到這個理論和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聯(lián)系,這是理解這個理論容易發(fā)生極大偏差的一個思想內(nèi)容。因此,在普及教育過程中,應當特別注意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chǎn)生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應該把這兩個理論的關系搞清楚。

  [劉書林]: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本質(zhì)是科學社會主義。這是一個要害,這是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鮮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本質(zhì)問題。有人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源很廣、實踐上來源很廣,實際上我們在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之后,第二個問題就會解決得比較好了。它的來源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共產(chǎn)黨人一貫堅持最根本的原則。這次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也就是我們中國的本質(zhì)屬性是屬于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作為本質(zhì)屬性是一切社會主義國家、一切共產(chǎn)黨人必須普遍遵守的共同性原則。用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原理來分析,這是屬于矛盾的普遍性的一部分,你既然叫社會主義國家,你既然叫共產(chǎn)黨,必須貫徹執(zhí)行的是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至于你這個國家的模式搞出什么特點、有什么特色都是第二位的,本質(zhì)都是科學社會主義,要搞的不是科學社會主義,所謂本國的特色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也就談不上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了,也談不上是一個共產(chǎn)黨。凡是稱社會主義國家的,凡是稱自己是共產(chǎn)黨的,必須貫徹的是科學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在當代世界有260多派,你說你是哪一派?我們是科學社會主義派,是馬克思主義派,是科學共產(chǎn)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這一派,不是260多個派別當中的某一個派別。

  [劉書林]:另外,在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題前面還有“中國特色”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當代我國馬克思主義新成果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形式,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來分析,它就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現(xiàn),它是符合中國特殊情況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我們只有這么來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詞,才能夠抓住本質(zhì),分析形勢,才能夠不至于把它理解錯,更不會抓住“中國特色”這幾個字把一些消極的東西都裝到它的概念里面。這是第二個需要宣傳普及的內(nèi)容。

  [劉書林]: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jié)。

  [劉書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然出自中國,但它畢竟是世界一切共產(chǎn)黨人所奮斗的科學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一部分,剛才我們說了它的本質(zhì)屬性是科學社會主義,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社會主義國家出現(xiàn)了好多個,最后是十五個,這十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在先后相處的40多年時間里,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好,這么多國家在搞社會主義建設的時候,到底是按照自己國家的情況來具體運用馬列主義來搞還是大家都應該照著一個國家的樣子來做?這個問題如今看來是非常簡單了,答案也是肯定的,但是在這40來年的發(fā)展建設歷程中并不是一開始就認識清楚的。

  [劉書林]: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一些黨的領袖人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價,比如說就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中蘇十年論戰(zhàn),中蘇十年論戰(zhàn)的一個要害問題是到底聽一個國家還是各個國家的共產(chǎn)黨獨立自主地來安排自己的建設?到底是照著前蘇聯(lián)的模式來搞,還是應該允許各國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來具體建設自己具有特點的社會主義?這個問題在60年代吵了一架,導致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也導致了東歐一些國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也導致了前蘇聯(lián)自身的形象被大幅度地損害。當然,他們還有別的問題。

  [劉書林]: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50年代就鮮明地提出了,要尋找一條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并且為此和大國沙文主義、社會主義國家存在的霸權主義進行了艱苦的斗爭,堅持原則,堅持馬列,應該說,毛澤東那一代共產(chǎn)黨人為全世界各國社會主義國家能夠獨立自主地探討和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做了歷史性的努力,功不可沒,做了歷史性的貢獻。而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運用改革開放新的實踐更加鮮明地繼承和發(fā)展了毛澤東思想,把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這樣一個經(jīng)驗和教訓最終落實到理論上,我們今天搞的就是社會主義。毛澤東也好,鄧小平也好,他們二位都是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當中建設各具特色的社會主義世界的開創(chuàng)者。毛澤東是較早的開創(chuàng)者,鄧小平是把這樣一個體系最終確定下來的領導人,也屬于開創(chuàng)者。

  [劉書林]:我們只有這樣來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了解它的實踐基礎到底有多么深遠,才能知道今天我們搞的是合理的、是有根基的、是有歷史淵源的、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這樣我們才能對這個理論有比較正確的認識。

  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和學習普及黨的基本路線結(jié)合起來

  [劉書林]: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總結(jié)蘇東劇變的教訓之中不斷發(fā)展。

  [劉書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fā)展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是國家都有一樣的發(fā)展,在總結(jié)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教訓過程中,存在了一個分歧,這個分歧是什么呢?就是對我們過去的錯誤能不能進行正確的分析?到底我們過去錯誤是什么性質(zhì)的錯誤?是一切都錯了需要更正?還是前進當中的錯誤,需要進行調(diào)整?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蘇東劇變的教訓還有一個關鍵,告訴我們?yōu)槭裁刺K聯(lián)東歐這些國家不能科學、正確地總結(jié)教訓?那里的總結(jié)教訓變成了否定自己的歷史,否定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歷史,最終否定了歷史,也就否定了現(xiàn)實,否定了現(xiàn)實共產(chǎn)黨人的執(zhí)政將失去了合理性,自己把自己的合理性給埋葬了。所以他們失敗了、垮臺了。

  [劉書林]:但是我們尋找一些垮臺的國家的原因上,我們發(fā)現(xiàn)垮臺的主要原因是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權力抓在了背離馬克思主義人的手里,這些背離馬克思主義主張的人,在黨和國家緊急關頭的時候改弦更張,公開背叛馬克思主義,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蘇聯(lián)、東歐的劇變關鍵是人的變質(zhì)。是執(zhí)掌政權的人不想搞社會主義,是執(zhí)掌政權的人由于種種原因到反社會主義、反共產(chǎn)主義的方向中去,垮臺是必然的。沒聽說過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背叛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還能夠日子過得很好。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社會主義國家背叛馬克思主義,就離自己滅亡的時間不遠了,這就是歷史的教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我們就是要總結(jié)這個教訓,實際上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是在總結(jié)這些教訓的過程中不斷地豐富、不斷地發(fā)展的。而我們的宣傳教育活動就應該通過我們的宣傳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和條件,使得人民大眾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共產(chǎn)黨人除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還得樹立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這樣我們過去保證了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利掌握在馬克思主義的手里。

  [劉書林]:我們將來還會繼續(xù)保持我們最高黨和國家的權力掌握在馬克思主義人的手里,只有一代一代的把我們的青年、把我們的黨員教育好,我們才能保證我們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在一代又一代的交替過程當中都是掌握在馬克思主義者手里的。只有保證這一點,我們的國家就有了福分,就有了很好的前景,我們的戰(zhàn)略目標也就可以實現(xiàn)了。只要我們把這樣一個事業(yè)再堅持30年、50年,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反動勢力、敵對勢力都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沒有什么破壞的機會了。關鍵就是這30年、50年,所以在這個期間我們黨提出來,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大眾化,我認為站得是很高,是著眼于培養(yǎng)接班人,是著眼于我們青年人,是著眼于接班人,在這樣的高度才提出了大眾化的要求。

  [劉書林]:既然提出這個要求我們就一定要讓大家懂得蘇聯(lián)、東歐劇變的教訓,懂得這些國家為什么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的經(jīng)驗和教訓,這樣一個對比會使我們更加堅定地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劉書林]: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體系和重要論斷。這也應該作為這次宣傳教育普及的重要內(nèi)容。一定要使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我們國家在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先后所完成的理論上的成果有一個正確認識。我們先后有很多成果出來,比如社會主義社會所處階段的論斷,這是最早的。再比如說發(fā)展道路、發(fā)展動力、依靠的力量、發(fā)展的戰(zhàn)略,這些重要的科學論斷都是這個理論體系當中的要點。我們應該在宣傳、教育、普及的過程中使這些內(nèi)容、這些要點更加生動具體的被群眾所理解、所掌握。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方面,除了上面四個要點之外,這方面的內(nèi)容會更多。

  [劉書林]:我們應該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和學習普及黨的基本路線結(jié)合起來,也應該把這樣一個過程和學習普及科學發(fā)展觀結(jié)合起來,這是一致的。黨的基本路線在黨的十七大有一個新的提法,就是它是我們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以前還沒有聽到這樣的提法。在黨的十七大報告里,胡錦濤同志提出了這樣一個命題,黨的基本路線,就是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我們黨和國家發(fā)展的生命線。說句俗話,這就是一個致命的東西,是絕對不能動搖的,絕對不能丟掉的東西,黨的基本路線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這是全國人民都有的共識,沒有人否定這一點。堅持兩個基本點,堅持改革開放,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這兩個方面是這個基本路線的兩個重要支點。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堅持得也不錯,近30年了,成就是舉世矚目的。但是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的問題、環(huán)境污染的問題、干部的腐敗作風問題,我們的執(zhí)政黨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解決這些問題,保持改革的正確方向,不斷發(fā)現(xiàn)和糾正改革當中出現(xiàn)的一些偏向,我們的改革基本上還是成功的。

  [劉書林]:另外一個基本點是立國之本,這就是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大家可以注意到,黨的十七大對四項基本原則的提法更加鮮明、更加強調(diào),是因為鄧小平同志說過,干擾和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那些思潮、那些勢力會貫穿到整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全過程,跟我們做斗爭,我們?nèi)绻磺逍丫蜁谶@方面出差錯。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們國家的改革和蘇聯(lián)、東歐那些國家的改革有什么一樣?表面上看很多做法都是一樣的,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是一樣的,好多想法也是一樣的,但是為什么最后的結(jié)局差那么大?當然,剛才我說了是人的問題,那里的最高領導權力沒有掌握在馬克思主義者的手里,我們的三代領導人都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領導人,制度不一樣,但這是從人的角度來看。

  [劉書林]:我們從工作的角度來看,蘇聯(lián)、東歐的改革和中國的改革主要區(qū)別在哪里?可以說就區(qū)別在一點,在這一點上形成了一個分水嶺,是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是發(fā)展和崩潰的分水嶺,這個分水嶺就是是否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中國的改革是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的改革,所以說它是成功的,它是發(fā)展的,它的結(jié)局是越來越好。而蘇聯(lián)、東歐那邊從改革開始就沒有提出類似的維護黨的基本原則的主張,也沒有形成這樣的原則,因此在混亂當中垮臺是必然的。

  [劉書林]:黨的基本路線當中一個中心不能動搖,兩個基本點同樣不能動搖,整個黨的基本路線才能不動搖。如果鄧小平同志有什么臨終的政治囑咐的話,那就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00年都不要動搖,這是他樸素的話。意思就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之內(nèi)都是我們黨的生命線,不許動搖。所以說我們在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候一定要把十七大提出來的學習和掌握黨的基本路線結(jié)合起來,大家如果讀一讀十七大通過的新黨章,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新黨章在修改過程中,增加最多的篇幅就是黨的基本路線,在新黨章里把黨的基本路線做了完整的表述,并且把一個中心、分別把兩個基本點和我們建設的任務大幅度地展開了。為什么?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執(zhí)政黨特別強調(diào)基本路線,因此我們在現(xiàn)在的現(xiàn)實當中,要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要學習、宣傳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定要和學習、普及黨的基本路線結(jié)合起來。

  [劉書林]:同時,要把學習、宣傳、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活動與宣傳、學習、普及科學發(fā)展觀結(jié)合起來,科學發(fā)展觀是我們黨總結(jié)改革30來年的經(jīng)驗,也借鑒其他國家改革發(fā)展的經(jīng)驗和教訓提出來的一個更加高級的、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指導下的一個發(fā)展的觀點,可以說是一個觀點體系,也可以說是一個觀念,這種科學發(fā)展觀是進一步指導我們的改革健康發(fā)展,是進一步指導我們走科學社會主義的道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一個指針,這是不能忽視的。所以說應該把它結(jié)合起來進行學習。

  [劉書林]:以上這五個方面就是我們在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化或者叫做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應該總結(jié)的一些學習、普及的內(nèi)容。

  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化”要做到深入淺出

  [劉書林]:三、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問題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

  [劉書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普及和教育,實際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樣現(xiàn)在關鍵就在于方法問題能不能解決得好,內(nèi)容沒問題的情況下方法是不是對頭,方法是不是有效,方法是不是受歡迎,這就是思想教育成敗的關鍵,也是今天我們實現(xiàn)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要實現(xiàn)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就是要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大眾化,關鍵是要解決方法問題,只有貼近人們的思想實際、貼近人民關心的問題、貼近人民接受思想教育的思想特點、貼近人們的思路和語言才能收到預想的結(jié)果。我們不是讀過毛澤東同志的“反對黨八股”嗎?那些八股式的方法今天是不適用的,適用的是帶有新的氣息、貼近老百姓、貼近人們思想實際的方法,這些方法需要尋找,這些方法需要創(chuàng)造,這些方法需要不斷在實踐當中摸索,這些方法需要我們自己教育的觀念發(fā)生一定的變化才行。

  [劉書林]:怎么樣才能收到預想的結(jié)果?什么樣的方法才是適合人們接受的?我做以下幾方面的探討:

  [劉書林]:一、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這是一個實行方法論的前提,也算是一個方法,也可以叫做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尤其是我們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必須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出發(fā),不能回避現(xiàn)實的要害問題,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空洞地說教早就沒有人聽了,繞開問題的所謂智慧也是不受歡迎的,只有面對現(xiàn)實,解決現(xiàn)實當中的要害問題,理論聯(lián)系實際才是受歡迎的。我認為只有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較好的修養(yǎng),又能夠采取一種為人民解惑的做法才能產(chǎn)生魅力、才能贏得群眾、贏得青年,才能真正做到大眾化,打官腔是不行的,容易引起人們的厭倦,也損害思想政治教育的聲譽。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沒有修養(yǎng)也是不行的,一說就說錯了,誤人子弟,最終發(fā)現(xiàn)也是沒有價值的。所以說既要有修養(yǎng),又要聯(lián)系實際,既要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修養(yǎng),又能夠面對現(xiàn)實聯(lián)系實際,這才是一個成功的方法、成功的道路。我們把它叫做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

  [劉書林]:二、深入淺出,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采取什么樣的形式呢?宣傳教育要采取深入淺出的形式,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什么是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呢?必須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符合受眾的思想方法和接受的特點,風格應該是簡明樸實的。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很多,但從本質(zhì)上說是要求我們樸實一些、準確一些,直白一些,幽默一些,一句話:離人民近一些。不要說的話誰都不懂,也不要搬用西方的文明,不要說一些誰也聽不懂的西方概念,更不要借著全球化的浪潮弄一些所謂普世的概念、普世的規(guī)則,大家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注意這些問題。現(xiàn)在有些人總提出普世的問題,所謂普世的東西就是全世界普遍適用的東西,提倡一種普世的道德、普世政治、普世價值,這是完全背離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完全背離唯物史觀的。哪有什么普世的東西?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哪有普世的東西?宣揚普世的東西就是一種欺騙。放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去集成和發(fā)展,張口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沒有任何出路,要照搬西方的文明,在中國土地上怎么可能?在社會主義的制度下怎么可能?它怎么可能被中國的老百姓所接受呢?我們不能夠來這一套,我們還是要深入淺出,要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那一套,深入淺出。什么叫深入淺出?我談談我個人的理解。

  [劉書林]:深入淺出,什么是深?什么是淺?深就是理性方面的思考,理性層面的思考,屬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層面,這就是深。什么是淺?淺就是心理層面的思考,心理層面的感受,這就是淺,心理層面的思想意識往往是自發(fā)的、不系統(tǒng)的、一時的,但是它是生動的、它是有活力的、它是很有價值的。深入淺出的方法就要求我們要善于抓住人民群眾當中的心理層面的這些不系統(tǒng)的、自發(fā)的反應,通過有效的方法把它引申或者引領到思想體系的理性層面,讓它對這個問題有理性的認識,這就是全中國,也可以說全世界的共產(chǎn)黨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完成的任務,要抓住人們熟視無睹的、自發(fā)暴露出來的、議論比較多的、不系統(tǒng)的東西,善于把它引申到、引領到理性的層面。讓他對這個問題有更加科學、系統(tǒng)地看法,這就是深入淺出。

  [劉書林]:一個人做到深入淺出我認為才是真有學問。有一個教授說了這樣一段順口溜,我覺得說明了深入淺出的價值,我很贊成他的說法,他說:深入深出是沒學問,淺入深出是假學問,只有深入而淺出才是真學問。這三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深入深出沒學問,就是說你鉆研得好像很深,但是表達出來同樣是很深奧,別人聽不懂,這就表明你還沒有弄明白,沒學問。第二是淺入而深出,他說是假學問,我同意。自己鉆研的涉及的內(nèi)容很膚淺,但說出話來顯得很深奧,讓一般人都聽不懂,這種人顯然是在欺騙,這是假學問。只有深入淺出才是真學問,那就是鉆研得很深,但是表達出來淺顯易懂,這樣才是真學問,我們應該追求真學問,不應該做沒學問的,也不應該做假學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大眾化,要想把它宣傳得有效果,就必須做到深入淺出,不要深入深出,也不要淺入深出,一定要做到深入淺出,這才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

  [劉書林]:三、要有生動感人的語言。語言生動的本質(zhì)是什么?可能大家不是都思考這個問題,我的主張是:語言生動的本質(zhì)并不是玩弄辭藻,并不是有什么口才,并不是講究什么方法,語言生動的本質(zhì)是講話的人自己投入自己的感情,投入真實的感情,投入真情實感講話的人,用真情實感講話的人,他的語言聽起來是不可能不生動的。沒有真情實感的人,他無論玩弄什么手段和技巧,他的語言也不可能是生動的。

  [劉書林]:所以我認為語言生動的本質(zhì)是投入真情實感。語言是人們當面溝通的工具,也是我們現(xiàn)在和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實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在宣傳教育過程中必須要展示的一個方面的能力。必須得講話,把這個事情講得讓人家聽懂,這就有一個語言問題。我認為很簡單,只要我們誠心誠意的,只要我們真情實感地講話,對方是不會不歡迎的,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什么樣的語言受歡迎?可以說第一位的要求就是投入真情實感的語言受歡迎,這一點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都有這樣的要求,特別是列寧和毛澤東在這方面的論述更多。毛澤東在講到宣傳教育語言的時候,引用了列寧的話,運用了列寧在動員宣傳教育的時候舉出的幾個案例,毛澤東說:你們聽見列寧講了嗎?列寧說:我們黨的宣傳教育要讓每一個工人、農(nóng)民都聽得懂,我們黨的宣傳教育工作者是不是讓一個工人、農(nóng)民都聽得懂?如果讓人家聽不懂就是對牛彈琴。對牛彈琴本來是嘲笑對象,毛澤東說取笑嘲笑對象的意思,你說話被工人農(nóng)民聽不懂就等于對牛彈琴,沒有效果。而且毛澤東也說,我們不能夠使自己的語言干癟,一點生機活力都沒有,不要這樣,要生動,要感人,我認為在宣教過程中語言是個問題,即是指具體語言,也是指語言的風格。我們一定要有群眾喜歡的語言,按照群眾喜歡的思路把最基本的道理說給人家,這樣效果才能好。

  依事論理,寓教于樂,寓教于情

  [劉書林]:四,重點突出,簡明扼要。在內(nèi)容的選擇上還必須做到突出重點,在核心問題上充分展開說理,這樣才能比較透徹地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重點內(nèi)容的確定一定要科學,核心的體系應該簡明扼要,要從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出發(fā),科學慎重地選擇安排教育的內(nèi)容。既然這個問題是面向大眾的,大眾化,你就不能不分輕重的、不分重點的把所有細枝末節(jié)和重點問題攪和在一起向大眾推出來,這樣一盤菜是不受歡迎的。大眾化的東西應該是重點突出的東西,簡明扼要的東西,人家要了解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大眾化要求就把那些最重要的東西搞清楚就可以了,枝微末節(jié)的東西是搞理論的人去搞的,是搞政策的人搞的。真正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抓住重點,但問題是什么是重點?怎么去抓這個重點?這就是一個方法問題。什么是重點?應該是難點問題,議論比較多的問題,很突出的提出來的一些疑問,這就是重點。

  [劉書林]:對于我們黨的理論體系,對我們黨的工作影響特別大的問題,我們特別需要老百姓必須要理解的問題,這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都應該成為重點,但是重點的確定一定要科學,我們現(xiàn)在有學風問題,就是在討論重點的時候,在選擇教育內(nèi)容的時候不夠科學的現(xiàn)象是有的,無論哪一個領導人的講話一定要客觀對待,它在整個理論結(jié)構(gòu)當中到底是什么位置?到底起什么作用?一定要準確地判斷。凡是那些有長久價值的內(nèi)容,就應該作為重點教育的內(nèi)容,列入我們的重點教育之內(nèi)。凡是具有局部的、一時的,或者是枝節(jié)的問題的指示、講話,就不應該作為長期的重點教育內(nèi)容。教育應該講究科學,這是應該注意的。我們在這方面有的時候處理得也不見得那么理想。

  [劉書林]:在內(nèi)容選擇上,只有本著科學的精神慎重地安排,我們的教育才有威信,我們的教育才有聲譽,我們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如果今天這么說,明天那么說,也不管那些內(nèi)容是不是值得我們重點宣傳,反正今天我說這些是重點,明天我說那些是重點,這對我們的教育是很不利的,這樣我們就損失威信,損失聲譽。所以只要我們做到?jīng)Q策科學化,在內(nèi)容的選擇上要尊重教育的規(guī)律,我們就能夠使重點突出,經(jīng)得起考驗,同時也能夠讓群眾信任,也能夠吸引群眾。這樣我們的教育就能取得比較成功的效果。

  [劉書林]:五、依事論理,寓教于樂,寓教于情。按照事情的本身所包含的事理來論說道理所在,這是現(xiàn)在我們做任何理論教育時都應該注意的方法。宣傳教育應該是順應人民思想的新特點,學會采取依事論理的方法來解決受眾的信任問題。什么叫依事論理?就是以講事實為主,從事實里分析出某種道理。這是現(xiàn)在很多有見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贊成的一種方法。隨著社會信息的互動、迅捷海量的傳播,人民接受信息選擇性的增加,同時對理論宣傳的信任度客觀上降低了,到什么程度?現(xiàn)在可以說在接受理性的結(jié)論方面,社會普遍地產(chǎn)生了一種冷淡,也就是人們現(xiàn)在的社會氛圍,現(xiàn)在的信息傳播模式下大家對粗道理、大道理、層層解剖道理不感興趣,大家對簡單的結(jié)論、簡單的訓導不感興趣了,或者是信任度降低了,人們現(xiàn)在更加相信事實,更加看重事實。在這種群眾的特點面前,群眾既然有了這種思想特點,我們的教育就應該改變方法,就應該從他最看重的地方來入手。

  [劉書林]:大家不是看重事實嗎?那就要從事實入手,同樣也要引導到理性的大道理上去,不是大道理他不愛聽我就不講了,而是大道理正面講不喜歡聽了,那我就側(cè)面講,我可以想辦法讓你明白,想辦法讓你聽進去。這就是依事論理的一種策略,或者是一種方法。

  [劉書林]:在這種情況下,就像治病一樣,如果說過去我們有一種病吃得是西藥,吃這個藥治什么病,很明顯的。如果現(xiàn)在他有了抗藥性的話我們就要改換一種吃法,要吃中藥,要系統(tǒng)地全面診治,用這種營養(yǎng)來加以補充,這樣他大概好接受一些。這樣一個過程很像我們歷史上的有兩個思想家所處的不同時期,歷史上有一個辯證法的思想家叫老子,還有一個辯證法的思想家叫莊子,他們倆一前一后,都是在辯證法的方面特別的有作為、有成就。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非常出色的辯證法,在那么古老的時候,在中華民族出現(xiàn)了第一批文化成果里,在原點文化當中,老子的辯證法那么系統(tǒng)、那么深刻,九九八十一章,講了各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各種辯證的關系,講得那么透徹,這是歷史上少有的。但是你看看老子的著作有什么特點?很短。雖然有八十余章,上篇是道經(jīng),下篇是德經(jīng),加在一起是《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聽起來多長啊?實際上只有4700字,一個上午能看好幾遍。為什么老子的著作這么短呢?兩句話就是一章,一、二十字就是一章,他說一不二,言簡意賅,根本就不解釋。為什么?據(jù)我推測老子處的時代是一個人們?nèi)菀紫嘈爬硇越Y(jié)論的時代,他所處的時代就是知識分子創(chuàng)造的一些大的道理,很容易就被直接接受了,被群眾、受眾直接接受了,所以不用解釋。

  [劉書林]:不用解釋,比較精煉,字比較少。但是莊子生活的年代大家不愿意再簡單接受一些大道理,道理的說教不喜歡聽,他對宣傳的一些大的道理都表示懷疑的態(tài)度,莊子為什么成功呢?因為他順應了當時新的歷史環(huán)境,新的群眾思想接受的特點,他就把自己的風格改成依事說理,首先給你講很多故事,講很多很具體的故事,讓你聽了以后覺得是這么回事,最后他點出了這個故事的結(jié)論就是什么什么,他這個教育的辦法就是適應了新的態(tài)勢,我覺得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人們接受的特點就有點像莊子遇到的社會環(huán)境,而不太像老子遇到的社會環(huán)境,因此我們要學莊子的風格。

  [劉書林]:莊子為了講一個辯證的道理,為了講兩句話,他講了相當多的一篇故事,把筆墨放在講故事上,他有一天帶著學生到鄉(xiāng)下考察,路過了一片山林,看到一砍樹的人把又高又大又直的樹砍倒了,但是有一顆大樹他不砍,莊子的學生就問這個砍樹的,為什么不砍?砍樹的人就說:你看不見嗎?那個樹長得歪歪扭扭的,砍了也沒用。莊子馬上召集學生說:你們看見沒有?這就是一個道理,這個樹就是因為不成材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成材的全被干掉了。記住了嗎?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接著帶著學生繼續(xù)走,天色比較晚了,不能繼續(xù)走了,前面有一個朋友,去他家投宿吧,明天再繼續(xù)走。

  [劉書林]:莊子敲開了朋友的大門,朋友一看莊子帶著這么多高材生來非常高興,跟孩子說馬上殺一只大雁改善生活,孩子馬上問:我們家就剩兩只大雁了,一只會叫喚,一只嗓子啞了不會叫喚,那么殺哪只呢?大人就說殺不會叫的。孩子就把不會叫的大雁殺了燉著吃了。莊子的學生看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覺得困惑不解,覺得不對,說:白天在山林那個地方,那棵樹因為不成材保全了性命,成材的被干掉了,今天晚上大雁的情況截然相反,會叫喚的有才能的保全了性命了,不會叫喚的被殺掉了,我們?yōu)槿颂幨赖臅r候要走樹的道路還是走大雁的道路?他們覺得是很矛盾的,最后莊子說了兩句話,他說:事無定規(guī),與時俱化,衡量事物的標準不是一個,別拿一個固定的標準到處亂套,要根據(jù)時間、地點、情況的不同而運用不同的標準來看問題,別拿一個標準到處貼標簽、到處亂套,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飯,量體裁衣,這是毛主席說的。這就是辯證法,莊子的這兩句話也就是這個意思,這就充滿了辯證法。

  [劉書林]:為了說這兩句話,他付出了多大的筆墨?這就是依事說理。首先給你講一個事情,講一個事理,然后告訴你這里邊你應該看到什么。所以莊子的這種教育辦法是很有效的,你們在現(xiàn)實當中曾經(jīng)聽過有些人講這一套,但是講到一半他就不講了,真正有價值的結(jié)論他不給你講,他就講到那個樹砍了那個樹沒砍就完了,還有大雁被殺不被殺的呢,還有總結(jié)兩個矛盾得出來的辯證結(jié)論呢,他都沒講,我覺得重要的在后邊。與時與時俱化,多么重要的辯證思維啊,我認為江澤民同志曾經(jīng)提出來的與時俱進,最早的來源就是這里,與時俱化,他把“化”改成了“進”,保留了原來發(fā)展的含義。

  [劉書林]:莊子所處的時代,他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值得我們借鑒,今天絕對不能像老子那樣說一不二,一句話就是一個道理,說完就完了,那不行,要像莊子這樣,要解釋,依事說理,按照事物本來的面貌來說清道理,這才能行,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這五個方法不見得是全面的方法,是我們在實踐當中提煉出來的,起碼搞教育要有積極的效果應該遵循的新的方法。其他的方法大家可以在實踐當中探討,大家都在一起探討,在教育普及的過程中一起來探討新方法,總之,只要是管用的,只要是被群眾所歡迎的就是好方法,否則那就是不好的方法。

  來源: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11-27

  劉書林教授簡介:

  劉書林 現(xiàn)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7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兼任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常務理事,中國青年研究會理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高校理論戰(zhàn)線》、《思想理論教育導刊》、《高校黨建和思想教育》等刊物編委。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教育部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共出版專著和教材15部,發(fā)表論文90余篇。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北京市優(yōu)秀師德先進個人,作品獲全國新聞界抗擊非典新聞宣傳優(yōu)秀作品獎,著作《當代中國人權狀況報告》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主持的課程“思想道德修養(yǎng)”獲國家級精品課、北京市精品教材,獲2005年國家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7年11月29日 00:00:00

相關新聞

讀取內(nèi)容中,請等待...

最新動態(tài)

清華大學新聞中心版權所有,清華大學新聞網(wǎng)編輯部維護,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