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主頁 - 清華新聞 - 專題推薦 - 良師益友評選活動十年 - 正文
【新聞中心訊 研通社 劉國錚 攝影 康永君】“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迎春花綻放,柳葉抽出了新綠,在這樣美麗的春天,迎來了清華大學“良師益友”評選的第十個年頭。3月19日,顧秉林校長在工字廳西廳接受研通社記者的專題采訪,就“良師益友”評選活動十周年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顧校長接受學生記者的采訪
一、“我希望這樣的活動能越辦越好”
“良師益友”評選活動已經(jīng)走過了十年,從1998到2008,許多同學心中的“良師益友”脫穎而出,十年來,同學們相繼選出了他們心中的911位老師,有的老師7次獲獎,成為了校園里點擊率最高的“明星”。歲月的積淀已逐漸使“良師益友”成為一種傳統(tǒng),使“良師益友”成為了清華園里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對于“良師益友”評選活動,顧校長評價說:
“開展‘良師益友’這個活動對于營造我們學校師生相互尊重、尊師重教的氛圍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學生來參與評價老師、學生自己投票來選出自己喜歡的老師,這個獎本身就很與眾不同。其實我們老師有各種獎,學校評的獎、學術上的榮譽、工會的獎項等等,但學生評出來的獎,對于很多老師來說是很珍貴的也是很有分量的。這個活動對于營造一個和諧的校園氛圍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對這樣的活動非常支持,我希望這樣的活動能越辦越好。”
二、“永葆正氣,保持一個昂揚向上的校園文化”
清華大學有著“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歷史上曾出現(xiàn)了著名的國學四大導師。1931年,梅貽琦校長倡導大學“乃大師之謂”,廣廷名師,使學校迅速發(fā)展。至今一代代清華老師身上一直傳承著這樣的傳統(tǒng)精神、優(yōu)良師德和嚴謹扎實的學術作風。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和社會的迅速發(fā)展,我們該如何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發(fā)揚下去,將師德、還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傳遞下去變成了對老師和學校的新挑戰(zhàn)。
對于這個問題,顧校長很有激情的說:
“在我們清華有一批非常杰出的老師。他們把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學生、培養(yǎng)好學生當成最重要的責任,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在新時期下,特別是在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變的過程當中,更應該把我們清華這樣的傳統(tǒng),把尊師重教、弘揚師德保持下來并傳遞下去。現(xiàn)在我們有時一提起市場經(jīng)濟,一些功利的、其它的雜念會令人產(chǎn)生困擾,我們應該抵制這些功利的雜念,宣傳一些優(yōu)秀的教師事跡。同時我們學生也可以很明確的表達他們喜歡什么樣的老師。這樣我們學校就可以永遠保持正氣,保持一個昂揚向上的校園文化。”
三、“雖然有差距,但我們可以做很多開拓性的工作!”
和我們這些校園里的學生一樣,顧校長也有著他自己的夢想, 作為一位教育家、作為清華校長的使命感,那就是我們中國人的諾貝爾夢想。顧校長認為高校更具備扎實科研、較少功利的環(huán)境和氛圍。顧校長對我們說:
“清華給自己的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一直是高層次、高素質、多樣化、創(chuàng)造性,這樣的定位使得我們老師的責任更大。正如我在政協(xié)會議上所說的,我們分析了在國外產(chǎn)生諾貝爾獎的環(huán)境多是大學,就是因為大學有較少的功利色彩,大學有德高望重的大師和朝氣蓬勃的學生,容易碰撞出火花。”
對于清華老師應該特有的氣質和風貌,顧校長鏗鏘有力的說:
“對于我們學校的老師而言,應該說比國內其它高校的老師責任更大,要求更高,當然壓力也更大。我希望我們學校的老師師德是模范,育人是楷模,把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把自己所有的經(jīng)驗體會都毫無保留的教給學生,與學生共同進步。”
說到研究生教育,顧校長深情的談到了作為導師與學生的深厚感情,他說:
“導師與學生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一、指導,即導師指導他的學生去關注學術上最前沿的課題或國家最需要的課題;二、引導,即以傾聽學生的研究成果、以學生的想法為主,引導學生進入學術前沿;三,合作,即導師與學生共同合作完成課題研究等工作。所以導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師生情、朋友情、還有合作共事之情。我想我們學校為什么能有那么多學生獲得‘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的稱號,這是與我們學校老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和諧發(fā)展分不開的。”
顧校長坦言與國外的高等教育相比,我們學校的本科教育是比較成熟的,而研究生教育相較國外大學還是有差距的,“但是因為如此,我們就有了大步向前發(fā)展的空間,我們可以做很多開拓性的工作”。顧校長言辭鏗鏘有力,透著堅定的信心和對未來的憧憬。(編輯 崔凱)
2008年03月31日 00:00:00
相關新聞
最新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