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師益友伴人生——記我的導師閻學通教授
●吳文兵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入選理由: 一個執(zhí)著于科學研究國際關系的學者,一個將追求知識和真理視為自己最大樂趣的教師,一個時刻關注祖國命運的知識分子。他經(jīng)歷過黑龍江建設兵團的磨練,鑄造了自己應對困難的性格,他也經(jīng)歷了學術上的艱難開拓,開創(chuàng)了在中國國際關系領域研究科學化的道路。
科學的精神,不懈的進取,勇敢的開拓。

接到同學電話,說是我的導師閻學通老師被推選為今年“良師益友”評選的候選人,真的很替老師高興,也為自己有這個機會表達我們學生對老師的感激之情而慶幸。
傳道、授業(yè)、解惑
良師益友,字面看,就是說既是老師又是朋友的這樣一個人。這個概念似乎也有雙向性,走過了本科、碩士、博士,我們都遇到過很多良師益友,但,我們能否真正認識到良師益友的真諦,卻是隨著我們的閱歷增長而不同。小學生覺得老師給他好吃的就是了,本科生要跟他們打成一片就感覺是了,現(xiàn)在,從碩士到博士,閻學通老師讓其膝下的學生們真正領悟到這四個字背后的意義。
閻學通老師的學問自不待言,在國際關系領域屬于執(zhí)牛耳之人,為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戰(zhàn)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自己學問好,還要學生學問好”,閻老師很重視自己學生的培養(yǎng)和栽培。看看弟子們白紙黑字的發(fā)表論文列表,閻老師的為師態(tài)度實在令人折服。他致力于探索教學育人的有效法則,他要求研究生們做到“廣、精、聯(lián)”。所謂“廣”,就是你要知道國際關系理論大小各個流派的內(nèi)容是什么;“精”就是指要知道各個理論點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聯(lián)”就是要知道各個理論流派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什么,是怎么從這一派發(fā)展到另一派的。從“廣”到“精”再到“聯(lián)”,是一個把書從厚讀到薄的過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
閻老師認為研究生們首先要有“問題意識”,然后要有正確的研究方法,最后還得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干勁。他常說,“科研始于問題”。任何理論都是為了解決某個或某些問題而發(fā)展起來的。國際關系學科只有通過不斷地解決問題才能有發(fā)展進步。有了問題,還得有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科學方法既靠學,也得練。光學不練是假把式,事到臨頭你不會用。因此,他在指導我們寫論文時特別關注我們?nèi)绾芜\用科學研究方法來解決問題,因為寫一篇論文就是一次練習使用科學研究方法的機會,所以他非常強調(diào)論文的概念、邏輯和結構。他還說,有些研究不能只靠想、只靠寫,還得干點體力活。因為解決問題、證明觀點的材料可能是分散的,不動手動腳地去找是不行的,有時候找起來還很費事、費力,好比干體力活,很累人。這是在這些教學思路的指引下,學生們在專業(yè)上如魚得水,近兩年發(fā)表論文近30篇。
學校倡導“名師進本科學堂”,閻學通教授很是高興,主動承擔本科生的教學任務。他的授課幽默風趣,深入淺出,深受所內(nèi)和其他系所同學的喜愛。公共課在外人看來,更像是一種任務,畢竟是非本院系的同學,如何把握學問和普及性的尺度很重要,老師就做到了這一點。人文學院博士生眾多,系所眾多,據(jù)我所知,在這次良師益友的推選中,很多其他系所的同學們都投了閻老師一票。
良師益友的背后
記得以前一個師兄說過,好的導師能讓你受益終生,除了在學業(yè)上,長久以來更能形成生活中的默契和信任,你們之間的關系就像慈祥的父親與兒子,“當年我比較窮,在決定要留學去加拿大或者香港時,傾向于工資較多的香港,猶豫不決中,給了導師一個電話,‘去加拿大’,我掛了電話就直奔溫哥華”,信任不需要過多的語言,正所謂大音稀聲,大象無形。
閻老師極為關心同學的生活,并將學業(yè)與生活相結合起來為同學服務。大家都知道,獎學金是每一個在校同學都很關注的事情,鼓勵同學們在較好的條件下,完成自己的學業(yè)。學校也為同學們設立了眾多的獎項,大多是綜合獎項,各個院系都能夠參評,有一個共同的標準。但,在我們國際所,在閻老師的推動下,我們設立了“《環(huán)球時報》獎學金”和“東方毅國際政治人才獎學金”,這兩個獎項像是為我們所同學們量身定做的,面向所內(nèi)的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正如東方毅國際政治人才獎學金的設定目的中所說的“東方毅國際政治人才獎學金是由未來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贊助,目的在于獎勵國際問題研究所在校學生學習成績優(yōu)異者、科研成果突出者、為國際所工作做出突出貢獻者等等”,在閻老師的任期內(nèi),這種為同學謀“幸福”的事情屢見不鮮。
閻老師在學術上嚴謹認真,思維開闊活躍,能兼容并蓄,善于采納新觀點和不同意見。在平時的工作和科研中,閻老師一絲不茍,以嚴謹?shù)目茖W精神對待每一項工作,在平時與閻老師的談話和討論中,感受到的不僅是他豐富的知識儲備,更是它作為一名著名學者寧缺毋濫、嚴格要求自己的可貴品格,他對我的一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工作作風影響致深,不愧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閻學通教授:1952年12月7日生于天津,現(xiàn)任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際政治科學》總編、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總編。兼任中日21世紀友好委員會委員、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理事、中國聯(lián)合國協(xié)會理事、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理事、中國軍控與裁軍協(xié)會理事、中國國際關系研究會理事、中美友好交流協(xié)會理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和學術交流基金會理事、中國亞太學會理事、中美友好協(xié)會理事、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委員、國防大學兼職教授、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研究員。《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歐洲研究》、《東南亞研究》、《當代世界》、《The 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美國)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的學術委員。(校研團委 研通社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