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溝的清華博士
——記清華大學核研院博士畢業(yè)生譚忠文
●研通社記者 李縣法
人都說重慶是山城,而譚忠文簽約的公司——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離山城還遠著呢——坐落于江津市的一個山溝溝。那里因為有了公司才興隆,如果哪一天沒有了公司,一切的飯店、商鋪將隨之消失。“如果到了放假的時候,連一只貓也看不到。” 同學們想譚忠文的時候,會發(fā)短信問候:“你在山里還好嗎?”他就會打趣地回一句:“外面打仗了嗎?”
為什么選擇山溝溝這樣偏僻的地方?為什么選擇到公司的生產第一線?是什么讓來自湖南的他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且無怨無悔呢?
為一種精神感動著
譚忠文曾是西安交通大學的尖子生,本科就讀于西安交大機械工程學院。他對西交最初的印象,是那里有很多老師說上海話,因為西交有些教師是從上海交通大學遷去的。他感動于那些老師們的精神,不遠千里來到西安,奉獻出自己畢生的精力。他說是這種學校氛圍,契合了他的性格特點。在西交,他的畢業(yè)成績優(yōu)異,平均分高出第二名近兩分,這是他的博士生導師何樹延教授透露的,他本人對自己的本科成績只是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
來到清華,同樣使他感動的是核研院的師生們。清華大學核研院本部在昌平,從六十年代開始建設,“團結一致干大事兒”的精神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在那個偏僻的山村旁邊,核研院的師生們每天不辭辛苦地往返于清華大學與核研院本部之間。博士期間有一段時間,他也是這樣度過的。他所敬重的導師何樹延教授,從建院開始,有多年這樣的經(jīng)歷。如今已是67歲的何老師,也還同其他的老師一樣按時上下班,有時還為他的課題而加班加點,從未有過抱怨。“踏實做事,老實為人”——何老師的為人處事之道,深深地影響了他。
2007年8月,他曾經(jīng)到過公司,第一印象是那里的大多數(shù)人都說普通話。公司是大連造船廠對口建設的“三線”企業(yè),許多從大連過來的工人師傅在此度過了青春。用譚忠文的話說,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核研院,與重齒公司,在某種程度上有相類似的地方。是其中的某些東西,吸引了他。
家庭的影響和支持
譚忠文的父親,從鐵路上一個普通的一線工人,一步一步地做到車務段機關。父親的工作經(jīng)歷與作風,無疑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在他選擇了重齒公司之后,父親還不忘告誡他要為人謙虛,踏踏實實。
譚忠文的愛人是烈士子女,在重慶萬州區(qū)的一個小鎮(zhèn)教書,岳母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已經(jīng)10多年了。選擇重慶,有一部分是出于家庭的考慮,“是為了方便照顧我岳母”。這算不上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卻是他家庭責任的一種體現(xiàn)。對于這點,他的導師何樹延教授深表贊同,“譚忠文不只一次地對我說起,畢業(yè)后要回到重慶,一方面是重慶需要人才,自己所學的專業(yè)對重慶來說有用,另一方面是考慮家庭需要人照顧。”從江津到重慶,再到萬州,再到他愛人工作的小鎮(zhèn),大約有400多公里,乘車要8個多小時。對此,他只是說,公司對他挺體諒的。
譚忠文的愛人對他的選擇很是支持,從沒有要求過他什么,這讓他能沉下心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對此他一直都心存感激。
愉快地工作著
從2008年元月離校到現(xiàn)在,譚忠文到公司已經(jīng)有三個多月了。每天,如同其他的工人師傅一樣,他都要在車間里上班。公司沒有對這個來自清華的博士特殊的照顧,他也要像其他碩士生、本科生和大專生一樣,到車間實習一年。車床、鏜床一樣要練,滾齒機、磨齒機一樣要學。在那里,他沒覺得自己有什么優(yōu)勢,而是把這種經(jīng)歷當作一種積累的過程。他反而覺得壓力比其他人還大些,因為他是博士,而且是來自清華的博士,企業(yè)要對他進行長遠的培養(yǎng),將來要把他放在重要的崗位,這種積累的過程一定要對將來有用,一定要為將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另外,他不能丟清華的臉,不能讓人家說,清華的博士也不過如此。
由于他為人謙虛隨和,“講融入”,沒有博士的架子,身邊的師傅們都愿意和他接近。他所做的日常工作看似非常簡單,打掃打掃機臺,看看新來的圖紙,遞遞工具,或擰擰螺絲,跟一個小工沒什么區(qū)別。然而,在那個偏遠的山溝里,他卻可以有時間靜下心來想一些事情,利用晚上的時間做一些資料的積累,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譚忠文說,這里的工人師傅非常能吃苦,經(jīng)常地加班加點,公司有什么任務,向下安排都非常順利。這讓他很感動,他說他已經(jīng)融入了那個環(huán)境。雖然收入與其他同學可能有差距,但他覺得在這里有發(fā)展的空間,“如果能踏下心來,是能做些工作的。”
譚忠文最后說:“有些事兒做就做了,無所謂對錯,關鍵是要一步一步地做。”這或許就是他的座右銘。(編輯 襄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