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訓”練出的奧運硬功夫
●新聞中心記者 程曦
■ 志愿者檔案
姓名:丁青青
身份:電機系副教授
服務崗位:駕駛員志愿者
服務地點:北京飯店奧運大家庭
丁青青老師是清華大學13名駕駛員志愿者之一,她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國際奧委會成員、各國奧委會主席和秘書長等,在服務過程中常常要獨立面對服務對象。工作任務決定了對駕駛技術、英語水平等都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客人們“行蹤不定”,要去的地方可能是某個從未聽說過的大廈、飯店。作為駕駛員志愿者就需要盡快定好方位、找準路線,盡量避免“生手”的印象。
每天早晨6點半到總部集合,標準的下班時間是下午4點或晚上12點,但其實很難準點下班。中美男籃大戰(zhàn)當晚,各國嘉賓云集,等把客人送回酒店、再排隊安檢、交車完畢,已經(jīng)是凌晨兩三點了。
丁老師說,做志愿者的經(jīng)歷是奇特而美妙的。當志愿者助理第一次對她說“師傅,早上7點半在北京飯店貴賓樓接客人”的時候,她的心里還掠過一絲異樣的感覺:“哦!我現(xiàn)在是一名志愿者司機師傅,不是大學老師。”而當接到第一位服務對象——瑞士奧委會主席時,她感到非常興奮,兩年多的準備終于派上了用場。
出車在外時,經(jīng)常誤了吃飯的時間,常常要自帶“干糧”解決;等候客人時,即使天氣再熱,也不能遠離自己的車輛……但是和如廁問題相比,這些還算好解決的。不論在總部還是在路上,想“方便”都是個“不方便”的問題。丁老師的辦法是早上出門之前解決好,出門后就盡量不去了。
回顧從2006年志愿者招募到奧運會結(jié)束的兩年時光,丁老師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今年年初在北京吉利大學進行的準軍事化培訓。因為正值假期,學校里暖氣不足,大家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上課還覺得冷。每天天不亮,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的駕駛員志愿者都要和接受禮儀接待、場館服務等培訓的年輕學生們一起出操。早讀和上下午的課程結(jié)束后都要進行考核,全班都通過了才能排隊去吃飯,回到宿舍已經(jīng)是晚上11點半以后了。整整一周起早貪黑、刻苦訓練,直到離開的那一天,他們才第一次看清了周圍的景物。盡管很辛苦,但大家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良好的培訓效果。在他們心中,這點困難在百年奧運帶來的自豪感面前根本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