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次奧運會上,清華大學共有5名學生參與體育競技。他們是趙穎慧、曹逸飛、胡凱、劉青、李翔宇。其中,胡凱參加了男子100米、男子4×100米接力兩個項目,并創(chuàng)造了歷史,因為在他之前還沒有一個中國運動員站在奧運會男子100米短跑第二輪的起跑線上,在本屆奧運會前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場上還沒有中國人的身影。
參賽——奧運賽場上的“追風”三日
●新聞中心記者 張莞昀
有人說,胡凱創(chuàng)造了歷史,但胡凱對這種說法只是笑笑。
走進奧運村的時候,胡凱的準備工作并不是很充分。2007年一年,他一直被腿傷困擾,到現(xiàn)在還不舒服,而且在本屆奧運會上他要同時兼顧個人和團體兩個項目。
15日,胡凱站在了百米跑道的起點。第一輪勝出,對這個結(jié)果他并不感到意外:從以往的成績來看,沖入第二輪并不是那么困難。但向前走的路艱辛了許多,第二輪后他無緣半決賽。
個人比賽結(jié)束后,胡凱立刻投入到接力賽的訓練。他和隊友們的目標是把自己最好的水平發(fā)揮出來。

對這幾個小伙子來說,走上奧運會賽場的路不長卻充滿艱辛。他們這支隊伍組建于2007年12月。奧運會的入選資格是以2007~2008年中最好的兩次成績積分計算的,而他們只能在2008年的前7個月里盡量“搏”出好成績。在這半年里,他們不僅要調(diào)整狀態(tài)、進行隊伍磨合,還要參加5場比賽,其中3場是在同一星期進行的,對于運動員的運動周期來說,這種強度有些殘酷,但他們堅持了下來。當最后一場比賽結(jié)束,他們的積分在全球所有運動隊中排名第14位,成為搭上奧運快車的16個隊之一。此時,距離北京奧運會只剩1個月時間,他們來不及慶祝,馬上進入狀態(tài)調(diào)整訓練。
21日,男子4×100米接力預賽,4個小伙子的穩(wěn)定發(fā)揮和一些隊伍的失誤,將他們歷史性地推入決賽賽場。當央視記者問他們進入決賽有何打算時,胡凱第一個回答:“拼啦!”
22日晚,站在決賽跑道上,4個人的興奮大于緊張。他們希望用成績證明中國隊不是只憑運氣來到這個賽場的。遺憾的是,因為技術(shù)失誤,中國隊的成績沒有被承認。
賽后,胡凱與教練、清華大學體育部李慶教授相對而坐。曾經(jīng),奧運會是他們共同的夢想。此時,胡凱在接力比賽的遺憾之外,更多的是對這位7年來陪他走過輝煌與低谷、為他承受艱辛與壓力的教練的感激之情。(圖片轉(zhuǎn)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