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北京奧運會升旗手:受訓蒙眼聽國歌升國旗
清華大學國旗儀仗隊升旗手張曉鋒明日為奧運拳擊決賽升旗,為升格奧運旗手已訓練一年有余

張曉鋒
年齡:20歲
身份:清華大學學生,清華大學國旗儀仗隊升旗手
服務崗位:奧運賽場升旗手
奧運貢獻:為入選奧運賽場升旗手,多次請假參加各類測試賽的升旗儀式,以求親身參與一次奧運。
張曉鋒現(xiàn)在每天回清華大學宿舍后,都要在鏡子前站很長時間。他著重看自己的肩膀是否僵硬,腦袋是否歪。他說,作為學生升旗手,與在奧運賽場升旗的天安門國旗儀仗隊軍人相比,還有不少瑕疵。
8月23日,張曉鋒將穿上北京奧運會升旗手特制裝,在工人體育館為拳擊比賽的決賽升旗。
擔心掛反國旗
身高1.80米的張曉鋒是清華大學國旗儀仗隊隊長,此次入選奧運會的54名學生升旗手之一。這些學生和天安門國旗班的軍人們,分布在北京各個比賽場館負責升旗。
從今年6月中旬起,這些學生旗手每天早上8點到中午12點都要進行形體、行進動作等訓練。
此外,張曉鋒等人還要強化熟悉各參賽國家的國歌。張曉鋒的電腦和MP3中都是有望奪冠的國家的國歌。
訓練時,張曉鋒都被要求蒙上雙眼,以便牢記升旗速度和國歌的速度相匹配,“關鍵要熟悉高潮和結(jié)尾。”
每天下午的國旗文化也是他們的必修課。張曉鋒隨身帶著一塊畫滿204面國旗、區(qū)旗的絹布。一有時間,他就會拿出看兩眼。“一些非對稱國旗很容易掛反。”
“一旦升錯旗了,運動員、教練員會當場抗議,有的還可能將此上升到外交事件。”張曉鋒說,自己雖然在清華大學升旗已有2年,但為奧運升旗是完全不同的。
出身軍人家庭結(jié)緣奧運
2006年,結(jié)束軍訓的張曉鋒加入了清華大學國旗儀仗隊。當時他并不知道自己就此和奧運結(jié)緣。
張曉鋒說,選擇國旗儀仗隊或許和他家庭有關。
張曉鋒爺爺是陸軍,爸爸是海軍,姐夫和兩個堂哥都是武警,他們的軍人品質(zhì)深深影響了他。
而促成清華大學國旗儀仗隊進入奧運的人是趙新風。他是天安門國旗護衛(wèi)隊國旗班的第一任班長,目前負責培訓奧運旗手。
他說,“奧運比賽多,短時間內(nèi)很難抽出更多的專業(yè)升旗手遍布各個比賽場館。”
由于趙新風擔任著清華大學國旗儀仗隊的校外指導老師,他就把這支國旗儀仗隊推薦給了奧組委。
化妝間內(nèi)補習迎考
2007年8月,張曉鋒和隊員報名參加奧運測試賽的升旗儀式。
他們參加的第一場奧運測試賽升旗是曲棍球比賽,冠軍是澳大利亞隊。張曉鋒因為不熟悉澳大利亞國歌,升旗節(jié)奏掌握得不是很好。
11月初正趕上學校的期中考試,去為比賽升旗與復習迎考沖突。張曉鋒負責幫隊員們請假,他從校團委要來請假條模版,每周他都要寫近三十張請假條。
“學習受到一定影響。”張曉鋒說,他們甚至利用在化妝間的間歇時間學習。
12月末奧運測試賽結(jié)束。清華大學國旗儀仗隊一共參加了13場升旗儀式,每位隊員在測試賽中都是“零失誤”。他們因此獲得奧運升旗手資格。
升完旗上鏡一兩秒
自從張曉鋒父母得知兒子成為了奧運升旗手后,他們就等著能在比賽結(jié)束那天,從電視里看到兒子的身影。張曉鋒是江蘇南通人,為了準備奧運升旗,他已有兩年暑假沒回家了。
張曉鋒說,奧組委對升旗手的形象要求很嚴格。奧運升旗手被要求提前4小時進場。化妝師會給他們打些粉底,修飾臉色。
升旗時,升旗手要求面部表情自然,不能抿嘴,不能戴有框眼鏡。
張曉鋒說:“相對于媒體聚焦‘亮點’的奧運司儀來說,我們就是幕后志愿者,露臉的機會很少。”
升旗儀式開始時,奧運升旗手站在國旗背后,當國旗升起時,鏡頭盯著國旗。升旗手出現(xiàn)在電視轉(zhuǎn)播鏡頭的時間最多只有一兩秒。
“所以父母能在電視上看到我的機會不大。”張曉鋒說,但是其他事情可以以后再做,而能親身參與奧運也許一生只有一次。
來源:《新京報》200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