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建筑設計研究院以人性化理念設計三大奧運場館
射擊館、飛碟靶場、柔道跆拳道比賽館
學生記者 葉薇倩 任鶴義 王如昀
隨著奧運會的臨近,一批新建奧運場館進入了公眾視野。在新建的12座場館中,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奧運工作團隊共參與奧運工程設計競賽7項,中標3項(北京射擊館、北京飛碟靶場、北京柔道跆拳道比賽館)。其中,北京射擊館、北京柔道跆拳道比賽館先后獲得首都城市規(guī)劃設計匯報展“十佳設計方案獎”、“公共建筑優(yōu)秀設計方案獎”。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奧運工作團隊以院長莊惟敏教授為總建筑師,高級工程師祁斌和工程師栗鐵分別為射擊館和柔道跆拳道館建筑專業(yè)負責人。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團隊始終堅持人性化的設計構想,從“綠色奧運”的理念出發(fā),結合運動的自身特點,巧妙地融入了中國元素,同時充分考慮奧運會后場館的使用問題,努力為北京奧運會打造“最合適”的場館。
射擊館:綠色奧運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射擊館的建筑外形既雄偉又夸張,猶如一把弓箭。這種“林中狩獵”的設計理念,體現(xiàn)了回歸自然、回歸人性的建筑設計思想。不僅如此,射擊館內(nèi)、外的窗戶上隨處可見垂直的百葉,就像樹上的葉子,為館內(nèi)增添了貼近自然的氣息。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理念之一是“綠色奧運”,這一理念也很好地貫穿在射擊館的設計中。
射擊比賽分為50米靶、25米靶和10米靶,在奧運會時需要100多個靶位。2000年悉尼奧運會時,這些靶都是平鋪在地面上的,場館占地面積很大。而北京射擊館采用了50米靶、25米靶在一層、10米靶在二層的巧妙設計,節(jié)省了建筑用地。
根據(jù)規(guī)定,射擊比賽中每位運動員的靶位必須在室內(nèi),彈道的大部分處于露天中,同時靶位之間保持互不干擾。這對射擊館的隔聲和減震性能都提出了一定要求。建筑設計研究院奧運工作團隊采用吸聲墻和擋聲板進行隔音,用擋彈板防止跳彈,使場館的安全性得到一定保證。他們還設計了運動員之間的擋聲隔板、兩側可以防止回聲的吸聲墻,保證了射擊館內(nèi)的觀眾和運動員不受到噪聲傷害。
8月的北京溫度相對較高,對于館內(nèi)環(huán)境的舒適度要求也相應提高。團隊采用“雙層呼吸式玻璃幕墻”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幕墻的內(nèi)、外層玻璃中只有內(nèi)層玻璃可以開啟,底部和頂部裝設的百葉由溫控開關控制,夏天時溫控開關使百葉打開,讓氣流流通,降低內(nèi)表面溫度,使室內(nèi)更涼快一些;冬天時再將百葉關上,兩層玻璃墻形成一個熱的空腔,防止熱空氣流失。“雙層呼吸式玻璃幕墻”的應用使射擊館冬暖夏涼,并且節(jié)省了能源。
運動員所在靶位的環(huán)境舒適度也非常關鍵。因為運動員的靶位位于室內(nèi),而朝向靶子的一面是開敞的,想在盛夏達到理想的舒適環(huán)境是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經(jīng)過精確的計算和親身試驗,團隊采用空氣幕的方式解決了靶位舒適度的難題。在運動員靶位上方從屋檐上垂直吹下氣流,這個氣流便形成了一道空氣屏幕,隔絕了外界的熱空氣,同時通過電腦模擬氣流和風量保證靶位的適宜溫度,但絲毫不會影響到射出的子彈。
為了降低能耗,射擊館還采用了自然采光和通風系統(tǒng)。對于射擊類比賽而言,光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光照不均很可能影響運動員的發(fā)揮。為了保證比賽公平,射擊時要盡量使用最均勻的自然光。那么,怎樣才能讓自然光照到靶子上并達到一定亮度呢?團隊運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方法:他們在靶子上方設計了一個自然光折射系統(tǒng),自然光經(jīng)過折板反射到靶子上。經(jīng)過現(xiàn)場反復調(diào)試,效果非常不錯。
飛碟靶場:盡顯中國元素

飛碟靶場位于北京射擊中心院內(nèi),緊鄰北京射擊館,奧運會期間將承擔男女飛碟雙向、多向、雙多向比賽。
從設計工藝技術難度上講,飛碟場的比賽場地均在室外,設計較為簡單,但建筑設計研究院奧運工作團隊還是力爭把每一個細節(jié)做到最好。
在設計上,團隊將中國傳統(tǒng)的清水磚墻、長城烽火臺等元素融入建筑中:拋飛碟用的拋靶機做成烽火臺形式,灰磚高墻、臺樓高聳,配以飛碟靶場的綠色草坪,就像是一座古典式中國院落。
在建筑用材上,使用的都是一些常規(guī)材料,如木板、青磚等,既把建筑造價控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又體現(xiàn)出“中國風”的神韻。
柔道跆拳道比賽館:立足高校的人性化設計

2008年奧運會北京柔道跆拳道比賽館坐落在北京科技大學校園內(nèi)。它將承擔奧運會柔道、跆拳道比賽,在殘奧會期間作為輪椅籃球、輪椅橄欖球比賽場地。
從北京科技大學西門進入,主樓、圖書館、柔道跆拳道比賽館一線排開,充分考慮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橫平豎直的建筑風格。由于北京科技大學的前身是北京鋼鐵學院,所以團隊特意把場館的外形設計得很有雕塑感,棱角分明,暗含機械零件的意義。同時,場館外觀做成條帶狀,與跆拳道運動分為黃帶、黑帶的級別相映。
但這些并不是該場館最大的亮點,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場館賽后的使用、維護才是設計的最獨特之處。在設計之初,建筑設計研究院奧運工作團隊就將柔道跆拳道比賽館定位為“大學的綜合場館”,針對場館賽后的使用以及資源節(jié)約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設計。
柔道跆拳道比賽館需要容納兩個柔道場地和4個跆拳道場地,國際奧委會對柔道場地的尺寸要求為40米×60米,容納人數(shù)要求為8000人。但奧運會后,作為大學的綜合場館,一般5000人的容量就足夠了。為此,團隊采取了大量活動坐席的解決方案,將第一排固定座位設計得很高,舉行比賽或活動所需空間較小時,空余場地可以擺放易裝卸、易運輸?shù)淖M瑫r,固定看臺后面兩塊籃球場大小的空地,奧運會期間可以擺放活動坐席,奧運會后可用來建造籃球場。這樣不僅解決了座位的問題,而且增加了場館的用途。
不僅如此,柔道跆拳道比賽館在節(jié)能方面也是一流的。根據(jù)國際奧委會的要求,柔道場館原則上是不允許開天窗的,但考慮到學校平時的使用,開天窗照明有利于節(jié)省電力資源。不過,偌大的場館若采用普通大面積玻璃天窗,既容易漏雨,采光效果也很難把握。團隊采用了光導管照明系統(tǒng),其系統(tǒng)原理是通過采光罩高效采集自然光線導入系統(tǒng)內(nèi)重新分配,再經(jīng)過特殊制作的光導管傳輸和強化后由系統(tǒng)底部的漫射裝置把自然光均勻高效地照射到任何需要光線的地方,得到由自然光帶來的特殊照明效果。柔道跆拳道比賽館共采用了148個光導管,完全可以供場館日常使用。同時,光導照明系統(tǒng)具有節(jié)能、環(huán)保、安全、健康、時尚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