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家園,夢想的港灣
——記清華大學機械62班(1996級)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機62!
他們是1997-1998年度的校級甲級團支部,1999-2000連續(xù)兩年的校優(yōu)良學風班稱號獲得者,他們是1999年 “清華大學先進班集體”、“北京市先進班集體”的獲得者,他們是2000年“清華大學優(yōu)秀畢業(yè)班”!他們就是傳說中的機械系1996級62班!
機62支部獲得了無數的榮譽,也涌現出大量的優(yōu)秀個人,談及機62,每位成員都有說不完的話,都津津樂道于他們共同的集體:機62!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叫機62”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叫機62。”這是在機62支部主頁上最顯眼的一句話。大一至今,機62同學間逐步地建立起兄弟姐妹般的感情。大家來自天南地北,來自城市和鄉(xiāng)村,每個人性格不同、興趣各異,但共同的“機62”把大家凝聚在在一起。4年來,豐富多采的集體活動有聲有色地開展,而大家的感情也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在每一次的喜悅中,也在每一次的汗水甚至淚水中一步步地拉近.4年后,以“機62”之名大家已經親如一家,永不分離!
大一剛剛入學,大家彼此間不是很熟悉。這時輔導員便給當時的班長馬明星、團支書趙敬磊下達了一項任務:“3天以內熟知班級內每個同學的名字、家鄉(xiāng)、興趣愛好。”于是兩位剛剛上任的班長、支書就開始到每個寢室跟每一位同學聊天交流。就這樣,通過班委的帶動,每個同學都很快的熟悉了對方,漸漸地,班級不再是形式上的班級,每一名同學都從剛剛離鄉(xiāng)背井的孤寂中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覺。
大學4年,支部開展了大量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其中,體育活動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感情溝通的載體。“寢室杯”籃球賽不僅讓大家強身健體,更是加強了各個寢室之間的交流。當時班上的3個女生成為了各個寢室積極拉攏入伙的對象,他們都希望可以得到女生的“一臂之力”。而獲得女生們“青睞”的寢室最終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雖然機62在體育上沒能取得什么驕人戰(zhàn)績,但大家參與積極性很高,即使失敗也不氣餒,他們的口號就是“重在參與”,較之于比賽結果大家更享受在一起努力奮斗的過程。還記得當時的新生籃球賽,機62被淘汰后,班內的幾個男生在聚餐時眼含淚水地高喊“明年再來”。雖然他們所有體育比賽中最好成績僅是系內足球聯賽的亞軍,但正是他們這份不氣餒的決心幫他們贏得了這份“難得”的榮譽。成績雖不盡如人意,但是那份豪情已經融入機62每一名成員的血液里,永遠存在!
“機62,我們共同的家。”4年里他們在教室、在操場、在寢室、在荒島荷塘……走過了無數難忘的日子,留下了無數難忘的回憶。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轉眼就來到的7月。畢業(yè)前的春游、畢業(yè)典禮總是充滿了無盡的傷感之情,畢竟相處了4年的兄弟姐妹就要各奔東西,怎能不心酸、傷心呢?但是地理的距離隔不斷他們深厚的感情,畢業(yè)多年之后,他們依然經常聚會見面,延續(xù)這份綿長而深厚的手足情誼。
“機62”,已經深深烙印在每一個班級成員的心中,永不泯滅!
交流、爭鳴、成長——新穎充實的團支部工作
從入學時的三名黨員,到畢業(yè)時的10名黨員,見證了機62思想建設方面的突出成績。機62團支部的工作特色鮮明,緊跟時代主題,活動形式新穎、內容充實,貼近同學思想實際。此外,在活動中他們非常注重支部成員間的交流討論,活動結束后注重宣傳工作,以此擴大機62影響力。最為重要的是交流討論甚至同學間不同觀點的爭鳴,因為通過交流討論可以了解同學們的思想動態(tài),在交流爭鳴中彼此都有了提高。而同學們通過支部的正確引導,也都開始喜歡上了交流,愿意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大家的思想都有了一定的進步和提高,有了這種收獲大家也就更愿意交流和分享,通過這種良性循環(huán)的過程支部逐漸形成了追求思想進步、互相交流學習的良好氛圍,團支部的工作也得以更好地開展。此外,他們還有一條重要經驗,雖然團支部的工作應該與班級工作區(qū)別開來,但絕不應該割裂甚至脫節(jié),而是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調動所有同學的積極性來完成工作,這樣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參加每一項活動”是機62堅持的理念。通過每位支部成員的共同努力,機62在大一學年就獲得了“機械系1996支部節(jié)優(yōu)秀支部”稱號;每年參評甲級團支部大家都非常重視,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機62最終贏得了1997-1998屆“校甲級團支部”的榮譽。在1998年12月,機62還獲得了“校鄧小平理論知識競賽優(yōu)秀獎”、“‘鄧小平理論’征文活動優(yōu)秀組織獎”等多項榮譽。
活動形式的多樣化也是機62團支部工作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們不僅限于第一課堂學習和思想上的交流,他們同樣注重開展實踐活動。在支部組織的“擦洗電話亭”活動中,同學們利用周末空余時間,將學校內的所有電話亭認認真真地清洗一遍。這次活動還被清華電視臺的記者發(fā)現,對他們進行了跟蹤采訪報道。此類實踐活動不僅加強了同學間的感情建設,促進了同學間的交流,同時也讓大家體會到了勞動帶來的快樂并體會到精神上的收獲。
在大四這個人生的岔路口,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作出正確的選擇,支部成員間積極交流,互相幫忙,分享信息,這樣讓大家在做出選擇時也能考慮得更加周全。在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下,最后大部分同學留在了清華就讀研究生,少數同學去了外校讀研。現在回首,可以說,大家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向。
追求上進、全面發(fā)展——在集體中成長
濃厚的學習求知氛圍激勵著30名兄弟姐妹努力學習,抓好自己的主業(yè)。據擔任了兩年班長的馬明星回憶,當時的冬天特別的冷,但是也擋不住同學們自習的熱情。班里經常都是“一名同學早上5點鐘就起床,裝備齊全地去教室占座,再去吃早餐,然后很多同學一起去自習”。就是這樣的熱情和激情,就是這樣強烈的班級榮譽感,使得機62連續(xù)4年取得班級加權平均學分績年級第一的好成績,同時多人獲得校級、系級獎學金。然而,追求上進的機62不僅僅滿足于此。他們的目標是:“能文能理”,全面發(fā)展!他們也全力向這個目標奮進。
在他們剛剛踏入清華大學的第一個學年內,就獲得了“新生校史知識競賽優(yōu)秀組織獎”、“大一學生首屆安全知識競賽優(yōu)勝班”稱號。第二年獲得了1997年12月的“清華學子迎香港回歸征文比賽集體組織獎”。
“我不愿用脂粉/換留青春的足跡/即使/得住容顏/年輕的心也會爬滿皺紋/麻醉青春的思索/雖然醉著的感覺/使我不懂痛/醒來的日子我已不再年輕/我愿用熱血/澆灌青春的土地/即使/韶華已逝/喉嚨里依然喊著/青春無悔”。這是他們對“無悔青春”的吶喊。
1997、1998年兩個暑期,他們兩次踏上了社會實踐的征程,并且兩次獲得了“校級社會實踐支部組織金獎”;兩人獲得系暑期社會實踐特等獎、三人金獎、三人銀獎。暑期社會實踐給同學們帶來了更多的感觸與收獲,例如支隊長馬明星同學,他和其他5名同學一起到延安農村進行支教、調研工作,那里的貧窮與落后帶給他們很大的觸動。也正是通過實踐,讓同學們了解中國當代落后和封閉的現狀,讓同學們都甘愿投身到祖國的各行各業(yè),投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為祖國的發(fā)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轉眼之間,從機62入學至今已經十多個年頭了。時光飛逝,再回首, 每個機62人卻依然能夠清晰地記得在這個溫馨的集體中發(fā)生的點點滴滴。因為機62,它不僅僅是一個班級的代號,更加是所有同學留戀和依靠的家園,是每個同學的心靈依靠!(校團委組織部 供稿 襄樺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