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學的核心是培養(yǎng)一流的人才。班集體建設和學校建設的目標都是怎么樣能讓同學在好的集體里面成才。”
——清華大學副校長陳旭
兩個集體,兩種收獲
19歲時,陳旭老師來到了清華園,與兩個在她生命中都十分重要的集體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第一集體:無11——“我們班的風格是樸實而勤奮”
回想自己走過的經(jīng)歷,陳旭老師依然能夠清晰地憶起走入清華的那一刻,依然能夠銘記在無11這個班集體中和大家一起度過的五年大學本科時光。
雖然時間已經(jīng)久遠,但陳旭老師依然記得迎新的那一幕。“當時我們班十多個北京的學生都提前了一天報到,第二天外地的同學來清華,就是我們作為東道主歡迎他們。我們的班主任很負責任,入學之前研究透了每個同學的檔案,迎新時只要聽同學介紹自己從哪兒來就能叫出的名字。”
不久,第一任班干部開始走馬上任。考慮到大家互相都還不熟悉,班主任就根據(jù)同學中學的履歷,指定了兩位北京的同學擔任班長和團支書——陳旭老師成為了無11的第一任團支書。在團支委和班委的齊心協(xié)力之下,無11逐漸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說到這里,陳旭老師強調(diào)說:“一個新的集體,第一任的班干部非常重要,它對這個集體將要形成什么樣的特色和風格、能不能凝聚到一起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和現(xiàn)在一樣,那時候也要組織支部討論。80年代正值改革開放之初,社會處于轉(zhuǎn)型期,青年的思想非常活躍。“在支部討論上,為了某個問題,可能兩個人還會爭得面紅耳赤。”在宿舍,同學們也會為一些人生選擇問題、社會問題而爭論。深入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不但使同學們的思想越發(fā)成熟和進步,也進一步加強了同學們對彼此的了解和認同,增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
那時的班集體有著很好的學習風氣。陳旭老師回憶說:“我們上大學之后,對幾年之后的事情也沒有太多地考慮,都很向上、很純潔,一心一意地要把學習搞好。那時候研究生制度也剛剛恢復,大多數(shù)同學都不知道今后會有研究生、推研等概念。不像現(xiàn)在,出國、推研機會很多。”因此,盡管當時“五年的課程安排比現(xiàn)在排得還滿,大二的時候就要學四大力學——理論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學和統(tǒng)計力學”,但同學們還是能夠很好地完成學業(yè)。
除了思想交流,班集體還會組織各種感情建設活動。教室里一起煮餃子,一起舉行篝火晚會,春游攀登妙峰山,這些溫馨歡快的場面已經(jīng)成為陳旭老師最寶貴的記憶。“有一次班里一起過新年,我們在焊接館借了一個教室,從班主任家里搬了一個煤氣罐,從北京同學的家中拿來了鍋碗瓢盆,開始包餃子,場面不亦樂乎。”陳旭老師笑著回憶說,“那時候大家還夸我搟餃子皮搟得很好。”還有一次,班里同學一起去妙峰山春游,騎著車到了山底,爬到一半天突然開始下雨,再往上走,雨就變成了雪。“當時路太滑,我們就找了一個破廟,避避風雪,那次登頂之行也就沒有完成。”20年后一次同學聚會,陳旭老師和大家一起重登妙峰山,完成了那次的未竟之旅。
陳旭老師一再強調(diào):班集體建設絕不能僅僅停留在活動上,決定班集體凝聚力的是一個班的風氣,這些是在日常的細節(jié)中形成的。也正是無11從一開始就形成的樸實、勤奮的風氣,才使得他們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
第二集體——體育代表隊:七年一路走來
除了學習上所在的自然班集體,陳旭老師的本科和研究生生活中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第二集體——體育代表隊。在代表隊,陳旭老師一待就是7年,從大二一直到研究生畢業(yè)。可以說,第一集體在學習上給與了陳旭老師不可替代的知識積累,而這個第二集體則拓寬了陳旭老師的眼界和視野,讓她能夠站在學校的層面來思考問題。
“我中學的時候就參加過體育訓煉,所以一入學就參加了體育代表隊。”這樣的一個決定對陳旭老師可謂影響終生。
“我們?nèi)胄5臅r候77級還沒有畢業(yè)。體育代表隊年齡跨度很大,有30多歲的運動員,也有像我這樣十多歲的,而且院系跨度也大,運動項目也多,所有的隊員都在西體育館一塊訓練。每天下午訓練的時候,西體特別熱鬧。前后左右籃球、手球、武術(shù)、體操、羽毛球隊都在一塊。”
當時,體育代表隊中有許多傳奇式的人物。其中一個對陳旭老師影響頗深的是陳剛。他是當時北京市大學生十項全能比賽的冠軍。由于是參加全能比賽,因此每一項都需要訓練,跟各個隊都有一起訓練的機會。“他當時年齡比我們大,而且也沒有太大的運動天賦,但是十分地勤奮刻苦。他到了哪兒,就能把那股勁傳到哪兒,你也就自然而然開始跟著他練。最可貴的是,他敢于批評,很有正義感,看到不好的現(xiàn)象,不管你年紀大小,也不管是不是干部,都能夠非常正直地指出缺點。”因此,“有幾個核心人物,不允許不好的苗頭發(fā)展成一種風氣,對一個集體的發(fā)展也非常重要。”陳旭老師總結(jié)說。
陳旭老師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建議每個同學除了自己學習的自然班集體之外,還可以去尋找一個第二集體。“不需要太多。會有取舍,但有助于擴大視野,也會有很多收獲。”(校團委組織部 供稿 襄樺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