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影视文化传媒在线看|果冻传媒91制片厂麻豆|性色网站|国产成人吃瓜网|麻豆文化传媒百度云|韩国黄色一级黄色片|成人电影区|糖心vlog是真的吗|黄瓜视频丝瓜视频香蕉视频|国产精品视频在一区鲁鲁,性感丰满美乳巨乳,蜜桔影院91制片厂,爱豆传媒陈可心作品名字

清華主頁 - 清華新聞 - 專題推薦 - 甲團評估20年 - 正文

在集體中成長

——專訪清華大學物理系朱邦芬院士

■學生記者 林茵

  采訪安排在理學院四樓朱邦芬院士的辦公室,經(jīng)過三層時,迎面的紅色磚墻上懸掛著數(shù)位著名物理學家的照片,而位于右下方的一張,就是現(xiàn)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朱邦芬院士的照片。

  朱邦芬院士1970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81年獲清華大學固體物理學碩士學位,在中科院半導體所工作近20年,2000年1月回到母校任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年4月起被聘任為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同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學部院士。

  采訪進行了約40分鐘,午后的陽光柔和地照進辦公室,一杯清茶在手,這位從事科學研究與教育工作多年的儒雅學者圍繞“集體在個人成長中的作用”這個話題,開始娓娓道來……

  回憶西南聯(lián)大的“三劍客”

  朱邦芬院士總喜歡給他的學生們講楊振寧、黃昆和張守廉三人在研究生時期的故事。他們同一年考上西南聯(lián)大的研究生,楊振寧的導師是王竹溪,黃昆的導師是吳大猷,而張守廉則師從于周培源。

  “當時西南聯(lián)大學生的物質生活很艱難,昆華中學為他們三個人提供了一份中學教師的工作和一間宿舍。”朱邦芬院士說道,“于是三個人就分享一份工作,同住一間宿舍。”又因為三個人的學習成績都很優(yōu)異,整天形影不離,所以被稱作西南聯(lián)大的“三劍客”。

  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的日子里,除了上課,學生寫作業(yè)、討論都是在茶館里,一壺茶可以泡一天,也不會惹人嫌。無論是在回寢室的路上,還是在茶館里,他們三個人都喜歡討論甚至辯論問題。“正是在這些討論中,他們三人加深了相互了解,成為幾十年的好朋友。”他曾多次聽黃昆和楊振寧院士說起當年三人一起討論的情形,“有一次他們在茶館里辯論量子力學中測量的意義,結果一發(fā)不可收拾,傍晚返回的路上在說,回到宿舍又繼續(xù)討論,直至熄燈后躺在床上他們仍在辯論,最后三人又從床上爬起來,點上蠟燭閱讀海森堡的《量子理論的物理原理》,然后繼續(xù)辯論。”雖然對辯論的具體內容三個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記不清楚了,但這次辯論碰撞出的學術火花還是給三個年輕人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朱邦芬經(jīng)常用這個故事鼓勵同學之間要多交流,多討論,相互促進。他認為,“清華大學最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是一批出類拔萃的學生。同學們應該在這幾年里,交上一兩個一生知己,奠定自己一生的努力方向,不枉來到清華幾年。”

  “團隊精神這個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要發(fā)揚光大”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標志著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中國人從此邁進了核大國俱樂部門檻。

  對于此時正在高中最后一年的朱邦芬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震動。“我們那一代人都覺得應該為祖國的核事業(yè)做點貢獻,于是就報考了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朱邦芬繼續(xù)說道,“我和顧秉林本科是一個班的,可以說那年工物系招收新生的成績是清華最好的。”

  朱邦芬回憶道:“文革前夕,大形勢是階級斗爭要天天講,但我們大學班級的同學關系還比較正常,相處比較融洽,沒有打小報告之類的情況發(fā)生。”那時候不排學分績,但大家心里也都有數(shù),他還說道:“學得好的同學也沒覺得有多了不起,學的差的同學也不會灰心,大家覺得學習成績好并不是唯一的判據(jù)。”

  “在文革中,我們班同學遇到‘復課鬧革命’都很積極去學習;而當兩派內戰(zhàn)激烈時,大多是‘逍遙派’,經(jīng)常一起打球、打橋牌。”朱邦芬說,“在那個有些動蕩的年代,我們班不僅照了畢業(yè)合影,而且全班同學能到的一個也不少,之后還一起聚餐。”

  畢業(yè)后,朱邦芬他們班有10名同學留在了清華,其余都分配到了外地,而朱邦芬也離開了清華,到江西的部隊農場勞動。談起自己的發(fā)展,朱邦芬感覺班集體對自己的影響很大:“有兩件事對我影響很大,”他講道,“有一次我到北京出差,順便來清華探望老同學,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都在努力學習。當時楊振寧訪問中國,提出要重視基礎研究。在周總理的指示下清華辦了四個研究班,其中一個是固體物理研究班。當時我們好幾位同學在那個研究班,那個學習氛圍對我觸動很大。”他停頓了一下接著說,“我當時在江西德興銅礦做個技術員,看到他們這么濃的學習氛圍,覺得我也應該努力學習。”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全國開始恢復招考第一批研究生,他回憶道:“因為顧秉林他們都知道我很喜歡學習、做研究,所以得到消息后就及時寫信給我,叫我準備參加全國研究生考試。后來我很順利地考回了清華,上了固體物理研究班。”想到這些,朱邦芬又補充道:“在我們班,我學習是最不用功的,很多時間看閑書,大家都比我刻苦。班里學習氛圍對我促進很大。此外,同學之間能夠互相幫助,一個好的班集體對于個人成長確實非常重要。清華人的團隊精神有悠久的歷史,當年清華學校的學生10歲出頭一點就來到清華園,朝夕相處8年之久。解放后清華成為多科性工科大學,學科特點使得團隊精神得以維持。如今清華已成為綜合性大學,我想團隊精神這個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們要發(fā)揚光大。”

  將近40年過去了,朱邦芬他們班的同學之間仍然保持著緊密聯(lián)系.每年至少有一到兩次的班級聚會。逢年過節(jié),大家都要湊在一起話家常、談心事。外地同學來北京,大家還不時小聚一番。“我們班有個同學在越南開了一家公司,今年年初邀請我們去越南玩,結果我們就帶著自己老伴,一共20幾人,在越南和柬埔寨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jié)。”

  “集體就是我們的家”

  朱邦芬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協(xié)作意識,鼓勵大家互相幫助,共同進步。“我感覺現(xiàn)在的學生喜歡扎堆,比如寢室和寢室之間有很大的區(qū)別,有的寢室整個寢室的人都喜歡體育運動;有的寢室整個寢室學習都不錯,而有的房間一人是電腦游戲迷,過不了多久,全室都傳染上了。此外像出國,選擇方向等事情,同學互相之間的影響很大。”

  2003年朱邦芬院士開始擔任物理系的系主任。在分析、總結以往幾屆畢業(yè)生的表現(xiàn)后發(fā)現(xiàn),一個班級的班風和領頭人非常重要。“班集體的建設非常重要,而班長和團支書往往扮演領頭羊的角色,領頭羊領的好,班級的班風就會好,這個班的發(fā)展也就好。”基于這個規(guī)律,從2008年起,基科8中屬于物理系管理的4個班的班長和團支書候選人要經(jīng)過答辯,然后由朱院士等院系相關負責的老師們進行篩選評定。

  基科1班是“清華大學優(yōu)秀班集體”。談起這屆學生,朱邦芬的感觸很深:“清華為什么好,歸根結底是學生好。天才學生之間相互可以學到的東西,往往比他們課堂上學到的還要印象深刻和有啟發(fā)性。真正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除了要在課堂上好好的教,更多的是同學間相互激勵,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自學、深入研究。老師的作用更多的是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學術環(huán)境,為學生指點方向以及答疑解惑。”基科1班里有幾個同學發(fā)起了一個學術沙龍,一起學習和討論一本研究生教材。“他們規(guī)定了討論的時間、地點和紀律,每人講幾章,還用書作者的名字給學習小組命名,堅持了一個學期左右,不僅學到了知識,還鍛煉了自學的能力。”朱邦芬說。

  物理系每周周一至周五的下午都會安排教授在辦公室里值班,而值班的名單也會在系內的網(wǎng)頁上公布,鼓勵同學前去向老師請教各種問題,傾述自己的心事。他講道:“此外,我們每個老師同時也是8個本科學生的導師,每個年級2名。我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增進老師和同學的聯(lián)系,同學和同學的聯(lián)系。”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比喻班集體,朱邦芬院士回答道:“班集體就是一個家。解放前在葉企孫先生領導下的老清華物理系,被大家公認為像一個和諧的大家庭,非常溫暖,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可能比家里兄弟姐妹還要密切。如果能達到這種理想的狀態(tài),那么我想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的集體很有價值,都會非常懷念她。”(校團委組織部 供稿 襄樺 編輯)

2008年12月05日 00:00:00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最新動態(tài)

清華大學新聞中心版權所有,清華大學新聞網(wǎng)編輯部維護,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