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駟:爭分奪秒的求學氛圍
●記者 程曦 學生記者 邢益瑞
作為國內(nèi)培養(yǎng)的首批碩士和我校土木系培養(yǎng)的首位博士,袁駟副校長對學位制度的記憶中并沒有太多富于儀式感的場面。然而,改革開放后首批研究生那股噴涌而出的學習熱情卻令他記憶猶新。
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原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浙大校長楊衛(wèi)……這些當年在清華不同專業(yè)求學的改革開放后首批研究生,都曾和袁駟一起,在主樓后廳的全校大課堂上認真聆聽《自然辯證法》、《線性代數(shù)》、《英語》等課程。主樓后廳很大,在黑板上書寫數(shù)學公式的老師離同學們也很遠,但這些都沒有阻礙他們的求學熱情。教室一開門,前幾排的座位馬上就被占上了,稍微去晚點兒就只能在后面站著聽課。
“那時候剛剛有學可上,而且又能有學位,所以我們這些人是爭分奪秒,憋了多少年的求知求學欲望都迸發(fā)出來了。只要有課上,我們就都盡可能學好;即使沒有老師教,我們自己也要學。”
有這么一個小故事:研究生《復變函數(shù)》考試前夕,大家吃完晚飯就開始抓緊時間復習了。看過多少遍的書還要再讀一輪,做過多少遍的題還要再做一回。這時,袁駟在一本書中找到一道難題,同宿舍三四個人立刻鉆研起來,恰好經(jīng)過的另一位同學也回宿舍求證了半個多小時。最后,還是袁駟率先解出了這道題。事有湊巧,第二天試卷最末尾的“爬坡題”恰好就是這道題目。后來從數(shù)學教研組傳來消息:這次數(shù)學考試,土木系考得最好。“當時就是這樣一種‘求’學的氛圍。”
袁駟讀碩士研究生時,導師龍馭球先生布置的題目他很快就做得差不多了,他又開始自己積極思考新的題目。“老師讓我們做到這兒,我自己得做得更高;老師給我一個題,我得double,再做一個題,當時就是這種狀態(tài)。”所以最后他的碩士論文題目是《旋轉(zhuǎn)殼應力分析的兩個問題》。在博士生階段和后來的科研過程中,他又就碩士階段自己選擇的題目進行了進一步的拓展研究,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科研之路。“獨立工作能力比較強,是前幾屆研究生的普遍共性。”
袁駟深有感觸地說:“學位制的實施為沉淀多年的大批潛在人才提供了進一步深造、提高和發(fā)展的歷史機遇,所以大家都倍加珍惜。在那個改革開放的最初年代,人們的積極性被迅速有力地調(diào)動起來,迸發(fā)出巨大的能量,這種效果是非常突出的。”(編輯襄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