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深”走向“博廣”
——訪馬克思主義學院蔡樂蘇教授
清華大學博士生學術論壇是清華學子交流思想、發(fā)掘靈感的平臺。學術研究從來都不是閉門造車,只有思想之間的交流才能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靈感。古語有云: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Mㄟ^博士生論壇,我們不再是埋頭鉆研的個體戶,我們在發(fā)表自己觀點的同時,也在關注別人的領域。我們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不知不覺中從“精深”走向“博廣”。
在清華大學博士生學術論壇即將迎來200期的時候,記者采訪了長期以來一直支持博士生學術論壇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蔡樂蘇教授。
蔡樂蘇教授認為博士生論壇的形式非常好,它為多學科的學生在一起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他表示,博士生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學校最高研究水平的代表,不同學科的研究生能夠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討論是非常必要的,這個過程可以啟發(fā)很多的想法;同時同學們在一起還可以交流各自治學的方法,這有利于博士生同學們了解其它專業(yè)的發(fā)展情況,擴大自己眼界,否則僅僅局限于自己的那個學科自己的研究領域,時間長了必然會造成思維的萎縮和靈感的枯竭。
蔡教授以人文學院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例,指出多學科的密切交流不僅可以促使博士生在多個學科中都有自己的發(fā)言權,而且也是清華的學術傳統(tǒng)。
針對多學科之間的交流,蔡教授說,這個問題其實也是“深和廣”的關系問題。博士生所做的研究固然是要“精深”但是也要注意研究的“博廣”,因為深和廣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分裂的過程,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廣度,研究的層次每上一步就要再擴一步,這就要求博士生在做研究的時候,只有多駕馭了幾個領域才能在某一個領域中再上一層。他強調,所謂的分科其實更重要的是一種表述問題的需要,并不是理解問題的需要,大家在理解一個問題的時候,對象是多層次,多方面的一個綜合體,所以同學們對各個方面都要力爭有一個了解,并同時能夠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深入的研究。具體到研究生做研究的時候,不但要專注于自己本領域,還要在其它的學科或領域中能夠抓住幾點或者幾個方向來開拓自己的思路和范圍,吸收其它學科或方向的專業(yè)知識和最新動態(tài),從而豐富自己本專業(yè)的知識體系和擴展自己的研究思路。這樣研究才會有活力,才有前進的可能性。
各個學科層面上的交流,還可以再上一個層面或者再換一個角度即: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尤其是對文化、科技等領域較為發(fā)達的民族或者國家的學習,而這個學習的過程就是交流的過程,而交流就需要交流的工具——語言,如果語言不通的話也就無法去吸收和消化這些優(yōu)秀的文明。早期的清華文科就很注意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在入學之初就會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了一門外語,入學后每年又要再選修另外一門外語,比如錢鐘書先生就是學習了8門外語的,后來的學者無法企及,這其實也正是清華優(yōu)勢的體現(xiàn)。
“作為清華的研究生,一定要有一個目標:能夠能夠在多個學科中有自己的發(fā)言權”蔡樂蘇教授說。
人類的文明發(fā)展本身都是有層次的,大學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也應該是一個有階段有層次的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清華應該起到引領的作用。蔡樂蘇教授希望清華的學生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要不斷地有意識地培養(yǎng)自己的能力,無愧于祖國和人民的期望。(研通社 供稿 襄樺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