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社會實踐中的一盞明燈
——記工業(yè)工程系赴哈爾濱醫(yī)療調查支隊指導老師關德旺
在工業(yè)工程系赴哈爾濱醫(yī)療調查支隊實踐活動開始之前,我被告知飲食中心的關德旺老師將要加入到我們實踐隊伍中來。一開始我是很疑惑的,在一個主要任務是醫(yī)療調查的支隊中,一位后勤系統(tǒng)的老師要如何定位呢?在7月份召開的后勤骨干工作人員參與社會實踐工作的會議上,我第一次見到了關老師。在所有與會的后勤老師中,關老師是年紀最大工作時間最長的。實踐證明,有這樣一位社會閱歷豐富的長輩參與到我們的實踐中,對我們的幫助確實很大。
會后,關老師和我一起確定了他在支隊中的任務,那就是確保實踐期間同學們的安全。他是北方漢子,性格直率,說得也實在:“你們搞這專業(yè)的東西我也不懂,我就是讓大家安安全全去平平安安回就行,帶點藥什么的,跑那么遠別得什么病。”在實踐過程中,關老師完美地完成了他給自己定下的任務。
實踐出發(fā)當天,為了讓我們趕上早上六點多的火車,關老師特地請愛人和朋友凌晨起來開車把我們送到車站。我們到哈爾濱就是一場大雨,雨后又是連續(xù)7天的大太陽。在烈日之下,我們走了三個城區(qū)發(fā)放了四百份問卷,調查了四所社區(qū)醫(yī)院和兩家大醫(yī)院,采訪了省市兩級衛(wèi)生系統(tǒng)相關人員。毒辣的日頭讓很多同學都非常不適。在這樣的惡劣環(huán)境中,我很慶幸有關老師來主持大局,讓我們能夠在炎熱的夏日不至于病倒。
在哈爾濱實踐的大部分時間里,關老師都在為我們張羅吃飯問題。作為紫荊園的經理,這可算是關老師的老本行了。他對食品衛(wèi)生非常重視,絕不去衛(wèi)生沒有保障的飯館,每頓飯都提醒我們注意飲食健康。支隊在哈爾濱的駐地是家小旅店,條件比較差,雖然號稱有24小時熱水供應,但實際上每天只有不到一個小時有熱水,空調大部分時候都不開,老板的態(tài)度也并不和善。在這樣的狀況下,難免有些事情需要溝通,這時也都是關老師出面來調解,避免了沖突的產生。關老師豐富的社會經驗對我們而言是寶貴的財富,如果沒有關老師,實踐中的棘手事情會增加很多。
最讓我們感動的是一個細節(jié)。每次集體行動時,支隊的同學們都是三三兩兩地走在前面,關老師一個人不緊不慢地走在隊尾。注意到這一點后,我們問關老師,關老師樸實地回答:“人生地不熟的,我怕你們走丟了,看著你們都在我放心。”
實踐七天,關老師就這樣默默地守護著我們。如果沒有他,實踐將會有更多的磕磕絆絆,進展也會更加艱難。關老師的照顧和鼓勵,是實踐中一抹最為明亮的色彩。他帶給我們的溫暖與感動,是我們最珍貴的回憶。(供稿 工業(yè)工程系赴哈爾濱醫(yī)療調查支隊支隊長 潘天驛 編輯 襄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