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寫皆為真實
——訪2011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得者陳之琰
學通社記者 樸美玲 宋洋

圖為陳之琰近照。
陳之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8級本科生,學習期間參加了近十次的社會實踐。2010年獲國家獎學金(綜合一等獎學金)和“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稱號,2011年獲清華大學第29屆“挑戰(zhàn)杯”學生課外學術(shù)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并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兩篇署名文章。
“好在一直懷著一顆平常心”
作為外國語學校的保送生,陳之琰很感謝清華沒有限制她的專業(yè),讓她得以接觸到真正感興趣的知識。初入清華,陳之琰并沒有想過會當“大牛”,更沒想過會拿特等獎學金。身邊的同學都帶著光環(huán),但她并沒有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她想只要好好生活和學習,不要掛科、不要留下遺憾就好。
幾年來來陳之琰也遇到過很多困難。她說:“困難有大有小,有些困難已經(jīng)解決,有些困難還在克服,但好在一直懷著一顆平常心。”
大一時,她在一門課上花了很多的時間,但結(jié)果并不理想。于是她開始分析存在的問題,發(fā)現(xiàn)自己在大一一年的學習還停留在高中比較應(yīng)試的層面,看的書不多,用的多是些“死方法”。總結(jié)了經(jīng)驗后,陳之琰更注重閱讀和積累,也開始有時間去選擇一些自己更感興趣的課程。
“書看得越多,說得越少”
書本無疑是陳之琰大學生活中最重要的導航者。雖然過程有時辛苦煎熬,但最終卻能收獲良多。陳之琰回憶起有門專業(yè)課的老師推薦過一本很難讀的書,剛開始她和其他的同學一樣,看了兩章就讀不下去了。但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她發(fā)現(xiàn)書本里有很多豐富的知識點,老師不會在課上講。同時,覺得對于專業(yè)領(lǐng)域的經(jīng)典著作,單從老師那里學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之后她每天上午7點到一教看一個小時,最終花了4個星期把這本書讀完,并在書上留下思考和批注。當時整個選課的同學中,也只有陳之琰一人堅持完整地讀完了這本書。
大三的時候課程和社工都不多,這給了陳之琰很多的時間看書。差不多每天的閱讀時間都能達到6-7小時。她說:“看得越多,說得越少。因為很多的事情不單純能用一兩個概念就說清楚,不少事情沒有表面上那么簡單。在閱讀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還要進行思考和消化,把抽象化的東西轉(zhuǎn)變?yōu)樽约旱睦斫狻!?/p>
“讓自己成為時間的主人”
陳之琰在時間利用方面頗有心得,她提到:“要過有規(guī)律的生活,讓自己成為時間的主人。是你在主宰生活,而不是繁多的事務(wù)在主宰你。”一直以來,陳之琰都保持著良好的作息習慣,每天堅持7點之前起床,12點之前睡覺。她認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會有所不同,重要的是在清醒的時間里不應(yīng)該被事情拖著走,而是保持自己的節(jié)奏。
陳之琰將大塊的時間用在學習上,而將社工等方面的瑣事放在中午或睡覺前的小塊時間里處理。在處理瑣碎的事物時,她習慣將各種事情分為4大類:重要且緊急的、重要但不緊急的、緊急但不重要的、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她會盡快親自做好,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則會制定計劃,并按計劃完成。至于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在陳之琰的生活中很少出現(xiàn),因為她會盡力把事情在重要但不緊急的階段做好。
“快樂需要有人分享”
陳之琰大學三年廣泛參加社會工作和學生活動,,她認為,人不能只為自己而生。把自己融在一個集體中,快樂能有人一起分享,悲傷能有人一起承擔。校園里的社會工作,更多的是一份對清華的愛,一份最原初的熱情,和一份對崗位傾心的投入。
陳之琰至今難忘在一次實踐中,聽到的一個共和國老將軍的故事。老將軍屢立軍功,但新中國成立后,他患上了癌癥,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完成工作,他離開了軍區(qū)回到農(nóng)村,做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在農(nóng)村,他出錢出力建起3座書庫、4座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梁、25里長渠道,但自己卻為了孩子的蚊帳到處借布票,妻子連續(xù)幾年都沒有做過一件新衣服。還有一次,陳之琰和同學到貴州一個最普通的村寨里實踐。他們帶著豬肉、油、大米到一家農(nóng)戶中,送去春節(jié)慰問品。“我看到他們家里什么也沒有,甚至連青壯年的勞力也沒有,只有一對老夫婦和他們的孫子。雖然家里窮,但滿屋子都是孩子的獎狀。老婆婆拉著我的手說什么也不肯放,她知道我們來自清華,她想我們把她的孩子帶出去,過更好的日子。”
社會實踐讓陳之琰對自己的事業(yè)有了深刻的思考,認識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意義。她表示:“窮困到極致的生活,或者真實的正義和溫暖,都發(fā)生在我實踐的路上。走到最基層的地方,能讓我這個來自大城市的孩子看到真實而立體的世界。真的和他們站在一起,才不會輕易地發(fā)表粗淺的觀點,也不會認為自己真的能改變什么世界,如果真的能為他們說真話,我想,就不枉此生。”
“在清華,我找到了自己未來能為之奮斗的方向”
陳之琰在大三參加了《人民日報》組織的活動“追尋”,是活動成員中唯一的本科生。這次活動她走到了江西和福建,期間發(fā)表在人民網(wǎng)上的博客文章點擊量超過8000次,并在活動結(jié)束后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了兩篇署名文章。這次“追尋”讓她真正體會到文字的力量,也確定了自己在做的事是有意義的。陳之琰這樣解釋自己為什么選擇新聞傳播專業(yè):“記者,記錄者也。讓我有機會去記錄更多人的故事,也將故事告訴更多的人;另外也讓我用一個不同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也思考如何去建設(shè)。”
回首再看大學四年間獲得的成長,陳之琰表示:“在清華,我找到了自己未來能為之奮斗的方向,我成為了比以前更為靠譜,也更有社會關(guān)懷的一個人。未來我要成為一個為人民說真話的記者,我所寫皆為真實,我能為昔日所寫負責。”
編輯:襄 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