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生志愿者:用志愿行動詮釋雷鋒精神
研通社記者 胡高辰 王芳
對于清華學生而言,提起“夏各莊”支教一般都不太陌生,從2008年起三年多來,清華大學開始與北京市平谷區(qū)夏各莊鎮(zhèn)的多所中小學合作,進行支教,為當?shù)貙W生開辟第二課堂,滿足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對多彩外界信息的好奇。2011年秋季學期服務對象1080人次,總小時數(shù)45小時。
不是心血來潮“學雷鋒”——樂于助人、真心奉獻的志愿活動,已經(jīng)成為清華每一個學生都會做也樂于做的一件事。不用說奧運會殘奧會、百年校慶這些重大活動時活躍的清華人身影,也不用看那些在邊遠地區(qū)希望小學和京郊民工子弟小學長期或短期支教的清華學子。單單是有人在操場丟失了錢物,也會有很多同學自發(fā)在BBS/微博等其他地方為失主轉發(fā)信息尋找失物;當有陌生人問路,同學們都會熱心指路,有時還會擔心地形復雜而專門帶路過去……
恰逢3月5日,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故事,看看清華園里的這些感動……
從“雷鋒精神”到“志愿精神”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人題詞發(fā)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偉大號召,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為“學雷鋒紀念日”。可以說,“雷鋒精神”陪伴著80后和90后如今這代大學生一起成長。
許昊,來自清華大學法學院的一名碩士研究生,2009年8月,他通過主動申請后一年的培訓考察與清華其他四名支教志愿者一起,踏上了神秘的西藏,開始了在西藏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西藏期間,他時刻以一個優(yōu)秀老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我,通過虛心求教、旁聽示范課程、參與教研活動等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從學生到老師的身份轉變并不容易,在他特意帶回來的備課本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各種顏色的筆跡,甚至還有學生的提問,教學后的思考記錄等等,這些無不記錄著那段時光的不易。
為了改變孩子們內向的性格,提高學生們對其教授的《應用語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形勢與政策》的學習積極性,許昊在課上不僅專門制作了PPT,下載了相關的視頻,更采取了課堂小型辯論賽、課前5分鐘“美文分享”、去八廓街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大家充分參與到課程中來,體驗學習的樂趣。辛勤的工作換來了學生對這位老師極大的認可,有學生說“老師,你的課為什么每周那么少呢?我們還沒聽夠!”
除了教學,許昊還帶領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共同在服務學校中承擔了非常繁重的行政工作。在整個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他們創(chuàng)造了西藏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活動的7個1工程,即組織召開了“首屆團學代會”、創(chuàng)辦了《西藏職業(yè)技術學院院報》并在區(qū)內公開發(fā)行6期,重新組建“院學生會”團隊,舉辦“首屆創(chuàng)業(yè)計劃大賽”和“首屆和第二屆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開展“學生干部骨干培訓”,籌備“首屆畢業(yè)典禮”等等。
在回校后,許昊曾在日記中這樣寫到“一年的時間已匆匆而逝。還記得當初選擇支教時那個信念,‘青年人就應該選擇祖國和人們最需要的地方,最需要的事業(yè)’。也還記得面試時‘不奢求做什么轟轟烈烈的偉績,但求盡己所能為這里的孩子,這里的人們做些什么’的承諾”。
柏睿,清華大學水利系研究生,在清華的五年時光里,從奧運會賽會觀眾服務志愿者到校園講解隊義務講解員,還包括各種助老、培訓、活動志愿服務,他的志愿經(jīng)歷出奇的豐富。
本科期間,每逢“十一”國慶節(jié)、“五一”勞動節(jié),柏睿都抽出休息時間參加院系組織的校園義務講解活動。進入研究生后,他找到了志愿講解的官方組織機構,于是報名加入了清華校園講解隊,有意識地加強自己的講解業(yè)務能力,更好地為參觀校園的游客做義務講解。
“校園義務講解讓我覺得做了一次清華的主人,在面對游客時,能驕傲地向他們講述清華的百年歷史和文化,我感到很自豪。”柏睿如是說。
“志愿者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簡單的重復,但是我一直堅信事無大小,價值一樣。”柏睿回憶起當時的志愿者工作時如是說。
清華百年校慶前夕,他膝關節(jié)半月板撕裂嚴重,手術后,還在恢復中的柏睿便積極打聽剩余的志愿者崗位,在聽說文津酒店有個基金會的駐點接待志愿者崗位后,立馬申請并幸運地獲得這一機會。最終在膝蓋僅僅恢復到勉強下地行走的情況下,柏睿堅持完成了從早到晚持續(xù)三天的高強度志愿服務,并且在咨詢接待、聯(lián)系溝通、后勤服務等工作中的出色表現(xiàn),獲得了基金會老師和其他志愿者的認可。
如今,“雷鋒精神”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它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順應了社會進步的時代潮流,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心靈旗幟。同時,志愿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特殊的名詞,美麗的清華園里,清華園里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地踐行著志愿精神,默默地奉獻著、快樂的付出著,投身社會公益事業(yè),宣傳和重現(xiàn)了“雷鋒精神”。
讓“志愿精神”深入大學文化
3月4日,在由研究生團委研究生會主辦的2011年春季研究生工作研討會上,黨委副書記史宗愷老師也談到“雷鋒精神”,并擴大為志愿精神和公益精神,希望在校學生能夠深入學習并實踐志愿精神,希望這種精神能夠成為大學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并于畢業(yè)之后能夠將這種大學文化傳播到社會。“雷鋒精神”是這個社會和時代的必然要求,弘揚實踐“雷鋒精神”也將成為當代青年的必然選擇。
截止到2011年秋季學期,清華大學僅紫荊志愿者研究生服務團共組織志愿服務活動8項,總計服務時間達789小時,服務對象2520人次,各院系承辦的志愿服務活動26項。
這一代80后的學子,是伴著雷鋒的名字、聽著雷鋒的故事長大的,學雷鋒做好事早已是我們心中最崇高的道德標準。2000年,每年的3月5日被確定為“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雷鋒的精神和行為,也伴著時代的步伐成長成為一個民族時代的精神,成為了青年人為國奉獻、為民奉獻、為社會奉獻的精神支柱。2008年,正逢中華民族百年盛事的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和公益精神更是偉大的奧運精神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奧運志愿者的笑臉成為了中華民族向全世界展示的一張最美麗的名片;2011年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清華學子以最美麗的微笑和最熱情的服務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校友返校,志愿者們的笑臉和熱情讓更多的人銘記,美麗的志愿之花開遍清華園。
今年3月2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書寫我們時代的精神史詩——論“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號召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社論指出,雷鋒精神對于中華民族和社會過去具有、現(xiàn)在仍然具有重大價值和時代意義。弘揚雷鋒精神,正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人民群眾的強烈呼喚、文明進步的堅實階梯。
雷鋒精神、志愿公益的服務精神,對于我們這個民族和社會的現(xiàn)在、將來,對于一個大學的精神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價值和時代意義,清華大學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滲透著一個志愿公益、敬業(yè)奉獻、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精神氣質,也為清華大學的百年來的文化積淀,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千帆競渡、百舸爭流,清華學子時刻都在努力積極的行動著,學習雷鋒,向雷鋒那樣奮發(fā)進取,像雷鋒那樣敬業(yè)奉獻,像雷鋒那樣有益于他人、社會和國家,共同書寫中華民族在這個偉大崛起時代的精神史詩。
編輯:襄 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