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人才工作會議系列報道之一
陸建華:胸懷理想 腳踏實地
● 記者 劉蔚如

圖為陸建華近照。
2010年12月,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副院長陸建華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突出貢獻者”稱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六部委聯(lián)合表彰的為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中,陸建華是教育部部屬高校中唯一的獲獎者。
回首2010年的秋冬之交,對于陸建華和他帶領的宇航中心團隊來說,那是一段緊張而又難忘的日子:10月1日晚,我國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導星——嫦娥二號衛(wèi)星搭載著他們研制的星載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DPC)編碼器,踏上了漫漫奔月之旅。10月10日,作為嫦娥二號任務的六大工程目標和四大創(chuàng)新技術的核心內容之一,LDPC編碼器和位于青島、喀什的地面站譯碼遙測終端按照既定計劃,參與了嫦娥二號任務創(chuàng)新技術試驗,結果顯示設備狀態(tài)良好、運行正常,遙測數(shù)據接收解調正常,試驗取得成功!11月8日,溫家寶總理為嫦娥二號月面虹灣局部影像圖揭幕,我國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消息傳來,陸建華和團隊的成員們,以及許許多多為嫦娥二號項目勞心勞力、獻計獻策的清華人都激動不已。
在榮譽的背后,在無數(shù)個加班加點、來回奔波的日子里,陸建華帶領著他的團隊為完成這項國家使命已經付出了近10年的艱辛努力。
清華三十載 幼苗長成樹
1981年,陸建華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電子工程系),在獲得碩士學位后留校工作至今。“在清華,我很幸運遇到了一批很好的老師,他們不一定直接教你,但是他們的一言一行會影響你!”陸建華說,“特別是老一輩的科學家和教授們,他們非常敬業(yè),發(fā)自內心地、實實在在地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做事情,這種精神對人的影響非常深遠。”
在這些老師中,讓陸建華深有感觸的包括電子系的教授吳佑壽院士。讀書的時候,陸建華就被吳老師殫精竭慮為民族和國家振興做實事的精神感動。吳老師始終不渝在通信與電子系統(tǒng)學科前沿從事開拓性的研究工作,他多次教導年輕人要圍繞學科國際前沿發(fā)展和國家產業(yè)發(fā)展重大需求,瞄準基礎領域進行創(chuàng)新性研究。在吳佑壽等老師的鼓勵、指導和支持下,陸建華帶領的跨校聯(lián)合團隊提出了發(fā)展多域協(xié)同寬帶無線通信技術的思路,為構建新型的體系框架提供可供探索的理論和技術途徑,成功獲得國家973項目資助,該項目也是我們國家無線通信領域的第一個973項目,其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良好的學術影響。陸建華說:“正是吳佑壽等老師的鼓勵和支持成就了我們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能夠將我們的創(chuàng)新理論和技術應用于探月工程嫦娥二號工程任務,與他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2010年,陸建華帶領的聯(lián)合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項目資助,每談及此,陸建華也總是感慨這與吳佑壽的長期指導和支持密不可分的。
還讓陸建華感到幸運的是他在清華遇到了關心、扶持年輕人成長的好領導。留校任教不久,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出現(xiàn)在陸建華面前——負責國營重慶716廠的某專用裝備研制工作。由于該裝備與常規(guī)的技術體制差別很大,使用環(huán)境苛刻,技術條件復雜,并無參考設計,且合作方相關技術基礎比較薄弱,研發(fā)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同時,該項目當時還面臨著與國內具有明顯優(yōu)勢的單位的競爭。
作為一名年輕的講師如何能擔此重任?時任電子系主任的董在望老師在認真聽取有關匯報后,毅然決定將這一項目交給陸建華去完成,并盡可能為他落實了一些條件。系領導和老師們的鼓勵與支持給了他堅定的信心,于是陸建華帶著一群比自己小不了太多的學生開始了這場“硬仗”。在整整3個月間,陸建華幾乎沒有回家吃過飯。但這些外人眼里的“苦”,在陸建華的心里卻是彌留至今的愉悅與成就感:“就是覺得這件事特別值得去做,尤其是遇到難題要去解決的時候,就覺得特別有意思,其他什么事都不重要了。”功夫不負有心人,項目研制按預定的計劃推進,很快便使合作方贏得了競爭優(yōu)勢,并最終成功地使該設備定型、批量生產、并裝備部隊。
這段讓陸建華印象深刻的經歷成為他人生軌跡的重要基點,不僅使他從此開始聚焦具有重大國家需求和應用需求的科技攻關項目,也使他逐漸具備了多方協(xié)作、知人任用的能力,這為他后來帶領團隊奠定了基礎。
1995年,陸建華舍棄了剛剛起步的事業(yè),由清華大學公派赴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這也是電子系為使年青人在學術上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而采取的舉措。在香港科大,陸建華主要從事無線多媒體通信編碼技術研究,當時還很少有人在這一領域開展深入研究。他利用做博士論文的機會,系統(tǒng)鉆研,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并于1997年開始在國際會議及國際期刊上發(fā)表相關論文,得到了許多國際同行的關注和認可。
1998年,回到清華任教的陸建華又按學校的安排動身前往英國薩里大學參與“清華一號”微小衛(wèi)星的研制。這顆由清華大學和薩里大學聯(lián)合研制的微小衛(wèi)星于2000年6月28日發(fā)射升空,它的成功發(fā)射是清華發(fā)揮綜合學科優(yōu)勢的一項創(chuàng)舉,也是陸建華等一批青年研發(fā)人員人生道路上一道閃亮的風景。“如果不是當年參與微小衛(wèi)星研制,后來也就不可能參與探月工程,我現(xiàn)在也不可能成為航天技術領域里的專家。”陸建華回憶道。
正是憑著一份認真和執(zhí)著的精神,陸建華牢牢地抓住了每一次機會,逐步在學術研究領域打開局面:他先后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973”基礎研究課題 “高性能多媒體通信算法及系統(tǒng)集成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新一代無線網絡多媒體系統(tǒng)、理論及其應用”、教育部重大科研項目 “多媒體無線接入技術及相關標準”等前沿研究課題;他本人也成為創(chuàng)新團隊帶頭人,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應用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如今,陸建華已經在清華度過了30個春秋,在這里,他從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師成長為學科的領軍人物,為國家空天信息領域的科技創(chuàng)新不斷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面向國家需求 凝聚團隊理想
1998年陸建華從香港科大畢業(yè)之際,盡管也有留在香港或到國外發(fā)展的機會,但到香港之前陸建華所做的某專用裝備的研制工作始終讓他念念不忘,他說:“這項工作看起來是研制了一項技術,但結果卻是這項技術在國家國防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做研究就是希望能夠做一些真正推動某一技術領域發(fā)展的研究。”正在這時,時任清華大學科技處處長的龔克前往香港科大訪問,他在與陸建華的交談中介紹了學校發(fā)展航天航空技術的設想和決心,明確表示希望陸建華回到學校,并建議其前往英國薩里大學學習微小衛(wèi)星技術。“回到清華以后我覺得很幸運。”陸建華說,“我有機會了解國家真正需要的技術,我們做出來的東西能夠被用上,這讓我又一次覺得在清華開展科研工作很有意思。”
在陸建華看來,從實際的需求中提煉出問題,再通過科學研究解決這些問題,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而最重要、最值得關注的需求就是國家發(fā)展的需求。
面向國家需求搞科研,這不僅是陸建華一人的理念,更是他所帶領的團隊共同的目標與追求。他的團隊有一個共識就是,面向國家的需求干事業(yè),再多的苦與累,再大的壓力與困難,都是值得的,也都無法與成功時刻的巨大滿足感和成就感相提并論。
從2004年初組建以來,陸建華的團隊就表現(xiàn)出強大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在團隊組建后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就研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LDPC編譯碼原型系統(tǒng),并通過計算機仿真和半物理仿真,初步驗證了LDPC編碼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得到探月衛(wèi)星總體和測控總體部門的初步認可。經過近一年的反復試驗和修改,2005年初,嫦娥衛(wèi)星應用LDPC編碼實施方案最終獲得一致同意,通過方案評審。2006年3月,國家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批復了LDPC研究項目的立項申請,五院總體部隨即向我校下達了相關工程研制任務書,陸建華和他的團隊自此“師出有名”,我校也成為唯一與探月工程總體簽訂工程任務合同、參與國家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的高校。2007年,陸建華和他的團隊完成了星上LDPC編碼器的產品化,測試表明該設備體積小、重量輕、功耗低,可使衛(wèi)星測控通信的可靠性和傳輸數(shù)據速率得到較大提升,該編碼技術被確定為嫦娥二號任務四大創(chuàng)新技術的核心內容之一。
“面向國家需求做科研,并力爭做大科研,小團隊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陸建華說,“團隊建設不僅是要做好團隊內部的工作,還需要有寬廣的胸懷,以小團隊謀求大聯(lián)合。”在研制嫦娥二號衛(wèi)星LDPC編碼器的過程中,宇航中心團隊聯(lián)合了電子系、信研院的老師,并得到了相關院系領導的大力支持;2006年,宇航中心團隊在學校組織、領導下,聯(lián)合電子系、航院、計算機系、信研院等近150人成功開展了XX空間綜合信息系統(tǒng)研制與空間試驗,為我校在國內該技術領域取得技術優(yōu)勢做出了重要貢獻;2008年,宇航中心團隊聯(lián)合電子系、信研院為我國某核心技術領域研究了新體制技術及創(chuàng)新算法,并在某用戶單位的組織下成功開展了飛行驗證,由教育組織的鑒定專家委員會認為在該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創(chuàng)新;2010年,宇航中心團隊聯(lián)合航院、電子系、信研院完成了國家863計劃XX空間載荷研制,并成功完成了XX空間飛行演示驗證,在我國尚屬首次。
面對成績,陸建華總是歸功于團隊的共同努力打拼,他常常夸贊自己的團隊“年輕、有想法、有干勁、素質高”。而如何使團隊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攻克下一道道科研難關呢?陸建華認為最重要的就是面向國家需求。他說:“個人的力量永遠是渺小的,能夠把大家攏到一起的是國家發(fā)展的需求。只要抓住國家需求,把它轉化成具體的技術需求,是不難凝聚起一批有志向、有能力的年青人的!”
塌下心 沉住氣 實干是不變的理念
從2004年初陸建華的團隊組建以來,這個包括了年輕教師、博士后研究人員、研究生和實驗技術人員的精干團隊,從未有任何一位成員因為個人薪資、獎金、加班費等問題向他提出過要求,每次評職稱時,大家也都相互謙讓。團隊的每個成員都能塌下心、沉住氣、干實事,這一點讓身為團隊負責人的陸建華極為欣慰。
在團隊里,陸建華常對年輕教師講,要塌下心來做事,要沉得住氣,只有這樣才能做出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才會被人認可,這是最重要的。陸建華本人也是這樣做的,自從選擇了投身航天、服務國家,陸建華就秉持實干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付出勞動與努力。“我從副教授到教授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在同齡人中評為教授算是晚的。”陸建華笑著說。雖然現(xiàn)在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人們要做到沉住氣并不容易,但是陸建華仍然認為,堅持實實在在的干事情是任何一個人和團隊獲得成長和發(fā)展的不二法門,而陸建華的團隊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
在陸建華的團隊中,匡麟玲是少有的“女將”,在我國衛(wèi)星網絡這個領域中,她在某項技術上可以說已是數(shù)一數(shù)二,經常得到同行專家的贊譽。而在團隊中,她總是任勞任怨,經常加班加點,只要團隊有需要,她總是盡可能加以配合。
殷柳國加入這個團隊的時候還是一名博士新生,面對LDPC編碼這樣一項困難的任務,他絲毫沒有退縮,果斷地回答“敢做!”在隨后的幾年里,他潛心研究編碼構造與實現(xiàn)技術,遇到難題的時候不吃飯不睡覺也一定要弄清楚,巧妙化解了多項技術難題,迅速成長為LDPC編碼技術的核心骨干。
團隊中主要負責衛(wèi)星地面測試設備、地面站譯碼遙測終端設備的研發(fā)和系統(tǒng)集成、安裝和任務保障工作的詹亞鋒,為了按期完成青島和喀什地面站的設備研制、集成與調試任務,就曾過上了北京、青島、喀什三點一線的“差旅”生活,為成功解決惡劣傳輸條件下可靠譯碼接收等工程實現(xiàn)難題做出了重要貢獻。
孫滌清、王海林在團隊中一直從事實驗技術、項目管理和科研服務工作。從項目萌芽期,到項目中期檢查,直到項目后期的設備交付、試驗計劃安排、試驗保障組織等,他們一直默默地做著方方面面“穿針引線”的工作。
團隊中黃振、王有政、葛寧,一方面勇挑重擔,承擔完成國家863計劃、國家重大專項的重點研究課題,另一方面把團隊的發(fā)展放在優(yōu)先考慮的位置,為團隊的發(fā)展積極出謀劃策;倪祖耀、裴玉奎是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肯干能吃苦,并培養(yǎng)了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如今再回憶起團隊一步步走來的艱辛歷程,陸建華感慨道,都是因為團隊的成員們能塌下心、沉住氣,整個團隊能夠實干到底,才能挺了過來。
今天,陸建華和團隊成員們絲毫沒有放慢他們前進的步伐。他們不僅致力于空天信息領域創(chuàng)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還努力將空天信息交叉學科發(fā)展成一個特色學科。他們仍在認準的道路上踏實前行、力求卓越。
(清華新聞網11月14日電)
編輯:欣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