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影视文化传媒在线看|果冻传媒91制片厂麻豆|性色网站|国产成人吃瓜网|麻豆文化传媒百度云|韩国黄色一级黄色片|成人电影区|糖心vlog是真的吗|黄瓜视频丝瓜视频香蕉视频|国产精品视频在一区鲁鲁,性感丰满美乳巨乳,蜜桔影院91制片厂,爱豆传媒陈可心作品名字

清華主頁 - 清華新聞 - 專題推薦 - 清華大學人才工作會議 - 正文

 

奉獻是一種幸福

———記2011年度“清華大學突出貢獻獎”獲得者陳皓明
 
 
記者 程 曦
 
 
  陳皓明 1947年生,1964年進入清華大學原冶金系(現材料系)就讀,1970年畢業(yè)留校,先后在微電子實驗室、工程物理系等單位工作。1982年工程物理系碩士畢業(yè)。1990年~1994年任物理系主任,1998年~2006年任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在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律研究中進行了深入探索和改革,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和一等獎各1次、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次、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次。2003年被評為 “北京市教育創(chuàng)新標兵”。1996年起先后擔任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專家委員會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專家組組長、“973”計劃新材料領域咨詢專家委員會專家。曾任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秘書長、全國工程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等職。
 
 
 
圖為陳皓明近照。 通訊員 隋思聰
 
  他是我國“文革”期間僅有的研究生班的畢業(yè)生之一,曾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學生奔赴物理學“圣地”哥本哈根大學進修,回國不久又在同齡人中率先晉升副教授,學術發(fā)展之路曾經在他面前大放光明。
 
  生性淡泊的陳皓明沒有想到,因為工作需要他一次次被推到管理崗位,從物理系到研究生院再到地學中心,前后做了二十幾年。曾獲得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等多項獎勵的他更沒有想到,因為在即將退休時被授予“清華大學突出貢獻獎”后,自己收到了那么多祝賀與褒揚。
 
  “做管理工作談不上有什么太大貢獻,在大學里,服務性是管理工作的本質屬性。如果把學校的目標比作建造雄偉壯觀的鋼筋混凝土建筑,那么教師是鋼筋,學生是水泥,管理工作就是幫助他們融合在一起的‘水’。我們要追求的,是做好這個水化作用,讓建筑物更加高大、漂亮。但當它矗立在那里時,你是找不到水的。”
  
  陽光下,陳皓明笑得謙和、淡然。
  
只爭朝夕的歲月
   
  1973年,根據楊振寧先生關于學習、研究基礎理論的倡導和周恩來總理的多次指示,清華的部分領導在“文革”的動蕩中試辦起中國當時僅有的一批基礎科學研究班。來自工物系的顧秉林,來自材料系的陳皓明,來自汽車系的范守善,來自精儀系的隋森芳等10多位留校“新工人”加入固體物理研究班這個新集體。由于“文革”的破壞,研究班期間他們只進行了半年多的脫產學習,但在日后的工作中,他們都成為各自領域中的佼佼者。
  
  “我后面做的工作,都和固體班這個‘根’有點關系。”回憶那段曲折反復,多次下工廠、進軍營、到山區(qū)勞動的歲月,陳皓明深有感觸。
  
  固體物理研究班的帶頭人熊家炯、張宏濤兩位老師嘔心瀝血,根據每個人的特點精心培養(yǎng),為每位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展空間。在這樣的教育理念引領下,研究班11名畢業(yè)生留任物理系固體物理教研組教師,承擔起開辦固體物理專業(yè)、建立和發(fā)展固體物理(后來改稱凝聚態(tài)物理)學科的新使命,這是物理系恢復和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一筆。更重要的,是那種在戰(zhàn)斗中成長、在實際工作中熔煉的精神,那種恥不如人、自強不息的品格。“我們這撥人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永遠不愿停歇。曲折的經歷給了我們生活的體驗,清華自強不息的傳統促使我們不斷努力,我們的‘學業(yè)生涯’似乎一直沒有結束過。”
 
  撥亂反正后,陳皓明第一批出國留學,又第一批奉命歸來。和同事一起承擔籌建固體物理實驗室的重任,在國內第一批從事掃描探測顯微術的研究,在物理系第一個拿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陳皓明認為,在清華他趕上了幾個好時期,學校給了他很多好的機會。是清華成就了他,對清華的熱愛始終是他努力工作的不懈動力。
 
帶領物理系奮力耕耘
   
  正當陳皓明摩拳擦掌準備在業(yè)務上精進探索時,一項任命把他推向了另一個重大挑戰(zhàn):1990年,42歲的陳皓明成為當時全校最年輕的系主任。他要管理的,是復系僅8年、條件艱苦的現代應用物理系(后重新更名為物理系)。
  
  復系之初,沒有系內的院士,沒有系館,經費匱乏,來自工物系和原物理教研組的260多人的龐大隊伍亟待整合。謀發(fā)展,是當時物理系的第一要務。在學校領導的支持和同事們的幫助下,在前幾任班子工作的基礎上,陳皓明和物理系的全體師生,邁出了發(fā)展道路上艱難而堅實的一步又一步:開源節(jié)流,盡量保證優(yōu)秀中青年學者的科研經費;加強教學,要求留校青年教師都承擔部分基礎課的教學工作;制定規(guī)劃、周密準備,在教育部基礎物理實驗室基地的評審中,清華與北大成為僅有的兩家入選者,物理學科的“小弟弟”終于艱難地擠進了“主流俱樂部”。
 
  當時的物理系,教學和辦公地點分散在清華園里多個不同的角落,人稱“八大處”。為了讓這塊孕育清華基礎科學發(fā)展種子的土壤能夠擁有屬于自己的園地,陳皓明花費了很多心血。時任物理系黨委書記黃賀生回憶說,為改善系里的實驗室條件,陳皓明一次次往返于 “八大處”之間。每個細節(jié)都爛熟于胸的他,甚至能精確說出物理系在工物館的房間共有幾扇窗戶……經過陳皓明和同事們的積極爭取,學校領導考察了物理系的教學實驗條件,使物理系又擁有了立齋的樓房,物理樓的建設也擺上了議事日程,這對物理系上下是個極大的鼓舞。
 
  包括物理學在內的數理學科樓的選址,一開始定在東門外,北京市建委也已經批準了相關規(guī)劃。對此,陳皓明卻有自己的想法:五道口一帶商業(yè)氣氛較濃,而校園西北一片靜謐的土地,正適合物理系和數學系凝聚內力,且能與附近的化學、生物系共同形成清華復興的理科群。改變成議,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為了物理系能有更好的發(fā)展,陳皓明依然選擇了向學校領導提出這一建議。張孝文校長仔細傾聽了他的闡述,馬上指示倪維斗、孫繼銘兩位副校長實地考察,最終決定采納陳皓明的建議,改變原有規(guī)劃。
  
  國慶50周年前夕,由建筑學院關肇鄴院士設計的理學院樓宣告落成,典雅而富有學術氣氛的紅色樓群靜靜矗立在校園西北角。由于關先生的杰出設計,理學院成為清華園的一個重要景觀區(qū),清華“紅區(qū)”、“白區(qū)”的格局和綜合性學科布局也不期然地形成。由陳皓明促成的這一轉折,至今仍在物理系傳為佳話。而在他做物理系主任的4年里,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陳浩明形容自己那時就像是“拉一輛車在上坡”,很辛苦,但物理學科的種子畢竟已在清華重新萌動出土,一心只問耕耘。
 
“研究”研究生培養(yǎng)課題
   
  從 1994年 到 1998年,身體欠佳的陳皓明擁有了難得的4年休整期,潛心育人和科研帶給他很大的樂趣。1998年,一臺性能很好的儀器剛剛到位,準備大顯身手,陳皓明卻又被調到了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的位置上,一做就是8年。
  
  這8年,正是“211”“985”工程相繼實施、中國高等教育飛躍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8年,清華在校研究生的規(guī)模從6400多人擴大到18000多人,研究生種類不斷增多。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樣令人眩目的增速下,清華始終堅持把質量作為人才培養(yǎng)工作最重要的標尺,研究生培養(yǎng)工作中的很多舉措引全國之先。
  
  研究生院副院長高虹教授曾與陳皓明共事多年,她欽佩地說,陳皓明是把研究生教育管理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的,他觀察敏銳、思考深入、見解獨到,大家都非常敬重他,也都很愿意聽他發(fā)表見解。
  
  以提高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為例,陳皓明帶領研究生院推出了博士論文隱名評審、博士招生改革、新博導研討會、博士生論壇等一系列重要舉措,其中每一項都經過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比如收集全校每位博導在研項目的數據信息,分析哪些項目有助于博士生培養(yǎng);比如調查了解每位導師所指導的博士生畢業(yè)去向,向學校提出對博士生進行就業(yè)引導的建議。陳皓明還曾經組織研究生院與生物系合作翻譯了海外一本關于分子生物學博士培養(yǎng)標準的小冊子,其中明確規(guī)定了該專業(yè)博士生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和科學作風,甚至細化到實驗操作具體步驟上的要求。這一將博士培養(yǎng)標準進行具體解析的參考文本在全校乃至全國范圍內被分享,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
 
  2002年,陳皓明倡議并組織在清華舉行旨在加強學術交流和培育創(chuàng)新氛圍的博士生論壇。2003年推出的首屆全國博士生論壇,更是點燃了全國高校以及國家科委各種層次、形式的博士生論壇的 “燎原之火”,為博士生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學術交流和思想碰撞提供了廣闊平臺。 
 
  2005年,陳皓明作為主要參與者的 《工程碩士專業(yè)學位教育機制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這項工作實際上為全國工程碩士培養(yǎng)模式和質量標準的制定樹立了一個范式。
 
  碩士教育轉型、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這些在全國范圍內影響深遠的關鍵性舉措,背后都有陳皓明和同事們的心血。他們歷時數年,與全校各院系部門合作進行了大量深入的基礎研究工作。此外,清華長期擔任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的秘書處單位,在陳皓明等人的努力下,組織開展研究生教育的政策研究和規(guī)劃制定工作,并多次與教育部學位辦進行交流和溝通,直接影響了學位辦的很多決策,推動了相關政策的出臺。
 
  “陳老師是一位學者型的研究生教育管理者。因為他的工作,清華保持了在全國研究生教育界的影響力。”這是高虹和同事們的共識。
 
清華是一種風格的傳承
 
  陳皓明在清華最近的“一份工”,是從零開始,擔任地學學科復建的負責人。從最初的“我是團長我是兵”到學科逐漸成型,在原科技部長徐冠華院士的推動和引導下,在地學引進學者、地學研究中心主任宮鵬教授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地學學科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今年上半年,清華師生發(fā)表的7篇 《科學》、《自然》雜志論文中,地學學科占到3篇。
  
  已經做過不止一次心臟手術的陳皓明,總是在不斷的奮斗和奉獻中。一次次犧牲自己所鐘愛的科學事業(yè),陳皓明不后悔:“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能有機會做一點對社會、對他人有好處的工作,應該感到欣慰。我真的覺得,能做點奉獻也是一種幸福。”
 
  陳皓明有一個獨特的“點火說”:其實每個學生都帶著一桶油,大學教師的責任應該是將它點燃,使學生產生自發(fā)向前的動力。清華工作四十載,無論在怎樣的工作崗位上,都致力于不斷推動教育理念、教學模式的變革,真正培養(yǎng)出具備創(chuàng)新力、創(chuàng)造力,在各種事業(yè)領域中擁有永恒不竭動力的學生———這是他一以貫之的努力方向。
  
  “在學校工作,最大的欣慰不是你在學術上取得多少成果,而是你做的工作對學生產生了什么效果。我們在清華工作了那么多年,總是希望清華‘萬歲’。一個人所能做的工作固然非常有限,但是如果能夠努力營造一種氣氛,形成一種風格、一種傳統,一代代人接著往下走,這個事業(yè)就是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事業(yè),一個有長久影響的事業(yè)。”
  
  從清華南門入校的南北主干道,曾經是京張鐵路路基。47年前陳皓明考入清華時,那里還是一條臟亂的土路。1972年,為了歡迎羅馬尼亞總統來訪,臨時決定把這條路改建成柏油路。陳皓明曾經奮戰(zhàn)數周,參加修路、挖坑、種油松的勞動。在那個物質條件極為艱苦的年代,記憶里充滿了汗水和辛勞。“但是現在回過頭來走那條路,看到我們親手種下的油松長得那么蒼勁挺拔,真是感到莫大的欣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陳皓明來說,這種幸福很相似。
 
來源:《新清華》 第1853 期

2011年09月26日 15:09:26

相關新聞

讀取內容中,請等待...

最新動態(tài)

清華大學新聞中心版權所有,清華大學新聞網編輯部維護,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