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志愿情暖校園 雷鋒精神薪火相傳
實習記者 蘇藝
汶川地震了,他們馬上獻血,一天就補充了北京血庫的十分之一,他們幸福地說這是“真情流淌,血脈相通”;臨終關(guān)懷醫(yī)院里,他們?yōu)槔先藪叩厥犷^,唱歌表演,老人舒展的微笑是他們最大的心愿;打工子弟學校,他們是“小老師”,輔導功課組織活動,他們說“舍不得孩子們的童年有一點灰”……當別人問起他們的名字,他們總是羞赧地回答:“我們是清華園里的‘雷鋒’”。
學習雷鋒 成為一名清華志愿者
“學習雷鋒好榜樣”,這首耳熟能詳?shù)男稍殡S著一代代青年學子的成長足跡。現(xiàn)如今,在清華園同學們學習雷鋒不再是個人行為,也可以加入到學校志愿者團隊中,在集體中提高自己、服務他人,合力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2006年,我校自主開發(fā)了紫荊志愿者注冊認證系統(tǒng),截至2012年底,我校紫荊志愿者注冊的總?cè)藬?shù)已超過20000人。據(jù)統(tǒng)計,近年來,我校每屆本科新生都有近30%注冊成為紫荊志愿者。而研究生志愿者也是志愿者的重要力量。10年前,首都高校唯一一支全部由研究生組成的志愿者隊伍就在我校誕生。發(fā)展到現(xiàn)在,我校研究生服務團已累計超過9000人次參與志愿服務,累計志愿服務時間超過50000小時。
踐行雷鋒精神、志愿公益服務,猶如一束溫暖的陽光灑滿校園的每個角落。志愿者們在食堂擦餐桌、收餐盤,為同學修電腦,義務掃雪……點滴之中,情暖校園。每到“五一”、“十一”假期的校園開放日,很多志愿者放棄了休假,選擇在校園擔當義務講解員。清華的歷史與精神,在他們口中講述,傳遞給來清華游覽參觀的每一位訪客。“做校園義務講解員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讓更多人了解清華精神,需要我們深入學習清華歷史、人文風物,這讓我自己也有很大收獲。了解清華越多,就越為自己身為清華人感到自豪,也更感到自己肩頭沉甸甸的責任。”軟件學院學生趙榮慶在擔任校園義務講解員后深有感觸地說。
紫荊花香 飄進打工子弟的心
清華志愿者們沒有將“學習雷鋒好榜樣”局限于校內(nèi),他們紛紛走出學校,面向社區(qū),建立起廢紙回收、愛心助學、耳針義診、朝夕相伴、愛心水等諸多服務社區(qū)老師、同學、后勤人員的長期固定項目。
很多時間里,他們還走向了農(nóng)民工子女。
“明圓打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居然不知道北京有幾環(huán)。有的孩子來北京四五年了,依然感覺北京很陌生、很小。”一位支教隊員在支教總結(jié)里心痛地寫道,孩子們的生活狀態(tài)讓他們意識到身上的責任。為了消除孩子們對城市的陌生感,明圓支教團隊制定了一整套體驗式課程活動。在“城市模擬”課堂中,支教隊把城市中的現(xiàn)實情境(包括醫(yī)院、銀行等)搬到學校里來,讓同學們闖關(guān)體驗。志愿者扮演的不僅僅是工作人員的角色,更是一名評判引導者,孩子們在游戲中逐漸學會了城市生活的技巧。為了更逼真地模擬城市,從物質(zhì)準備、場地設計,到紙幣、地鐵票、銀行密碼器、簡易的地鐵進出檢票系統(tǒng)道具的制作……無不凝結(jié)著隊員們的智慧和辛勞付出。
2009年,我校教育扶貧公益協(xié)會的一支隊伍奔赴內(nèi)蒙古太仆寺旗興盛小學支教,發(fā)現(xiàn)那里缺乏計算機教學設施。返京后,隊員們利用校內(nèi)閑置資源,發(fā)起“電腦傳愛”畢業(yè)生募集和社區(qū)募集活動。至今,志愿者們已發(fā)起多場“電腦傳愛”活動,組建北京15所高校“電腦傳愛”組委會,將募集到的電腦維修后送到西部貧困小學和農(nóng)民工子女的手中。“電腦傳愛”也發(fā)展為我校精品志愿公益類項目之一。
無償獻血 雷鋒精神傳遞生命的力量
2012年的一天,我校紅十字會收到了一面感謝錦旗。因為紅會的及時獻血,挽救了兩個鮮活的生命。這樣的錦旗,在學校紅會辦公室還有很多。
9年來,我校堅持開展無償獻血,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如今已形成“常規(guī)活動穩(wěn)定,應急能力強,獻血組織規(guī)范,獻血人數(shù)多”的良好局面。
2008年汶川地震,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也牽動著清華學子的心。第一時間,我校緊急組織救援災區(qū)獻血活動,號召同學們“真情流淌,血脈相通”。
梁蘇會,我校材料系博士研究生,她的生日恰好在地震第二天。收到獻血通知的短信,還未過生日的她急忙趕回學校,挽起袖子參加獻血。“當時誰都不敢離開,就擔心獻不上血,”全校千人排隊獻血,平均一站就是6小時。
僅僅一天,他們補充了北京市血庫近1/10的血量。
這次獻血,已經(jīng)是梁蘇會的第五次。在清華有個傳統(tǒng),那就是“逢七獻血”。每月的7號、17號、27號,北京市紅十字會都會到清華采血。很多人與梁蘇會一樣,延續(xù)并傳承著這個無償獻血的傳統(tǒng)。
2012年,我校先后舉辦女生節(jié)獻血、“512”獻血、畢業(yè)生獻血、主要針對新生的“第一次”獻血活動,還有8次成分獻血。一年里,全校725人獻血,共捐獻810單位,血量超過16萬毫升。
清華的獻血有清華的特色,“無償”、“自愿”、“科學”。不求物質(zhì)獎勵,動機單純,只求回饋社會,奉獻愛心。無償獻血活動讓更多同學體會到雷鋒精神的深刻內(nèi)涵,肩負起社會公民的責任與擔當。
紫荊志愿 弘揚雷鋒精神
2012年,在第九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yōu)秀獎評選中,我校紫荊志愿者服務總隊獲得“中國青年志愿者優(yōu)秀組織獎”,是本屆評選唯一入選的首都高校志愿服務組織。
從當初的學生紫荊義務服務隊到現(xiàn)在的學生紫荊志愿者服務總隊,整個隊伍的變化,不只是志愿者數(shù)量的增加。2008年奧運會期間,我校前校長顧秉林院士勉勵參加奧運志愿服務的同學:“清華大學一向提倡志愿文化,奧運志愿者正是這種文化的踐行者!”后來,校黨委副書記史宗愷提出“讓志愿與微笑成為清華學生的習慣”,一度成為我校推廣志愿公益的重要口號。志愿者中心主任陳杰說:“有核心理念,能夠吸引更多成員,引發(fā)認同感,增強組織凝聚力,更好地發(fā)揮志愿服務的能量,弘揚雷鋒的時代精神。”在這些核心理念的支撐下,我校志愿服務文化在悄然成長。
也是在第九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yōu)秀獎評選中,我校電子系李博洋、教育研究院陳朝松兩位同學獲得“中國青年志愿者優(yōu)秀個人獎”。像他們這樣的優(yōu)秀志愿者,在紫荊志愿服務總隊還有許多。
在2012年研究生團委、研究生會春季工作研討會上,校黨委副書記史宗愷提及大學校園里應有的大學文化時談到“雷鋒精神”,指出要把雷鋒精神的內(nèi)核擴展為志愿精神和公益精神,并希望這種精神能夠成為大學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在同學們走出校園后將這種大學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我做公益活動,本質(zhì)上也是在傳遞關(guān)愛,傳遞感恩,這就是我理解的雷鋒精神。特別期待那些我?guī)椭^的人將來有能力了,也去幫助更多的人,這樣這個社會一定會更加美好。” 志愿者陳朝松深有感觸地說。清華的“雷鋒們”將在未來的志愿服務道路上努力前行,將雷鋒精神扎根校園薪火相傳。
來源:新清華 2013-03-08 第19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