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jié)構(gòu)生物學界的“一公大師”
——記良師益友特別獎獲得者施一公老師
研通社記者 孫蒙蒙

施一公,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教16年,曾獲2次“良師益友”。2009年9月28日起,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13年,施一公當選美國藝術(shù)與科學院及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同年12月19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4月2日,施一公獲愛明諾夫獎,成為獲此獎項的第一位中國人。
一場學術(shù)講座中,他抱著雙臂、凝神靜聽,雙眼迅速掃描屏幕信息,大腦又一并在飛速運轉(zhuǎn)。問題一旦跳入,他便眉頭緊鎖,繼而舉手提問交流。這正是生命科學院的“大牛”施一公教授,在他身上似乎永遠看不到正午的慵懶、亦或深夜的疲倦。

施一公老師與畢業(yè)生合影。
清晨的時鐘剛敲響第七下,施一公老師已開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迅速查閱領(lǐng)域內(nèi)的最新文獻后,他走向?qū)嶒炇遥屯瑢W們聊生活、談科研。每當聽到實驗中的困難,施老師總是放下工作幫助學生一同分析、解決。“他親自指導學生做實驗,節(jié)假日也常陪著我們”,施老師的學生這樣回憶著。
施一公老師總是時刻關(guān)注著學生的情緒波動。在攻克國際競爭激烈的課題時,不斷遇到的瓶頸讓同學們都沮喪不已,心生退意。這時,施一公老師的一雙“火眼金睛”看出了大家的心態(tài)變化,“他鼓勵我們不要灰心,要勇敢地去嘗試一些新東西”,尚宇對施一公老師的教誨記憶猶深:“很多競爭激烈的課題,就是看誰能堅持到最后,誰最先放棄,誰就最先失敗,即使失敗,也要不留遺憾,不能敗給自己。”這一番話總能讓同學們?nèi)绱颉半u血”一般,鼓足干勁,攻克難題。

施一公老師參加接力賽。
“方法論”和“遵循邏輯”是施一公老師的學生們最耳熟能詳?shù)目蒲蟹椒āO啾扔陧敿壠诳⒂绊懸蜃樱蠋煾⒅嘏囵B(yǎng)學生學會做學問。他一直堅持:“博士期間最重要的不是發(fā)表論文,而是學會思考科學問題,掌握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同時在科研上,施老師總是鼓勵大家提出自己的想法,當觀點有沖突時,他也總是耐心地聽完,然后用形象的例子或具體的計算來說服學生。
雖為結(jié)構(gòu)生物學領(lǐng)域的大牛,卻始終淡泊與樂觀。施一公老師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激勵著周圍的人。他言傳身教,告訴學生“如何做學問”、“如何做學者”。
良師良言:
“當你迷茫,不知道將來該干什么的時候,不如做好眼前的事情。”
“很多競爭激烈的課題,就是看誰能堅持到最后,誰最先放棄,誰就最先失敗,即使失敗,也要不留遺憾,不能敗給自己。”
“博士期間最重要的不是發(fā)表論文,而是學會思考科學問題,掌握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良師故事:
在施老師身上我不光看到了他扎實的學術(shù)功底,也能感受到他在受到質(zhì)疑和挑戰(zhàn)的時候,能夠冷靜的思考,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每每想到我在爭辯的面紅耳赤的時候,施老師還能呵呵一笑,用平穩(wěn)的口氣和我解釋問題的樣子,我都會覺得敬佩和羨慕。
——學生任若冰述
他喜歡最大限度挖掘和鍛煉學生的科研潛力,每當處在課題關(guān)鍵的時候,他總是為我們講述其他課題組是怎樣在遇到困境時“不放棄,不拋棄”,用鮮活的事例感染我們,使我們重拾信心,熱情百倍地投入到自己的課題研究中去。
——學生李靜賢述
(清華新聞網(wǎng)12月4日電)
供稿:校研究生會 學生編輯: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