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都上清華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李琳佳

前一段時間朋友圈盛傳一篇文章,題目是“在清華大學就讀9-10年是怎樣一種體驗”,里面分享了很多本碩博都在清華的學長學姐學習生活和人生選擇上的心路歷程。其中最后一句話尤其觸動自己:有一種強烈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入清華。
雖然在清華正式學習才兩年多,我和這個園子的緣分卻已結(jié)下20多年。沒有清華,就沒有爸媽的相識相知,沒有我的出生,沒有我高考的時候幾乎順理成章地報考清華。清華教給我的東西,遠超過專業(yè)知識和社會技能。隨著年齡的增加,尤其是在清華學習生活過后,我才感受到父母身上的“清華精神”在潛移默化間對我的成長有多大影響。
一、自強不息
“一家三口都上清華”很容易被解讀為“一家三口都是學霸”。誠然,從小父母就很重視我各方面的學習,但這種重視并不以“成績”為最終目的,他們強調(diào)的是學習的過程、做事的嚴謹性。五歲的時候開始學鋼琴,每次練琴媽媽都會坐在旁邊,拿著專門的小本記錄今天彈了什么、效果如何、改進了哪些不足;小學的時候?qū)W奧數(shù),從來都是媽媽給我講題,很多時候題很難、老師都說可以不做,媽媽卻一直抱著草稿紙演算到深夜,用方程算出來以后又使勁想著有什么淺顯的方法能讓我理解,直到我徹底弄懂;中學的時候期中期末考試由于和升學掛鉤變得很重要,可媽媽從來沒要求過我考到多高的成績,只是要求我考前必須制定復(fù)習計劃、考后必須反思。現(xiàn)在看來,這就是“自強不息”的精神吧——永遠以高標準要求自己,不求什么結(jié)果,只為問心無愧。
二、厚德載物
我們家的氛圍一直比較自由,父母更沒有給我強調(diào)過什么“規(guī)矩”,卻一直不斷教育我做事的原則。“拼到最后拼得都是德行;先做人,再做事”成為我每次迷茫糾結(jié)的時候內(nèi)心的指明燈。爸媽面對日常瑣事時的真誠和善良,也深深影響著我。家里有了什么好東西,爸爸總想著親戚朋友里有誰需要的;工人來裝修,爸爸會請他們?nèi)ネ饷嬉黄鸪燥垺N疑狭饲迦A以后,經(jīng)常帶同學到家里吃飯,每次家人都熱情歡迎:爸爸一早開車去買活雞活魚、中午開車去清華接我們、有時候還會把同學送回去。他總說:“我當時上清華的時候,每次去北京同學家吃飯都可高興了,你同學肯定也這樣想。咱們家也有地兒,有機會你就多叫叫你那些同學過來,我們都歡迎!”
三、家國情懷
從小我就經(jīng)常聽到爸媽談?wù)摵芏啾容^深刻的問題。他們也不太會避諱我或者以“小孩子什么都不懂”這樣的話搪塞過去,而是歡迎我發(fā)表意見一起討論。他們的話題往往來自于日常生活與工作,而眼光往往卻著眼于國家社會:限號到底能不能控制北京的車流?高考政策是否合理?中國海外投資的困境在哪兒?于是我很早就開始關(guān)注和思考這些問題,心里也有了些許“悲天憫人”的情懷。爸媽一直吐槽我背叛了他們所學的工科而選擇了“虛頭巴腦”的經(jīng)濟學,可現(xiàn)在看來,最后選擇學習社會科學、研究我從小就關(guān)注的社會現(xiàn)象,其實還是受了他們的影響呢。
爸爸媽媽的大學同學們也教給了我很多。爸爸是光01班,媽媽是光02班,拜他倆所賜,每次他們同學聚會都是兩個班一起行動,我從小與這些叔叔阿姨都很熟悉,他們好像親人一樣一直看著我出生、長大、終于也上了清華。我總覺得他們談?wù)摰脑掝}和看問題的視角和其他叔叔阿姨不太一樣:更前沿、更深刻、視角更大。小時候聽他們聊天,往往是被那些話題吸引;長大了,自己的知識儲備足夠和他們交流甚至提問了以后,就更深刻地感受到他們性格中的優(yōu)秀——那種清華人獨有的大情懷大視野、不斷上進的精神、對己對事對人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
四、第二故鄉(xiāng)
如今,我自己在清華已經(jīng)呆了快三年,對這個園子都產(chǎn)生了深深的眷戀。尤其是上學期去美國交換的時候,經(jīng)常會想念大禮堂前的草坪、六教的天花板、桃李園的熱米線。清華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而我最幸福和驕傲的事情,便是這第二故鄉(xiāng)里依然有第一故鄉(xiāng)里的家人。每次開車送我回學校,我會跟爸媽開玩笑:“你們又回學校啦。”每次朋友圈里我同學分享什么清華的事情,我總會第一時間分享到我家三口的群里。清華是我的家,而我的家、我的成長里又潛藏著那么多清華精神,怎么可能不愛這座園子呢。
我家門口有片空地,一直想著種點什么提提氣氛。我說:“種紫荊花吧,顏色又好看,又有意義。”爸媽立刻贊同:“好!種兩株大的,一株小的!”我笑了笑,心里默默地想,其實多種幾棵也無妨,因為自己,也漸漸地“有了那種強烈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入清華”,就像爸媽一樣。
來源:《清華人》1980級畢業(yè)三十周年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