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jīng)抗戰(zhàn)歲月,永遠跟黨走
●學生記者 楊思維 通訊員 陳之琰 王雨琦 徐如馨
他們親歷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硝煙,他們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斗爭。
他們走過那段艱苦卓絕、頑強戰(zhàn)斗的崢嶸歲月,他們見證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
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他們身上深深烙印著清華的精神與氣質(zhì)。
讓我們跟隨他們的回憶,重走那段烽火歲月……
講述這個故事時,是在一個明媚的上午。年近九旬的宋玉芬老人安靜地坐在窗旁,精神矍鑠。
“今天是8月27日,一周后就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了,我很激動。”宋玉芬說,“我很平凡,但作為一名清華人,我希望能在此刻分享我的抗戰(zhàn)故事,分享勝利的喜悅、自豪和感恩。”
陽光映射在宋玉芬花白的頭發(fā)上,她的桌前放著一疊早已準備好的資料,上面寫滿了精心準備的文字,當年的故事娓娓道來……

人物檔案
宋玉芬 1926年生,1939年9月參加革命,1940年分配到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兒童演劇隊工作,積極投入到抗日斗爭中。1943年4月到達革命圣地延安,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chǎn)運動,經(jīng)過革命熔爐的錘煉,于1945年11月1日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4年考入清華大學機械類,畢業(yè)后留校工作,1987年離休后始終保持黨性,堅持關(guān)心他人、奉獻自我、服務集體。
發(fā)誓要打日本鬼子
“我是1939年9月參加革命的,從那時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76年了。”回憶起自己投身革命的開始,宋玉芬仍能記住每一個細節(jié)。
宋玉芬小時候居住的村子離縣城只有12華里,屬于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本該天真爛漫的童年,卻被戰(zhàn)爭的陰霾層層籠罩。1938年,縣城被日本兵占領,她當時正在縣城女子小學讀書,被迫失學回家,村子更是岌岌可危。
“一天凌晨,日本鬼子突然包圍了我們的村子,進行燒、殺、搶、掠。全村亂成一團,沒有辦法,只能躲到山后去。” 宋玉芬回憶說,“我媽媽抱著弟弟,跟隨逃跑的人們剛剛爬到半山腰時,日本鬼子突然用機槍對準手無寸鐵的人們掃射,母親和弟弟當場慘死在血泊中,奶奶因受傷過重,后來也離開了人世。”
“第二年,日本鬼子又來到村里,把房子都燒了,全村變成了一片火海。我死里逃生后想,我只是千千萬萬有著悲慘遭遇的其中一人,日本鬼子把我們逼得家破人亡,我該怎么辦?”帶著強烈的民族恨,宋玉芬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如論如何,我一定要打日本鬼子!”
就這樣,宋玉芬進入晉察冀民族革命中學讀書。那里的條件特別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很多人打了退堂鼓,但宋玉芬選擇了堅持。半年后,她被分配到唐縣抗日婦女救國會擔任秘書工作,抗戰(zhàn)之路由此開始。
投身革命大家庭
1940年,宋玉芬被分配到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兒童演劇隊工作,成為了一名文藝戰(zhàn)士。
“這是我參加革命后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在那里我們有時候需要單獨完成任務,也有和西戰(zhàn)團共同完成的任務,這些經(jīng)歷都很好地鍛煉了自己的革命意志和工作能力。那時我們到處宣傳抗日、做演出、寫街頭詩畫、散傳單、刷標語。在1942年秋季反掃蕩中,邵子南領導我們出版了貼在街頭的抗日宣傳壁報,比如《街頭文藝》和《覺悟》等,其中都有我寫的小短文,至今仍有26期收藏在革命歷史博物館里。”回憶起西戰(zhàn)團的革命時光,宋玉芬有說不完的故事,“那是一個革命的大家庭,在黨的領導下,老師們親如長輩,同志們親如兄妹,領導和老師們都特別愛護我們。”宋玉芬說,“直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那時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而那時建立的革命理想更是讓我一生受用。”
“我是在黨的懷抱里成長的。”宋玉芬至今仍清晰地記得那時老師們無微不至關(guān)心她的故事,“在西戰(zhàn)團,有三次轉(zhuǎn)移時都是老師們背著我過河的。在這樣溫暖的大家庭里,我發(fā)誓一定要為抗戰(zhàn)斗爭到底堅定不移,也讓我更好更快地成長起來。”宋玉芬說。
“我可找到黨啦”
“被敵人抓住怎么辦?”
“——死也不說!”
這是1942年宋玉芬作為培養(yǎng)對象與當時黨的干部的談話。已經(jīng)入黨70年的宋玉芬,對當初培養(yǎng)入黨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得知要具體審查、培養(yǎng)我入黨的時候,我當時就激動地哭了。”宋玉芬說,“黨教育我們,要有硬骨頭,只要是抗日的事,我都干,就連做夢都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1942年12月,宋玉芬被調(diào)到抗大(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各分校在各抗日根據(jù)地)二分校附中學習。后來,她隨抗大二分校附中1300多人奉命從晉察冀調(diào)到陜甘寧邊區(qū),經(jīng)長途跋涉,通過敵人封鎖線,于1943年4月30日到達革命圣地延安,后進駐隴東地區(qū),編入抗大七分校。她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和大生產(chǎn)運動,經(jīng)過抗大革命熔爐的錘煉,于1945年11月1日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在延安精神的培育下,我要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艱苦奮斗和英勇犧牲的精神。”宋玉芬說。
“我一天都沒有離開過組織,我要永遠忠于黨、永遠地為人民服務。”入黨七十載,這樣的信念從參加革命開始到今天,宋玉芬一刻都沒有改變過。
“我就是要學習”
1950年,宋玉芬懷揣著“我就是要學習”的信念來到北京。1954年,正值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之際,國家亟需大量優(yōu)秀人才,一心好學的宋玉芬便毫不猶豫地參加了高考,學習成績一直很不錯的她,第一志愿報考了清華大學機械類。
順利進入清華大學機械類后,宋玉芬被分配到當時的動力機械系汽車拖拉機專業(yè)學習。學習上宋玉芬總是能夠嚴格要求自己,1958年,宋玉芬被提前一年抽調(diào)到的汽車拖拉機教研組做黨支部書記。從支部書記到動力機械系總支副書記,機械系、電力系副書記再到保衛(wèi)部的工作,宋玉芬曾任校機關(guān)(人事處、武裝部、保衛(wèi)部)黨總支書記及校機關(guān)黨委副書記。在清華的工作生涯里,宋玉芬經(jīng)歷了成功和付出,也經(jīng)歷過“文革”被“打倒”和被“監(jiān)改”,但這些都未曾改變過她對黨的事業(yè)的信心和忠心。“暫時的艱難困苦不算什么,我一直堅守著黨的理想信念。”或許就是這些內(nèi)心的強大力量,使得宋玉芬始終保持黨性,堅定不移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奉獻自己的一生。
“現(xiàn)在的生活很幸福”
1987年10月,宋玉芬從工作一線退了下來,可這并不能阻擋宋玉芬“老黃牛”的精神,心懷“人生的價值就在于奉獻,干部離休志不休,黨員離休黨性不休”的信條,她依舊關(guān)心他人、奉獻自我、服務集體。
如今,宋玉芬的生活非常安定。“我很知足,很幸福,過去受過苦但現(xiàn)在生活好了,祖國繁榮了,我趕上了好時代。”說起祖國當前的變化,宋玉芬很激動。
“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宋玉芬一直鼓勵青年人勤奮學習、刻苦學習、終生學習。“清華的學子應該珍惜寶貴的學習機會,要繼承和發(fā)揚清華優(yōu)良傳統(tǒng),做高素質(zhì)的創(chuàng)新拔尖型人才和棟梁之才,一定要拿出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那股勁兒來!”。
如今宋玉芬每天仍堅持學習,“要時刻在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努力做到政治堅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宋玉芬說,“未來我還希望能為黨再做點力所能及的工作,這是因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生命不是屬于自己的,而是屬于黨的,我入黨時就把自己的生命和一切都獻給了黨,我要永遠對黨負責,永遠跟黨走!”
(本文在采寫和編輯過程中得到離退休工作處的大力支持,特此鳴謝。)
攝影/楊思維 設計/姚遠
本文轉(zhuǎn)自《新清華》第20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