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zhàn)·機遇·擔當
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彭林
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如同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是教育界重理輕文、政府部門重實業(yè)輕理論的現(xiàn)象,籠罩一切,令人文學科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充分的發(fā)展。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歷史時刻,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何以自處?學科前途何在?圈內人士每每感覺迷茫。5月1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展示了中央對振興哲學社會科學的前所未有的魄力與決心,立意高遠,目標清晰,超乎想象,必將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作為一名人文科學工作者,我深感鼓舞。其中印象最深的有如下幾點。
首先,中央把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地位提升到與自然科學同等重要的地位,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過去,我們在把建設現(xiàn)代工業(yè)、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科技、現(xiàn)代國防等“四個現(xiàn)代化”作為國家發(fā)展綱領的同時,幾乎忽略了哲學社會科學的存在和發(fā)展,使之成了“聾子的耳朵”,成了有也可、無也可的“邊緣學科”。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fā)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這一提法,從宏觀視野肯定了哲學社會科學的偉大歷史貢獻,直接導出了這一學科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當前面臨的局勢錯綜復雜,可謂前所未有。如果哲學社會科學繼續(xù)缺位,我們就會陷入盲目,不知所終。因此,“新形勢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習近平的講話無疑將喚起全黨、全國民眾對哲學社會科學的關注,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春天已經(jīng)到來!
其次,習近平提出,要把“努力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作為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與系統(tǒng)工程,這既有理論層面的意義,也有社會實踐的意義。哲學社會科學涉及思維與社會生活等各個層面,其核心則是塑造民族精神。習近平提出“要實施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構筑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fā)展體系”,把人的教育與進步與學科發(fā)展糅為一體,將使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更實際、更有能見度。此外,習近平還提出,這項工程要從“頂層設計”開始做起,非常正確。由于種種復雜的因素,目前哲學社會科學界處于各行其是的狀態(tài)。這既有體制上的問題,也有學術上的原因。如何凝聚共識、形成合力,絕非易事。需要做的工作太多,而這是成敗的關鍵,希望中央下大力氣做好。
第三,哲學社會科學家要面對現(xiàn)實、解決問題。馬克思說:“從來的哲學家們都在于如何解釋世界,而重要的是改變世界。”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歷史變革過程中,無數(shù)的新問題需要我們從理論高度作出解釋、提出解決方案。哲學與社會科學工作者不能躲在象牙塔里討生活。習近平希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國發(fā)展和我們黨執(zhí)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有在歷史發(fā)展的巨大變革中真正做出自己的貢獻,才會得到全社會的尊重。中國的知識精英,歷來有家國天下的情懷,有敢于擔當?shù)淖杂X。“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成為賡續(xù)不絕的人文傳統(tǒng),理應在新時代得到傳承弘揚。
第四,學術應該服務于本民族的發(fā)展,為社會提供哲學思維、理論指導與文化營養(yǎng)。任何國家的學術,都必須以社會實際為研究起點,由此提煉出來的學術要與民族自身的實際渾然一體、血脈相連。習近平指出,建設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具體而言,就是要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繼承性、民族性,這才是學術文化生命力的源頭之所在。今天,我們強調學術的民族性,有其更為深遠的意義。中國是獨立于西方文化之外的文明系統(tǒng)。幾千年來,世世代代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在經(jīng)歷了近代以來的風雨與曲折之后,新的民族復興正在到來。在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之后,我們的文明將何以自處,將如何引領“中國夢”的實現(xiàn)、再度發(fā)皇?
毋庸諱言,當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博弈,正借助于強大的、無處不在的媒體,在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上展開。這場博弈的實質,說到底是中華民族能否為人類提供一種不同于西方的社會發(fā)展模式。如果能在中國做出雄辯于世的樣板,那將是中華民族對于人類的杰出貢獻。這需要自然科學界的共同努力,也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設計與規(guī)劃。
實現(xiàn)“中國夢”,是我們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yè)。楊振寧先生說,人類在21世紀最偉大的事件,是中華民族的復興。能夠親身參與其中,接受挑戰(zhàn),把握機遇,勇于擔當,成就一流的學術,是我們人生的幸運,我們應該無愧于這一時代。
編輯:襄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