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位學生都享有一流大學的成長發(fā)展機會
——清華大學學生“新資助體系”建設十周年回顧與展望
2016年8月17日清晨,張鳳強,這位來自云南小山村的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帶著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和學校提前發(fā)放的路費、生活費,走進了清華園。他在迎新現(xiàn)場收到了邱勇校長贈送的愛心大禮包,并通過“綠色通道”繳納了學費住宿費,開啟了自己嶄新的大學生活。
從助學貸款到無償資助
早在1997年全國高校學費改革時,清華大學就提出“絕不讓一個勤奮而有才華的學生因為家庭經(jīng)濟困難而輟學”的資助工作目標。2004年,學校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其時雖已實現(xiàn)了“不輟學”的目標,但大量的學生經(jīng)濟困難要通過申請國家助學貸款來解決。
“當時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給畢業(yè)生打電話催還助學貸款,學校資助中心的老師回憶說,“我們心里都很不是滋味,給剛畢業(yè)的學生打電話,不是關懷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與人生規(guī)劃,而是催著還錢”。依靠貸款解決經(jīng)濟困境給在校生的日常生活和畢業(yè)后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和負擔,甚至造成部分學生“因工資而擇業(yè)”的短視行為。
為解決這一問題,2006年清華大學開始建設新的家庭經(jīng)濟困難本科學生資助體系,提出“以需要為原則”的工作出發(fā)點,強化學校在資助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工作中的直接責任,強化學校在資助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工作中的育人目的。
“以需要為原則”,意味著所有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為了完成在清華的學業(yè),有多大的經(jīng)濟需求,就必須有多大的資助供給。
供給從何而來?答案就是“強化學校在資助工作中的直接責任”。看似一句普普通通的話,意味著在當時國家投入和社會捐資尚有不足的情況下,學校要自己想辦法承擔起經(jīng)濟資助不足部分的籌款責任,加大資金力度。為此,學校確立了“兩個增加”的工作途徑:一是加強在校友、社會各界當中籌集捐款的工作力度和加大學校的直接投入,特別是增加留本基金的籌款力度;二是大幅度增加校內勤工助學崗位數(shù)量,同時提高崗位的質量和層次,讓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通過適當?shù)膭趧尤〉檬杖耄玫藉憻挕?/p>
經(jīng)過幾年探索,學校逐漸確立了“以助學為目標,以需要為原則,以育人為根本”的基本方針,秉承“兩個強化”的工作理念,通過“兩個增加”的工作途徑,最終在2009年就實現(xiàn)“兩個全部”的工作目標,即新覆蓋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全部學生,以及家庭經(jīng)濟特別困難學生的全部基本求學費用。
1998年,清華大學在全國高校中首次為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開通綠色通道。

2016年,邱勇校長到“綠色通道”迎新現(xiàn)場為新生張鳳強發(fā)放一整套《愛心紀念封》。
“三次談話”確保精準資助
準確認定困難生是做好資助工作的基礎。為了確保資助工作精準到位,學校在困難生認定工作上采取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舉措。
熱能系的研究生蔣河川作為2016級新生的輔導員,參與了困難生評議工作。從當年的受助者到今年的資助工作者,他格外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新生報到前,他就在暑假從網(wǎng)上下載了熱能系所有申請資助的新生《家庭經(jīng)濟狀況調查表》,并與院系老師根據(jù)表格信息為每個學生制定了大學四年的個性化一攬子資助方案,在報到當天給新生們送上一劑“定心丸”,并通過與新生的現(xiàn)場交流初步了解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
新生軍訓期間,蔣河川與班主任、院系負責資助的工作助理一起,與每個申請資助的學生進行逐一談話,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情況,鼓勵學生不要擔心經(jīng)濟上的問題,并綜合考慮學生在校消費情況,經(jīng)過院系討論、全校評議等環(huán)節(jié),最終確定學生的困難等級和修正后的資助方案。
助學金發(fā)放后,蔣河川與每個獲助學生進行了第二次談話,幫助同學們制定財務計劃,并告知同學們所獲助學金的名稱、額度、來源,倡導并指導學生給捐資人寫感謝信等。
助學金評定半年后,院系老師們還要就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及個人表現(xiàn)進行跟蹤評估,和學生作進一步的交流,并將評估結果作為下一年度評定助學金的重要參考信息。
為使認定工作更加科學、合理,學校還建立了計算學生經(jīng)濟生活指數(shù)的計算模型,并將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到的學生家庭情況放進模型中進行全面綜合分析,從而將困難生認定工作從單一認定發(fā)展成綜合認定。
三次面對面的深入談話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國家、學校和社會各界對清華學生的厚愛與關心,使他們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樹立了艱苦奮斗和自立自強的意識,并教育學生飲水思源、回報社會,傳承資助育人精神。

2006年,時任校黨委書記陳希、校黨委副書記陳旭以及全校共160余名學生工作教師參加會議。

學生處、基金會、校友會和院系學生工作組共同討論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助方案。
十七載家訪共同成長
1998年,百年不遇的洪災席卷祖國大地。1999年暑假,清華大學的老師們在學校和學生部的統(tǒng)籌下,組成了第一支走訪小隊前往黑龍江和吉林,拉開了走訪工作的序幕,這一堅持就是17年。走訪“進家門、嘮家常”,了解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及時調整資助政策,做到讓學生放心上學、安心讀書,部分家庭經(jīng)濟困難新生在進入清華大學之前就先見到了清華大學的老師們,提前感受到了學校給自己的關注和溫暖。
學校資助中心的吳雅茹老師已經(jīng)快70歲了,17年來她一直堅持參與家訪工作,提起走訪過的學生,每個人的信息她都了如指掌:誰是縣里第一個清華學子,誰的父母身體不好需要照顧,誰家的房子太簡陋今年正在維修……用吳雅茹老師的話說,走訪讓她深入地了解這些學生,與他們成為了好朋友,學生有困難都愿意主動與她講,使得她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幫助。
17年中,走訪小組從大漠戈壁到江南水鄉(xiāng),從中緬邊境的小村寨到海拔四千三百多米的藏區(qū),足跡覆蓋了祖國大陸地區(qū)的所有省區(qū)市,每年行程都達上萬公里。這種“走上門的關懷”讓資助延伸到學生背后的家庭,加深了學校與困難生家庭的聯(lián)系,讓家長在了解學校資助政策的同時,更對學校的資助充滿信心。

1999年,清華大學有組織有計劃的第一支走訪分隊赴黑龍江、吉林兩省看望學生。

2007年,時任校黨委副書記陳旭赴河南看望經(jīng)濟困難學生家庭。

至此,學校通過17年的走訪覆蓋了祖國大陸所有地區(qū),給我們的學生們送上了最真切的關愛。
“校友勵學金”工程傳遞清華精神
學校從2006年起發(fā)起“校友勵學金”工程,倡導畢業(yè)校友積極捐款幫助在校生度過經(jīng)濟難關,得到了廣大校友的熱烈響應。截至2016年,捐贈勵學金的校友已達2.7萬人次,共有1萬多人次的家庭經(jīng)濟困難在校學生獲得校友勵學金,發(fā)放總額約占清華大學資助總金額的三分之一。
在校友勵學金的捐贈過程中,有很多令人感動的故事。“解放戰(zhàn)爭時期清華老校友勵學基金”是1946年清華由昆明復員回北平到1948年底清華解放這一特殊的年代曾在清華學習的358位老校友,在2010年向母校百年華誕獻禮,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點滴積累設立的。老學長們退休金都不高,但是他們還是愿意捐助出來幫助在校生渡過難關,并經(jīng)常與學生們談心交流,用自己的故事鼓勵同學們把貧困看作是激勵成長的精神財富,并要力所能及地幫助其他同學,就像當年老學長們手拉手、互相幫助度過困難。學長的箴言樸實無華、情真意切,是同學們可終生受益的寶貴財富。
近年來,很多當年受助的年輕校友也加入到校友勵學金的愛心傳遞中來。2011年4月,“清華校友-雷璧芬林連清勵學金”的捐贈者之一雷璧芬學長收到校友寄來的一筆錢,并表示自己當年受到這個勵學金的支持,今后每年都會捐資1000美金作為‘雷璧芬林連清勵學金’資金的一部分,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在每年的校慶期間,學校都會舉辦校友勵學金頒發(fā)大會,邀請捐助勵學金的校友們回校與受助學生見面交流,受助學生也借此機會向校友們表達謝意。用邱勇校長的話說,“這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大會”。 “校友勵學金”是校友參與和支持母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直接渠道,它不但為新資助體系的全面實施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更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校友的精神激勵,這成為傳承清華精神的獨特方式。

2006年啟動校友勵學金工程后舉辦的校友獎學金、助學金大會。

校友勵學金大會現(xiàn)場受助學生代表向校友代表贈送禮物。

2016年舉辦的校友勵學金大會,會后校領導和捐贈老學長們的集體合影留念。
勤工助學鍛煉意志品質
自2003年起,學校逐步建成了下轄10余個分隊的勤工助學大隊,設立30余種崗位,每年超過3300人次上崗。學生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崗位上通過樸實的勞動緩解經(jīng)濟壓力,鍛煉自己的品質和能力。
現(xiàn)在瑞士攻讀研究生的王沁曾是勤工助學大隊的大隊長,從大一時的愛心報亭助理分隊的一名普通隊員,成長為大隊長,他認為勤工這個大家庭給予了他很多。“最初剛加入的時候確實沒有很多想法,只是想掙點錢讓經(jīng)濟寬裕一些”,王沁笑著說,“但是最終的收獲遠比這更多。勤工這個家庭的每個成員都對我?guī)椭艽螅麄兘虝胰绾螣釔垡环莨ぷ鳎绾胃玫赝度氲阶约簾釔鄣墓ぷ鳎绾螢檫@份熱愛的工作貢獻自己的價值”。
在解決個人經(jīng)濟需要的同時,勤工助學大隊的學生們還自發(fā)開展了“愛心勤工”活動,將自己獲得的部分勤工報酬捐獻出來,資助低年級的困難生完成學業(yè),在校園內營造了“自助助人,傳遞希望”的良好氛圍。
除了勤工助學大隊,校園里的受助學生還自發(fā)成立了多個愛心公益社團,同學們通過山村支教、愛心敬老、義務植樹等多種形式,用自己的行動回饋社會,傳遞愛心。2015屆畢業(yè)生“玉樹抗震救災小英雄”尕朋自幼喪父多次輟學,在學校助學金幫助下順利完成學業(yè)。為了將這份關愛延續(xù)下去,他在家鄉(xiāng)玉樹參加支教,將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與孩子們分享,鼓勵他們走出家鄉(xiāng)看世界;并在畢業(yè)后主動選擇回到玉樹建設家鄉(xiāng),從事當?shù)氐木珳史鲐毠ぷ鳎?ldquo;能為別人服務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

尕朋(右三)回到家鄉(xiāng)青海玉樹做了一名基層選調生,負責當?shù)氐木珳史鲐毠ぷ鳌?br /> 
勤工助學大隊原大隊長林奎成現(xiàn)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工作。

清華大學唐仲英愛心公益社團集體合影。

清華大學思源公益社團在高校交流會表演節(jié)目后的合影留念。
八千學子受益新資助體系
從2006年到2016年十年間,新資助體系“助、勤、獎、貸、補”的資助總額增長了62.2%。作為新資助體系的主體,助學金項目從60項增長為215項,增長了258%,助學金總金額翻了兩番,人均獲助學金額度也增長了217%。勤工助學年設固定崗位超過3000個,年發(fā)放報酬總額提高了37%。年發(fā)放獎助金總額翻了近一番。年發(fā)放困難補助額度增長了148%。各項無償資助穩(wěn)步增長,使得助學貸款(臨時借款)總額下降了55%。十年中,共有8000余名在校貧困生獲得了資助,放下經(jīng)濟負擔投入學習生活中,完成了自己的學業(yè)。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獲助率達100%。
清華大學始終強調學校在資助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工作中的直接責任,不斷加大學校投入和籌款力度。在“助、勤、獎、貸、補”的資助格局中,助學金占比從29%提高至61%,助學貸款(含臨時借款)占比從44%下降至12%。助學金比例的不斷提高,大大降低了學生畢業(yè)后的還貸壓力,實現(xiàn)了學生資助工作的目標。
多年來的清華大學學生基礎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本科生認同“學校幫助經(jīng)濟困難同學應對經(jīng)濟問題”的比例超過97%,對“經(jīng)濟資助”在學校生活性資源的滿意度中名列前茅。很少有學生因為經(jīng)濟狀況產(chǎn)生心理擔憂。
未來,清華大學將繼續(xù)探索完善“新資助體系”建設,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路上,讓每個學生都能享有平等的成長與發(fā)展機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努力促進教育公平。
(清華新聞網(wǎng)12月22日電)
供稿:學生處 編輯:襄樺 徐靜